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槟榔(
山柑属 masakai H.Lév.),又名马金南、马金囊、水槟榔、太极子(云南中药别名)、
兰屿山槟榔(云南西畴)、紫槟榔(广西百色),全世界有近400种,中国约有30多种,是山柑科(Capparidaceae)山柑属(Capparis)植物;属多年生常绿木质藤本、攀援灌木,是一种珍稀濒危野生果树。马槟榔仅分布于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
云南省南部、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及西北部和
贵州省南部;其性寒,味苦甘。马槟榔以去皮种子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生津止渴的功效。此外,马槟榔可治疗
慢性咽炎、恶疮肿毒、难产,还具有消食、去斑痧和醒酒等作用,是中成药“
阮氏上清丸”(
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的重要药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版》曾收录过马槟榔,马槟榔是我国特有分布的、唯一在果实中富含甜蛋白的野生植物。
马槟榔叶大,椭圆形,长可达13厘米;小枝黄绿色,幼时密生褐毛;老枝褐色,无毛;花序似伞形,花两性;果实近球形或卵球形,长达3厘米,褐色;生长于山坡林中。马槟榔是中国特有的一类产甜蛋白植物,其在中国的分布并不广泛,甚至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马槟榔主要分布在中国
中国西南地区的山地,果实中含有丰富的植物甜蛋白马宾灵,但因其扩繁较难,目前尚未得到良好的开发利用。作为大型攀援类灌木,马槟榔各部位具有其特殊性,其种子形状不规整并为中度顽拗型种子,花与嫩枝比较脆弱且具有绒毛,共同决定其更倾向于以
乔木标准来选择外植体材料。
形态特征
马槟榔,叶椭圆形或长圆形,有时椭圆状倒卵形,长7-20厘米,宽3.5-9厘米,顶端圆形或钝形,有时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近革质,干后常呈暗红褐色,表面
近无毛,背面密被脱落较迟的锈色短绒毛,中脉稍宽阔,表面微凹,背面淡紫色,凸起,侧脉6-10对,背面微凸起,与中脉同色,网状脉不明显;叶柄粗壮,长12-21毫米,直径约2毫米,被毛与枝相同。
亚
伞形花序腋生或在枝端再组成10-20厘米长的
复总状花序,花序中常有不正常发育的小叶,各部均密被锈色短绒毛;亚
伞形花序有花3-8朵,总
花梗长1-5厘米;花中等大小,白色或粉红色;萼片长8-12毫米,宽5-8毫米,外面密被锈色短绒毛,内面无毛,外轮内凹成半球形,革质,内轮稍内凹,质薄;花瓣长12-15毫米,两面均被绒毛,上面2个较宽,长圆状倒卵形,基部包着花盘,下面2个较狭,长圆形;
雄蕊45-50;
雌蕊柄2-3厘米,无毛;子房卵球形,表面有数条纵向的棱与沟,长2-3毫米,直径1-1.5毫米,无毛,胎座(3-)4,每胎座约有7-9个胚珠,胚珠弯生,珠柄长。
果球形至近椭圆形,长4-6厘米,直径4-5厘米,成熟及干后紫红褐色,表面有4-8条纵行
鸡冠花状高3-6毫米的肋棱,顶端有数至15毫米长的喙;
花梗及雌蕊柄果时木化增粗,全长4.5-7厘米,直径3-5毫米;果皮硬革质,厚约5毫米,紫红色。种子数至10余粒,长约1.8厘米,宽约1.5厘米,高约1厘米,种皮紫红褐色。花期5-6月,果期11-12月。
生长环境
水槟榔喜冷凉气候,耐寒,忌高温。野生于中国
西北及西南海拔2000m左右的高山区;通常生长于山谷密林中或山涧旁。
分布范围
产
广西壮族自治区(约在南丹-都安-南宁-线以西)、
贵州省南部、
云南省东南部,生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沟谷或山坡密林中,也常见于山坡道旁及
石灰岩山上。模式标本采自贵州(无确切产地)。
主要价值
种子去皮入药,为“
上清丸”的重要药源,因其性味先腥涩后回甜,放入口中咀嚼后,越饮水越甜,为清热解毒、生津润肺及清喉火的常用药。又据典籍所载,还有催产及避孕之功效。
与
苦子马槟榔相近,主要区别点是本种果实表面有4-8条纵向
鸡冠花状肋棱,成熟及干后呈紫红褐色;被毛呈锈色;叶干后常呈暗红褐色,背面密被脱落较迟的短绒毛。
各家论述
1.《品汇精要》:主催生,若难产临死者用仁细嚼,并华水送马槟榔(5张)下。生产繁者,久服则
子宫冷,自然绝矣。
2.《纲目》:
伤寒热病,食数枚,冷水下。又治恶疮肿毒,内食一枚,冷水下,外爵涂之,即无所伤。
3.《
广西中药志》:清肺、生津止渴。治
麻疹、
咽喉痛。
近种区别
灌木或
藤本植物。枝略扁平,带红色,密被诱色短绒毛;刺粗壮,花枝上常无刺。叶柄粗壮,长12~21mm,被毛与技相同;叶片椭图形或长圆形,有时椭圆状
披针形,长7~20cm,宽3.5~9cm,先端圆形或钝形,有时急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近革质,背面密被脱落较迟的诱色短绒毛;中脉稍宽阔,表面微凹,背面淡紫色,凸起。亚
伞形花序腋生及在枝端再组成10~20cm长的
复总状花序,花序中常有不正常发育的小叶,各部均被锈色短绒毛,亚伞形花序有花3~8朵,总花使长1-5cm;花白色或粉红色;萼片长8~12mm,宽5~8mm,外面密被锈色短绒毛,花瓣长12~15mm,两面均被绒毛,上面2个较宽,长圆状倒卵形,基部包着花盘,下面2个较狭,长圆形;
雄蕊40~50;
雌蕊柄长2~3mm;子房卵球形,表面有数条纵行的棱与沟。果球形或近椭圆形,长4~6cm,直径4~5cm,成熟及干后紫红褐色,表面有4~8条纵行
鸡冠花状高3~6mm的肋棱,先端有数至15mm长的喙;
花梗及雌蕊柄果时木化增粗,果皮硬革质,厚约5mm,紫红色;种子数至10余粒,长约1.8cm,宽约1.5cm,高约1cm,种皮紫红褐色。花期5~6月,果期11~12月。
水槟榔
藤状灌木,高达3米以上。老枝光滑,幼枝先水槟榔端密被黄褐色毛。单叶互生;叶片矩圆状卵形或椭圆形,长8~20厘米,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至黄
褐色,两面均无毛,唯嫩叶常密被棕褐色毡样毛;叶柄有凹槽,刺状托叶2枚,质硬,下弯。花黄色,顶生或腋生,由多个伞形或伞房状花序组成硕大的
复总状花序;总
花梗长1~4厘米,小花柄长1~2.5厘米,密被咖啡色短茸毛;萼片4,2轮,阔倒卵形,长1~2厘米,两面均被咖啡色短毛;花瓣4,长倒卵形,长1.3~1.7厘米,被白色柔毛;
雄蕊多数;子房卵形,子房柄长4厘米,花柱不明显。果实球形,径约4~8厘米,黄红色,表面有不规则纵皱。种子数枚,黄白色或猩红色。花期4月。果期11月。
生山谷密林中或山涧旁。分布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云南省等地。
马槟榔
攀援灌木。老枝褐色,幼枝密被褐色毛。单叶互生成对生;有
短柄;叶片椭圆形,长7~12厘米,宽4~7厘米,先端钝尖,基部阔楔形,全缘,表面绿色光亮,背面灰绿色,有细毛,叶脉羽状,两面突起,叶片干后为褐色;托叶有时变为钩刺。
花白色;
花萼4,两轮排列;花瓣4,
覆瓦状排列;
雄蕊多数;子房柄粗,长达3厘米,木质。果实卵形或近球形,长达2厘米,外果皮皱缩,有不规则棱及粗短的棘状突起。种子黑褐色或灰褐色。花期3~6、月。果期8~12月。生于
徐志摩密林中。分布
云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东省、
贵州省等地。
药品性状
表面棕褐色,常有黑褐色果肉残留,边缘有凸出的种脐。
外种皮质硬而脆,种仁黄白色,
子叶交叉折叠,盘旋卷曲,如
蜗牛状。
气微,味微涩而甜。
鉴别方法
(1)取该品粉末5g,加水50ml,置水浴中温浸1~2小时,滤过。
取滤液2ml,置带塞试管中,用力振摇1分钟,产生大量蜂窝状泡沫,放置10分钟,无明显消失。
(2)取该品粉末10g,置具塞锥形瓶中,加
乙醚50ml,浸泡2小时,滤过。
取滤液2ml,置玻璃皿上挥干,加无水
硫酸钠少量共热,发生气泡并有刺激性臭的白色气体。
其他信息
【炮制】:除去杂质,用时去壳取仁。
【性味】:苦、甘、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
热病咽喉肿痛,
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3~9g,嚼细后冷开水送服。
【贮藏】:置干燥处。
主要作用
药材食疗
【原料】:
1份比萨面团;2包比萨面饼混合料(每包大约200克),或者1包冷冻的比萨面团(500克),切成两半;2个大番茄,切好;2汤匙马槟榔,洗净沥干;12片油腌
河刀鱼,沥干切好;250克莫泽雷勒
水牛干酪,切好;几片
罗勒叶;
海盐和新磨黑胡椒粉;1个比萨石底盘或者烤盘。
【制法】:
1、如果用比萨面饼混合料,按照包装上的说明操作。把面团放入碗中使之发起,比原先大一倍。
2、把烤箱设置为最大火,把制作比萨的石底座或者烤盘放在上层的架子上加热。
3、把发起的面团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放到撒上面粉的工作台上,擀成直径为30厘米的
面饼。把烤热的石头底座或者烤盘拿出来,小心地把面饼放在上面。加入半份番茄,马槟榔,
鲚鱼,莫泽雷勒
水牛干酪和几片
罗勒叶。在预热的烤箱中
烘焙10~12分钟直至鼓起并且呈浅黄色。第二块面团以同样的方法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