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介幼虫是
瓣鳃纲软体动物门(如
河蚌)的幼虫。
受精卵由于母体鳃瓣分泌的粘液粘着,不会随着水流排到体外去,在体内逐渐发育而成小幼虫。幼虫具双壳,壳的游离端(侧缘)有钩与齿,两壳之间有发达的闭壳肌。因为它的贝壳上长着钩,所以叫钩介幼虫。腹部中央生有一条有粘性的细丝,称足丝。壳侧缘生
刚毛,有感觉作用。幼虫有口无
肛门。幼虫可借助双壳的开闭而游泳。
钩介幼虫不需要用母体分泌的粘液给粘在鳃瓣上,而是用自己的长鞭毛缠绕在鳃绦上。钩介幼虫成熟后便通过蚌的排水孔排出体外,落在水底或在水流中悬浮,遇到鱼类时就用它贝壳侧缘的钩钩在鱼类的鳃或鳍上,这时鱼类因受到钩介幼虫的刺激,很快地形成一个被囊,把幼虫包起来,于是这个幼虫便开始了它的
寄生生活。一只大的蚌可以产300万个钩介幼虫,一个鱼体可以有3000个钩介幼虫寄生。一般钩介幼虫寄生对成体的鱼无显著的影响,而对幼鱼则常可以致死。有些种蚌的钩介幼虫需要寄生在某种特定的鱼类体上,有些种蚌的钩介幼虫则可以在很多种鱼类体上寄生。
幼虫就用钩和足丝固着在鱼的鳃和鳍上。遭到钩介幼虫寄生的鱼,寄生部位组织增生,将幼虫包在内面发育,并使微血管阻塞。如寄生在嘴角、口唇或口腔内,则使鱼丧失摄食能力,从而萎瘪致死。病鱼头部往往充血,出现红头白嘴现象,因此,群众称它为“红头白嘴病”。
本病对饲养5~6天的鱼苗或全长在3厘米以上的夏花产生较大影响。流行于春末夏初,每年在鱼苗和夏花饲养期间正是钩介幼虫离开母蚌,悬浮于水中的时候,故在此时常出现此病钩介幼虫对各种鱼都能
寄生,其中主要危害
草鱼、
青鱼等生活在较下层的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