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肯野
捷克生理学家
浦肯野,男,英文名an Evangelista Purkinje,1787年12月17日生于波希米亚(现属捷克)的利博科维西;1869年7月28日卒于布拉格,是一名捷克生理学家。
人物简介
浦肯野,在他生活的时代,捷克斯洛伐克还是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德语是统治集团的语言。因之浦肯野一般都用他的德文名字Purkinje,捷克文本为 Purkyne。当浦肯野安心学习神学,准备当天主教神甫的时候,忽然灵机一动想学医学。他完成了这个教育上的大转变,并于1819年获得医学学位。因为是捷克人,他备受歧视,但是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结识了他,帮他找到职业。受歌德的色彩研究启发,浦肯野在现象学传统的范围内对感觉心理学作了广泛的研究。他出版过有关前捷克期洛伐克医学史、奥地利民族主义,以及孵化前的鸟蛋的著作。
1819年,浦肯野出版了第一部关于感觉研究的著作,书中论述他对暗适应、盲点定位特征、双眼视觉的比较,以及后象(比德韦尔幻象)的研究工作。1823年,他在其另一部著作中报道了关于生理光学和皮肤的研究工作。
1825年,浦肯野出版了第二部关于感觉研究的著作。这部著作是献给歌德的。书中描述了当刺激从视野的中心移到周围时发生的颜色感受性的变化。他报告说,汉族们向外动时,所有的颜色在色调上往往都有变化,只是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地点变化罢了,这一研究是在H.奥伯特制色场图前。据报告,视觉感觉性是从中央到周围降的,降到最后,所有的颜色都向灰色转变。浦肯野造了“间接视觉”这个术语来指称这种现象。在1825年的这部著作中,还有一项关于视觉适应是眼球晶体的开头变化的结果的研究。浦肯野测量了被试在把视焦聚集于近物体和远物体时,来自角膜、前晶体表面、后晶体表面的辉光反射的变化。人们为了纪念桑松所做的类似工作而采用“桑松意象”这个术语,有时也叫做浦肯野-桑松意象。
在1825年的著作中,浦肯野还用三段话描述了著名的浦肯野现象。显然,对作者来说,这个现象不过是数百个研究发现中的一个而已。但是,对于感觉心理学家来说,却不是这样,浦肯野描述了黎明时颜色怎样从黑暗中显现出来的:起初只有黑色和灰色,还有最暗的红色;接着出现蓝色;最后终于可以看见红色。1895年,当V克里斯提出两个独立的视觉系统时,主要依据就是这一“浦肯野变化”。20世纪初期确立棒体现系统和锥体视系统这两重理论的是S.赫克特,他使用的一条重要证据也是浦肯野现象。
1823年到1850年浦肯野在德国布雷斯劳大学教生理学,后来到布拉格的查理大学任教。他首次描述了微弱光线从眼睛看来比实际要蓝一些,即所谓“浦肯野效应”。他擅长显微镜技术,做了许多改进。例如,他是最早应用机械切片机的人之一,用这种切片机可制出组织的薄切片,代替了单纯用手拿着小刀刀切片的方法。(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他第一个在开显微镜技术课。)他很熟悉皮肤及其它动物器官的细胞状结构(这类结构当时有些人认为主要是植物的特有结构而不是动物所特有的),但是他仅止于此而未能提出一种细胞学说,这有待几年之后由施来登和施旺来完成。
1837年他发现小脑皮质的浦肯野细胞,1839年发现心室的浦肯野纤维,而享盛名。在描述动物胚胎时首创“原生质”一词。首次使用切片机、乙酸、高铬酸钾和加拿大松脂制备显微镜检查用的组织标本。1829年用实验方法研究了樟脑、鸦片、颠茄和松脂对人类的生理作用,描绘了毛地黄及颠茄中毒所产生的视觉障碍。
评价
捷克斯洛伐克,浦肯野被称为诗人(他翻译了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珀西·雪莱的作品)和热烈的捷克民族主义者。可是在世界各国,他之享有盛名是由于原生质(protoplasm)这一词,他使用这个词的部分原因是他学过神学。譬如亚当,这世上第一个人,就可称为原生人(protoplast),这字来自希腊文,意为“第一个形成的”,在《圣经》中亚当正是被这样形容的。浦肯野无疑想到了这点,1839年他把蛋中的活的胚胎物质称做原生持,就最后生成的动物而言,这种物质确是“第一个形成的”。这个词后来莫尔*也用过,含义稍有不同,但是终于普遍用它来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