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相逢
传统民族乐曲
《喜相逢》为北派竹笛代表曲目,是冯子存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乐曲的结构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表现一对情人惜别和重逢时的心情。
其原曲为内蒙古自治区一首民间乐曲,后来流传到张家口市一带,成为河北梆子和二人台等地方戏曲的过场音乐,常用于戏中角色入洞房、拂拭灰尘等动作的伴奏。经冯子存改编为笛子独奏曲,乐曲的结构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表现一对情人惜别和重逢时的心情。 该曲于1953年由冯子存先生在第一届全国民俗音乐舞蹈观摩汇演大会上首次公演。演出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听众的热烈欢迎,取得了巨大成功。由于这次演出是竹笛独奏作品首次在全国性的艺术大舞台上演奏,因而被认为是竹笛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里程碑。从此,竹笛被确立为一件独奏乐器,随之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竹笛独奏曲。
《喜相逢》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笛子独奏曲的里程碑作品,是中国竹笛独奏曲 “第一曲”,也就是这个曲子奠定了冯子存先生在中国笛坛的宗师地位。
创作背景
20世纪50年代,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 。在党的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方针指引下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乐曲《喜相逢》是也就是这一时期由冯子存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
《喜相逢》原为内蒙古地区的一首民间乐曲,后来流传到张家口市北 部一带,被吸收入“二人台 ” 等戏曲的过场音乐 , 配作戏中角色入洞房、拂拭灰 尘等动作时的伴奏。”二人台“是内蒙古地区流行的一种歌舞形式。它大约诞生在距今八、九十年前的晚清光绪年间,它是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民俗音乐的基础 上形 成并吸收了蒙、汉两族民歌的营养,同时借鉴了民间舞蹈的动作和道具,由民歌发展成歌舞表演形式的。这一表演形式由两人对歌对舞玉表演的角色经常是夫妻俩、姐妹俩、姑嫂俩姐弟俩… … 故称“二人台”。“二人台”的风格刚健豪放,极富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是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瑰丽花朵。《喜相逢》原来的曲调比较简单、短小,用 4/4拍子记谱只有十六小节。《喜相逢》经冯子存改编为笛子独奏曲,乐曲的结构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表现一对情人惜别和重逢时的心情。
乐曲结构
乐曲用慢速的演奏表达动情感伤、依依惜别的场面;用快速的演奏表达喜庆热闹、亲人团聚的情景。全曲共分四段:
第一段:表现恋人分别时难舍难离的情绪。前半部分速度较慢,节奏较自由;中间速度稍快;后半部分又变得轻快、活跃。
第二段:表现久别重逢时的欢乐情绪。开始时曲调优美,逐渐发展到热烈而欢快。
第三段:表现这对恋人愉快、幸福地返回家乡时的情景,曲调活泼。
第四段:表现全家团圆欢聚的喜悦情景,气氛更加热烈。
(参考资料)
乐曲特点
《喜相逢》是根据二人台牌子曲《喜相逢》改编而成,风格粗犷豪爽、热情奔放。
《喜相逢》是笛子大师冯子存先生的代表曲目,公演于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俗音乐舞蹈观摩汇演大会。音乐素材来源于山西梆子和二人台戏曲音乐,常常作为戏曲过场音乐使用。用慢速演奏时适宜表达动情感伤、依依惜别的场面,用快速演奏时表达喜庆热闹、亲人团聚等场面。
成为一首具有北方“二人台”戏曲音乐风格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极富表现力的笛子独奏曲。为了表现亲人依依惜别和别后重逢的情景的音乐主题,作者充分运用各种演奏技巧和改变力度、速度、节奏等音乐要素,进行加花、扩充、变奏,大大发展和丰富了主题的音乐形象。全曲一气呵成,是那样的生动活泼,跌宕有致,充满生活广又息,又是那样的丰富和完整给人以满足感,使人赏心,令人神往。《喜相迷》 这首笛子独奏曲,不但是冯子存巧妙运用加花变奏创作改编的成功之作,而且是他吸收 “ 二人台”的颇、滑、揉、剁、冲等技巧,并以其深厚扎实的吹奏功底,创造性地把各种笛子演奏技巧揉合在乐曲之中的范例。
演奏技巧
首先,在技巧方面,独奏曲 《喜相逢》中大量运用了花舌、滑音、垛音、气震音等。
花舌: 舌头在嘴中 “打嘟噜”,发 “的儿”的音,以达到类似于琵琶轮指的音响效果。花舌是在二人台戏曲音乐中常使用的技巧之一,它需要舌头、气息、手指三者之间的配合。在该曲中,花舌的处理有长有短,随着音符的时值来决定。比如,在句尾长音时,就需要长的花舌音;在十六分音符处,就需要短的花舌音。
滑音: 普通的滑音分为上滑音和下滑音。上滑音就是由两个音之间的高音滑向低音,反之则为下滑音,通常在谱面上会有清楚的符号。滑音在吹奏时相对柔和些,从谱面上的前一个音符,按照滑音方向,轻轻地向上或是向下抹,从而达到滑音的吹奏效果。滑音能使笛子的声乐更加华丽、流畅并富有色彩。该曲中除了上面提及的常规滑音外,还运用到了回滑音。回滑音就是由这个音符开始先滑上去再滑回来最终再滑上去,例如,该曲中1的回滑音的音响效果就是6161-。
垛音: 是通过手指快速地、同时地、有力度地将手指按到笛孔上所产生的音。要与历音做好区分,并非是从高音按照音阶逐一向下运指。该曲中的第一个音就运用了垛音,要有力度地开启乐曲的演奏。
气震音: 气震音是由腹部的震动产生的,向前顶再放松、再顶再放松的一个过程,练习气震音的时候一定不要把腹部越吹越紧,最后变成只有顶而没有松的状态,那便达不到气震音的效果了。该曲中气震音的运用要自然,随着旋律自然地在长音处运用气震音。
第一乐段( 1—30 小节):第一乐句的第一小节的第一个音符,由高音1垛音至中音3,要求有力度地演奏; 紧接着的中音2做了个延音处理,并加上气震音、做渐强。第三个小节的中音1做回滑音处理 ( 演奏记谱为 6161-) ,并从滑音起就加上花舌,1做延音处理,随着节拍先渐强后渐弱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处理方式相同。第三乐句的吐音部分 (8—9小节) ,第9小节采用的是在连音吹法的基础之上加上吐音,形成一种音断气不断的感觉,第10小节是断开的双吐音做渐快处理。第12—18小节,演奏时连、断结合,增强乐曲的音响效果,丰富乐曲中蕴含的情感。第19—20小节处,将第二小节的低音 7 加上装饰音,使之与第一小节的装饰音相同,并形成相同的效果,将连接处的滑音加重,强调花舌与回滑音。第 23—29小节是第一乐段的吐音部分,为第二乐段的快板起到铺垫的作用,该部分在到达快板 92 的速度前先提速到 84 的速度。
第二乐段 ( 31—58 小节):该乐段是优雅、欢快的快板,由大面积的双吐音组成,需要做到吐音清晰,控制好速度,不宜过快,速度应在第三乐段提到本曲的最高速度,达到高潮,该乐段只需为第三乐段做好铺垫即可。该乐段在适当的位置上比原本谱面上多加了一些装饰音,例如,花舌、垛音、滑音等。笔者的装饰音添加位置如下: 第31小节的第一个3上加垛音、第32小节的3上加垛音、第34小节的3上加垛音、第41小节的第一个3上加垛音、第42小节的四个音符都加上滑音、第45小节的3上加垛音、第46小节的第一个1上加滑音、第49小节的7上加花舌、第54小节的3上加垛音。装饰音的使用为该乐段增添了快板所带来欢乐与喜悦,强化乐曲的情感氛围。
第三乐段 ( 59—86 小节):该乐段与上一乐段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似的是都是大面积的吐音部分,不同之处在于该乐段为三吐音,而上一乐段是双吐音。该乐段的连续后十六音符三吐音部分需要短促、有力地演奏,体现出生动活泼的吐音韵律,在演奏在此部分时可以每拍换气,换气位置在每个前八分音符之后与后十六分音符之间的位置 。
第四乐段 ( 87—114 小节):该乐段表达久别重逢、合家团圆的欢乐场面。第 95—97 小节是一组连续的滑音,用p ( 弱) 的力度演奏;第99—101小节也同样是一组连续的滑音,用 f ( 强) 的力度演奏。这两组是高低八度的关系,通过强弱做了明显的对比效果。第 113—114 小节,乐曲的末尾处渐慢下来,所有装饰音做慢处理,将这些小的细节凸显出来,最后尾音为一个长音5,将其加上花舌并做延音、渐强处理,最后滑音至1结束本曲的演奏。
乐曲赏析
《喜相逢 》的乐曲结构为 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总共分四段,后三段是第一段的变奏。曲子一开始采用散起形式 ,缓慢的速度和滑音的运用加上前六小节 比较 自由的慢板以及长音的下滑表现了主人公对亲人的难舍难分。该乐曲第一段共三十个小节,分为七个乐句,表达了亲人之间惜别时的场景,充满了无奈 、哀怨的表情特征。其中第一乐句 、第二乐句、第三乐句由do到la的两拍下滑音要用以浑厚的腹震音 ,而指法上用半孔加上气息的帮助,来表现亲人离别的情绪。其中,第五乐句中运用了扩展小节 ,扩展小节长度和变宫音 si的使用 ,给此处带来了极不稳定的音乐效果。第二段表现的是久别重逢的情绪 ,在音乐长度上与第一乐段相当,也是保持了三十个小节,但是由于速度的加快 ,乐句上与前段有所不同。在第二段中,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缩减为二拍 ,装饰音减少 ,多用单吐来演奏。音乐行进变得 比原来紧凑,人物情绪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给人一种充满希望和暗暗的喜悦感 。第三段描写的是欢乐回家时的情景 ,为主题的第二次变奏 。此段大量使用了三吐和快速的滑音 ,给人以欢乐跳跃的感觉,突出地表现了亲人回家时欢乐的场景。第 四段表现的是全家欢聚时的场面 ,是全曲中速度最快的。力度对比更加强烈 ,从弱到中强,再至强 ,表达了亲人返家全家欢聚的情景。
重要演奏
影响与价值
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俗音乐,舞蹈观摩汇演大会上 ,冯子存以河北省代表的身份演奏了笛子独奏曲《喜相逢》,以其娴熟高超的演奏技巧 、优美动听24的旋律 ,震撼了整个会场 ,轰动了北京城竹笛 ,这件流传于民间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乐器 ,以独奏乐器的身份登上了艺术舞台,标志着笛子独奏艺术的开端 ,为笛子艺术创开了一条新路 。这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演。冯子寸为笛子这件乐器的历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是当之无愧的中原地区现代竹笛艺术发展史的开拓者 、奠基人 ,从此竹笛艺术进入了一个以笛子独奏艺术形式为主体的飞跃式发展的新时代 ,笛子独奏这一艺术形式陆续出现在全国各地的艺术舞台上。《喜相逢》《放风筝》等脍炙人口的笛子独奏曲很快传遍了全国 ,一股强劲的学笛热潮兴起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作为北派笛乐的一代宗师 ,冯老对竹笛艺 术在我国的广泛传播 、普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也就是这个曲子奠定了他在中国笛坛的宗师地位。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乐曲结构
乐曲特点
演奏技巧
乐曲赏析
重要演奏
影响与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