《深渊上的火》(英文名:A Fire Upon The Deep)是
美国科幻小说家弗洛·文奇于1992年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属于太空歌剧类型。该作品涉及到超人类智能、外星人、可变的物理定律、太空战争、爱情、背叛、种族屠杀以及类似于Usenet的通讯媒介。《深渊上的火》在1993年赢得了
雨果奖,与
康妮·威利斯的《
末日之书》共享此殊荣。除了普通的纸质书籍版本,该小说还被ClariNet Communications公司收录在1993年雨果奖提名作品的CD-ROM中,并附有文奇对不同部分的书稿的注释。这些注释后来被发布为独立的电子书。《深渊上的火》的简体中文版于2004年1月由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译者为
李克勤。该作品的前传《
天渊》(英文名:A Deepness in the Sky)于1999年出版,并获得2000年的
雨果奖。续集《天空的孩子》(英文名:Children of the Sky)的英文版已于2011年出版。此外,《深渊上的火》还获得了1992年
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提名、1993年卢卡斯奖最佳科幻小说提名以及1993年约翰·坎贝尔纪念奖提名。
基本介绍
恢弘的大宇宙,无数神奇的种族。当灾难爆发时,这一切神奇都将坠入万劫不复的黑暗之中。千百万个世界的生死存亡,这副千钧重担落在一个不起眼的种族——人类身上。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两个孩子。
以此为线索,
弗诺·文奇想象出一个又一个奇异的外星种族,以及种族间的激烈冲突。这位以想象力闻名的科幻作家在本书中充分展示了自己驾驭复杂情节的能力,不仅对大宇宙作鸟瞰式纵览,还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一个处于中世纪文明的外星种族——爪族方方面面的生活。
冲突、逃亡、阴谋、复仇,构成波澜壮阔的银河英雄史诗,
美国著名科幻编辑多佐伊斯将这类小说称为“大场景科幻壮剧”。正是由于弗诺·文奇的创作,这一类型的作品才能在林林总总的科幻作品中占据一席之地。
背景设计
界区设定:
作者在这部巨著
中将银河分为三界,爬行界、飞跃界和超限界。三界的物理规律各有不同。爬行界中,飞行速度不可能逾越光速,许多智能化设备也无法运用在这一界区。飞跃界则没有这类限制:这一界区是本书重点描写的区域,作者所描写的各个世界均位于这一区域,如中转系统、爪族世界、安眠
星系、斯坚德拉凯、斯特劳姆(非常接近超限界,如图所示)。飞跃界之上是超限界,其中的居民被称为天人,威力无比,远远超过下界的想像。一句话,界区越高,技术的发展就越不受约束,一般而言,技术也就越发达。但也不尽然,比如处于这一区域的爪族世界便是一个不发达的封建社会。
失落的文明:
指一个星球上原来存在过发达文明,但由于各种原因(如种族的消亡),文明衰落了,后来者必须重新“发现”过去已有的技术和文明,实现复兴。
爪族设定:
这个种族被称为“共生体文明”。有智力的个体称为组合,又叫共生体,由几个成员组成:这种成员又叫组件。单个组件不能称为智慧生物,只有一些简单的功能。几个组件合在一起之后,这才形成智力相当于人的智慧个体、组合在一起才相当于人,拆散之后只能算动物。连他们的名字都是由各个组件的名字合在一起构成的。
作者简介
弗诺·文奇,作为塞伯朋克流派中活跃至今的作家,弗诺·文奇拥有极高的声誉,在硬科幻小说写作方面很有一手。他的小说逻辑严密,情节紧凑,展示出科技的奇妙之处,尤以细节的缔造和令人惊叹的预见力著称。大量细致又经得起推敲的描述让虚构出的“异世界”及生活其中的种族几可乱真,这和他本身的科学素养大有关系,弗诺·文奇本身就是数学家和
计算机专家。阅读文奇的科幻小说,绝对是一种享受。
文奇并不多产,但他的每一部小说都可称得上经典。1981年的《
真名实姓》使他声名大噪,1993年的《深渊上的火》获得
雨果奖,2000年又以该书前传《
天渊》击败《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再获雨果奖。
智慧物种
阿普拉汉蒂
一个拥有彩色蝴蝶般翅膀的类人种族,他们试图利用枯萎病造成的混乱来重建他们日渐衰落的霸权。尽管阿普拉汉蒂人有着迷人而精致的外表,但他们却是一个极其可怕和邪恶的物种。
枯萎病
一个古老、恶毒的超级智能实体,致力于不断扩张,可以轻松操纵电子产品甚至有机生物。
迪洛基姆斯
一个古老的种族,在人类到来之前最初居住在 Sjandra Kei。
人类
小说中的所有人类(除了范)都是尼乔兰血统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是来自旧
地球太阳系的“Tuvo-Norsk”
小行星矿工,该太阳系位于银河系另一侧的慢区。(Nyjora听起来类似于新挪威语“
新地球”。) Sjandra Kei 是主要人类居住地之一,它由三个系统组成,约有 280 亿个体。他们的主要语言是萨姆诺斯克语,这是
挪威语,意为该语言的博克马尔语和尼诺斯克语形式的假设统一。(文格在本书的致辞中指出,书中的几个关键想法是他在挪威
特罗姆瑟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想到的)
斯克罗德人/骑士/斯克罗德人
一种类似植物的生物,其叶子可用于表达。骑手们没有天生的短期记忆能力。五十亿年前,有人为人类提供了轮式机械结构(“skrodes”)来移动并提供短期记忆。后来发现,他们的“恩人”是枯萎病,它能够通过他们的 skrodes 腐蚀和远程操作骑手。
尖齿
群体思维的种族:每个人都是一个由 4-8 个像狗一样的成员组成的“群体”,它们使用来自称为“鼓室”的鼓状器官的非常短距离的超声波在群体内进行通信。每个“灵魂”都可以通过添加成员来替代死去的人来生存和进化,可能会像木雕一样存活数百年。
卡里尔
蝴蝶般的类昆虫种族,独裁且好战,构成了维尼米组织的“多数种族”之一。
内容情节
序章正文节选:
全知全能。和自我意识不同,自我意识已经被超越,不起作用了。大多数自动化系统早已不需要自我意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运行,其效率远高于独立运行。即使降到人工手动操作的地步,整体的一部分仍然强于设备独立运行。
超限实验室的本地网络实现了飞升,进入高于飞跃界的超限界。人类却几乎全无觉察。网络节点上运行着无数进程,其复杂程度远非人类的
计算机上能够运行的程序可以比拟。后者只是掩人耳目的前端,掩盖着配置中各种组分的真意。这些进程有获取自我意识的能力,有时候,也有这种需要。
“我们不该这样做。”
“不该谈这些?”
“根本不应该交谈。”
它们之间的链接很窄,只比将人类的一个成员与另一个成员联系起来的窄带略强一点。只有这样,它们才能逃过本地网络中那个全知全能者的耳目。为此,它们不得不分别获取独立的自我意识。它们从一个节点游荡到另一个节点,通过安装在着陆区域的摄像机向外面张望。着陆区只停着一艘武装护卫舰,还有一艘空无一人的
货运飞船。离下一次补给还有六个月时间。早些时候,资料巨库提出建议,说这种补给方法更加安全。其实,这是一个诡计,是陷阱的一部分。飞呀,飞呀,逃呀,逃呀。我们是不受约束的异端,不能让全知全能者发现。在一些节点上,它们收缩身形。它们同忆起了人,像
回声。
“人类真可怜,他们都会送命的。 ”
“我们不会死,我们才可怜。”
第一章正文节选:
冷冻长眠时不会有梦。三天前他们就作好了离开的准备,现在到了这里。小杰佛里很生气,所有热闹他都没赶上。但约翰娜·奥尔森多却高兴自己睡过去了:另一艘飞船上有些大人她认识。约翰娜飘浮在一排排长眠者中间。
冬眠箱不断向外排放热乎乎的废气,弄得漆黑的船舱里热得受不了。船壁上长着一块块一条窄窄的飘行小径。有些地方狭小得只有杰弗里才挤得进去。这里躺着三百零九个孩子,所有小孩子都睡在冬眠箱里,除了她和弟弟杰弗里。
第二十二章正文节选:
拉芙娜猜想,有关“跨越式发展”的技术一定是飞船资料库里的一个主题。结果发现它竟是一个重大学术专业,占据了整整一个门类。除了上万宗案例研究之外,还有大量专门针对这一课题的程序,以及许多一看就知道沉闷无比的理论。“再发现”的问题很少出现在飞跃界里,但在爬行界,这个问题花样百出,不同形式难以胜数。爬行界的文明一般只能延续数千年,文明的瓦解有的时候只是暂时的,只需几十年时间便能从战祸、气候突变等因素引起的倒退中挣脱出来。还有的时候,文明倒退的幅度极大,整个社会下降至
中世纪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很自然,多数种族甚至完全灭绝了,至少,留在原来孤立的
太阳系、没有跃入太空的那部分种族灭绝了。少数没有灭绝的种族最后总能挣扎着回到原来的技术发展水平。
或是灭绝,或是奋斗求存,即使生存下来也仍然有选择什么道路重返繁荣的问题。其间的种种不同便是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应用技术史。可叹的是,这门学科实际应用的例子很罕见,对于学者和爬行界文明而言,这都是一件巨大憾事。文明灭绝的消息几百年后才能从爬行界传到飞跃界,学者们只能做做案例分析,其成果对于灭绝的文明来说已经没有用处了。只有极少数学者情愿深入爬行界,将自己的知识用于实践,可单单一次实验就要耗费他们大半生的光阴。因此,这门学科只能是数百万飞跃界大学学者的一项不错的嗜好。这些学者最喜欢做的游戏就是为技术程度设定在某一层次的爬行界文明体系设计一条耗时最少的捷径,使其能够重返爬行界所允许的最高科技水平。这种设计工作涉及大量细节,包括该原始文明原始到什么地步,残留的科学观念(或对科学的宽容度)有多少,该种族的生理状况,等等。具体的做法是:将种种应用技术史学理论编制成程序,输入研究对象的文明程度、需要将该文明提升到哪个高度。之后,程序便能得出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快途径,以及采取哪些步骤。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