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列克谢·阿列克谢维奇·阿布里科索夫
阿列克谢·阿列克谢维奇·阿布里科索夫
阿列克谢·阿列克谢维奇·阿布里科索夫(俄语:Алексе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Абрикосов),1928年6月25日出生于莫斯科,是一位杰出的苏联俄罗斯和美国理论物理学家,主要在凝聚态物理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因在超导和超流体领域中的开创性工作,与维塔利·金茨堡安东尼·莱格特共同荣获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7年3月29日,阿布里科索夫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罗奥图市逝世,享年88岁。1991年,阿布里科索夫移居美国,在阿尔贡国家实验室工作直至退休,并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外籍会员。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他在1948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并在苏联科学院物理问题研究所工作至1965年,在此期间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随后,他在兰道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并在莫斯科国立大学担任教授。他还曾在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和莫斯科钢铁合金学院担任终身教授。
阿布里科索夫的研究重点包括超导体中的磁通量渗透现象,他提出了II型超导体中的阿布里科索夫涡旋格子理论。他与列夫·戈尔科夫和伊戈尔·德扎洛辛斯基共同撰写了关于理论固态物理的标志性书籍,对该领域的物理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美国期间,他的研究集中在磁阻的起源上。
1951年阿布里科索夫在分析玻璃底板上所镀金属薄膜的实验数据时,发现了第二类超导体,提出磁场线形成周期性的“格子”和“混合态”的理论进行了解释,但这一研究并未得到导师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的认可,论文被搁置下来,直到1957年才发表。
1965年阿布里科索夫任苏联科学院郎道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66年起兼任莫斯科大学教授。1987年成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91年起任职于美国国立阿贡实验室材料科学部凝聚态物理研究组,现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
维塔利·金茨堡早年从事原子能项目工作。正是他与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参与研制了苏联第一枚以锂化合物为燃料的氢弹。维塔利·金茨堡身为多国科学院院士,在诸多物理学领域都有建树。难怪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狄拉克都认为,金茨堡在剑桥大学的讲学不可不听。 作为病理解剖学院士兼教授,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曾主持对列宁遗体的防腐工作。
然而,这位曾在苏联时期任高压物理研究所所长的未来诺贝尔奖得主,在改革初期就远赴美国,从此再未回到俄罗斯。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在靠近芝加哥的阿尔贡国家实验室工作。在俄罗斯人才外流造成的最无法弥补的遗憾中,他的离去算一个。
获得荣誉
阿布里科索夫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他获得了包括列宁奖、弗里茨·伦敦纪念奖、苏联国家奖、兰道奖、约翰·巴丁奖在内的多项荣誉。他还被选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荣誉成员、伦敦皇家学院成员、美国物理学会会员,并在200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的其他荣誉包括洛桑大学荣誉博士、荣誉勋章劳动红旗勋章、美国成就学院金盘奖和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弗尔纳茨基金章。
个人生活
阿布里科索夫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父亲是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阿布里科索夫,母亲是范妮·阿布里科索娃,娘家姓沃尔夫,她是犹太人。阿布里科索夫是医生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阿布里科索夫和范妮·达维多夫娜·沃尔夫的儿子,他的妹妹玛丽亚·阿列克谢耶夫娜·阿布里科索娃也是一名医生。他与斯维特兰娜·尤里耶夫娜·布恩科娃结婚,育有三个孩子。
主要作品
著作
阿布里科索夫与戈尔科夫和德扎洛辛斯基合著的《Methods of Quantum Field Theory in Statistical Physics》(1975年,伦敦: Dover Publications)和《Fundamentals of the Theory of Metals》(1988年,阿姆斯特丹: North Holland)是该领域的经典著作,对后来的物理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研成果
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理论材料学研究所所长瓦列里·维诺库尔说:“阿布里科索夫完成了一项革命性发明,这发生在这项发明未被认知和接受的时代。”
阿布里科索夫在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和金茨堡理论的基础上发现,超导和强大的磁场可以同时存在:使超导成为非同质的,让磁力线在涡流中以集束形式穿过超导体。这种方法被称为阿布里科索夫涡旋点阵。 阿布里科索夫理论指出了Ⅱ型超导体的存在。由于包括纳米在内的新技术的发展,阿布里科索夫的涡旋点阵近10年来在科技界引起更大的关注。
Ⅱ型超导可以成为完善和检验固体物理所有基本概念的试验场。 此外,制造特殊超导体已成为可能,这种材料在高温和磁场的情况下可以保持自己的特性。 这种材料如今可以用来制造医疗器械,如磁共振设备,还可以广泛用于物理研究中的粒子加速器。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2024-02-26
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1929—2017).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2024-02-26
..2024-02-2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工作经历
获得荣誉
个人生活
主要作品
著作
科研成果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