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镇,隶属于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是通道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绿波荡漾的双江河畔,因两条小河在这里汇合而得名。双江镇位于县境中部,东与
牙屯堡镇、黄土乡相邻,西与下乡乡接壤,南与马龙乡相连,北与
菁芜洲镇交界。境内寨上村为通道
百里侗文化长廊起点,芋头古侗寨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基本简介
双江镇是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境内山岭起伏,溪河环绕,名山峰有
太平山、岩鹰坡、独岩等。坪坦河、马龙河于镇政府处交汇后名双江河,双江河贯穿全乡南北流程为20公里,
苏尼特左旗—北海公路、221省道穿越境内,长17.5公里,加上县、乡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境内寨上村为通道百里侗文化长廊起点,芋头古侗寨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该镇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
赤铁矿蓄量较大,主要土特产有芋头红茶等。
名称由来
明清时属石驿里,清乾隆六年(1741)移临口巡检司于此。
民国时期属
绥宁县蓉江乡,为乡治所在地。1951年11月划入通道,为第五区驻地。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成立双江乡,为乡政府驻地。1958年由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马龙、菁芜洲三乡组建双江公社,1958年秋,县治从县溪迁于此,1959年春,通、靖合并,县迁回县溪。1961年秋,通、靖分治,县治复迁于此,同年10月,以城区之杉山脚、老街、桥头一部等地组建新城公社。1963撤销月,撤消新城公社,设立双江镇。1997年1月,
双江乡并入双江镇。
2015年,
马龙乡、
传素瑶族乡、双江镇成建制合并设立双江镇,将
陇城镇竹塘、南地2个
建制村并入新设立的双江镇;将坪阳、甘溪2个乡的行政区域与
陇城镇的路塘、陇城、安乡、石坪、远冲5个建制村和老寨社区合并设立陇城镇;将黄土、坪坦2个乡的行政区域和陇城镇的中步、双斗、吉大、坪寨、下宅、平稳、牙大7个建制村合并设立
坪坦乡。行政区划调整后,双江镇辖35个建制村,3个社区,总面积238.69平方千米,总人口4.8万人,镇人民政府驻寨上。
辖区机构
全镇总面积239.09平方千米(2017年) ,城区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88.3公顷,山地面积998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8%。全镇辖城中、城北、城南3个居委会;城东、塘冲、杆子、吉利、
大寨村、牙寨、长寨、桥头、寨上、马家坝、烂阳、红香、芋头、上团、
琵琶、罗武16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11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956户,总人口65067人(2017年) ,农业人口1.36万人,境内聚居着侗、汉、苗、瑶等13个民族,其中以
侗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0%,辖区内有120多个县直单位和中央、省、市驻通单位。
苏尼特左旗—北海公路和S221
省道穿越境内,交通便利。
清乾隆六年(1741)临口巡检司移驻这里,改为双江巡检司。解放前,属
绥宁县管辖,只是一个农村小集镇,仅有一条小街。1956年,开始修建双江新城。1958年,
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治迁驻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从此,这里成为通道侗乡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时新建的风雨桥雄跨双江两岸,涟漪倒影,别具风光。走进山城,道路两旁的樟树郁郁葱葱,樟香扑鼻。所以人们赞美双江是“樟树城”、“公园城”。如今,双江城里,民族工业、民族贸易蓬勃发展,建有农业机械厂、
水泥厂、造纸厂、印刷厂、木器厂等几十家企业。还有中学、小学、电影院、体育场等各种文化教育和娱乐场所。
所获荣誉
连续11年获得“全县目标管理先进乡镇”、“先进基层党组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党管武装工作先进单位”,连续7年获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发展乡镇企业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以来获全国农业普查先进集体、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全市人口
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市级文明村镇、全县农村经济三强乡镇等县级以上各类荣誉110余项。
2021年3月25日,被
湖南省文明委授予“2020届湖南省文明村镇”称号。
历史发展
双江镇以境内的双江河得名。解放前是一个农村集贸市场,仅有一条短窄石板老街道,几家私人店铺。明清时属石驿里,清乾隆六年(1741)移临口巡检司于此。民国时期属
绥宁县蓉江乡,为乡治所在地。1951年11月划归通道管辖,为第五区区政府驻地。1956年成立双江乡,为乡政府驻地。1958年秋,县治从县溪迁于此,1959年春,通、靖合并,县治又迁县溪。1961年秋,靖、通分治,县治复迁于此,1963年建立双江镇,至今双江乡合并入镇统一行政管理。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因坪坦河、马龙河流贯其间而得名,是镶嵌在湘、桂、黔三省交界处的一颗明珠。双江镇历史悠久,侗族文化资源特色独具,民俗风情深厚淳朴,人文景观古朴典雅,自然风光秀丽怡人。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芋头古侗寨,始建于明嘉清三年(1508年),侗寨内古建筑群保存完整,有雄伟壮观、工艺精湛的侗家风雨桥、鼓楼、吊脚楼、寨门、萨岁坛、古驿道、芦笙场、古墓葬群一应俱全;境内还有风景迷人的独岩公园,有
侗族特有的芦笙歌耶舞等等。每年吸引外来游客近30万人次。
经济发展
双江镇工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全镇有工商企业1680家,规模以上企业11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7家,完成总产值11030万元,农业总产值达75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60元,粮食总产量达4352吨。以长防林为主的经济林达4000亩左右,逐渐形成以红香-烂阳苗木生产基地为主,以城东-寨上-马家坝等城郊村种植1200余亩的反季或时鲜蔬菜基地的辐射周边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建材业、房地产业、运输业发展较快,财税增势明显。
作为
通道侗族自治县城区的双江镇,将继续利用区域优势,立足城镇建设,务实农业基础,培育特色农业,发展二、三产业,抓好基础建设,强化税收征管,确保社会稳定,促进全面发展,让明天的双江镇更辉煌、更耀眼。
社会发展
双江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打造山水园林双江,建设生态产业园区”总目标,按照“一二三四五”,即坚持一个重点(以县庆建设为带动的城镇开发管理);实施两轮驱动(城镇与农村并举);发展三项产业(商贸业、旅游业、生态绿色农业);做好四项工作(社区管理、财政、
计划生育、综治);实现五新目标(新面貌、新格局、新台阶、新形势、新景象)的工作思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开展创建“五好”镇党委、“六好”村支部活动为主题,抓班子,带队伍,形成了“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促进了全镇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连续6年获得“全县目标管理先进乡镇”、“基层先进党委”、“党管武装工作先进单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单位”,连续3年获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发展乡镇企业工作先进单位”,“
怀化市2002—2004年文化先进乡镇”,“2004年度怀化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殊荣。
基础设施
双江镇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科学教育文卫事业发展迅速。全镇已实现村村通公路、电话和有线电视。水利条件优越,坪坦河与马龙河在境内汇,年均降雨量1116毫米左右,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自然草场面积达3200余亩,宽敞的草地、满山遍野的“绿色食品”。水电供应充足。该镇内有3万吨/日水厂,有8000×8000伏变电站,可长年保证用电。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齐全。全镇有15所小学,2所中学,一所职业总校,有校舍23栋,120万平方米,有教师905人,在校学生8437人。
双江镇镇政府设在育才路(寨上村对面),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家驻行政街,县直各单位、各企业单位、各学校、医院、厂矿等单位均建于城内和城郊。镇办工业有建材、木材加工、皮革等。
人口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双江镇常住人口为70643人。
旅游产业
城南郊建有烈士陵墓,陵墓对面有风光秀丽的月山产秀----
万佛山丹霞地貌独岩景区。1984年,在双江河上,修建具有侗民族风格的
花桥镇——独蓉桥,2004年又建成城东花桥,桥面都设有护栏和坐板,是暑天乘凉、休闲的好去处。1994年在民族广场东侧新建雄伟壮观的侗家鼓楼——同庆楼(现改民族广场鼓楼),2004年广场修建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分运动区、集会主席台和旅游休闲区。广场中间是一个足球场和400米标准跑道,广场南边和北边设立体育健身区。2004年城市扩建主要在城东和城西,特别是新建成城东
环城路和丫里冲路直接沟通城南,新建河道边休闲栈道和鼓楼文化广场为城市添色。双江镇按精品旅游城市的设计,不断地提质扩容,是一个美丽大气而富有民族特色和现代韵味的秀城,是集会、旅游休闲、娱乐度假的理想胜地。
主要景点
芋头古侗寨
国务院2001年6月25日公布了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江镇芋头侗寨古建筑群名列其中。11月29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郑欣还到此揭碑。
芋头侗寨位于县双江镇芋头村,沿
百里侗文化长廊坪坦河而上,距通道县城10公里,全寨面积约12万平方米。古侗寨于明洪武年间兴建,历经明、清两代,后遭火灾,几经复建,既成今日之格局。大量清中期以前的建筑物仍依稀可见,有鼓楼4座,风雨桥3座,门楼1座,古井2口,萨岁坛2个,古墓葬群6处,古驿道1.6公里,全寨183户,851人。
进入寨子,首先跃入眼中的是一个山谷型侗寨,五十多栋民居鳞次栉比,一百多年的烟熏火燎使得部分木柱、板壁发出铮铮亮光。芦笙鼓楼高高耸立在寨中,九重密檐攒尖芦笙顶式建筑。接着沿古驿道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依
山脊而建的牙上寨,从山下看上去,一栋栋吊脚楼依山排开,一层叠一层。要登上山脊就必须沿青石板拾级而上108级台阶,这是明万历年间修建的,全部用勘筑打制成型的青石板铺成,当年
蜀汉丞相诸葛亮七擒七纵
孟获,曾走过这条驿道;
中国工农红军过通道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通道转兵”会议,红军由此西进,其中有一部分也是踏着这条古驿道上的青石板翻过芋头界走进
贵州省……。再沿着石板路走到山脚下时,只见井棚下一口古井四面被青石板围定,井内清澈见底,旁边一块石板上
乾隆50年的字迹依稀可见。几百年来,正是这口古井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芋头村民。
芋头侗民还保留比较原始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他们热情好客,待人十分礼貌,当你走进侗家,不论相识与否,总是笑迎客人,喊你进屋。人们逢年过节或寨中有重大盛事,都自发地去修桥、补路,将鼓楼、凉亭、寨中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这里的风味食品很有特色,主食是大米饭,还有
油茶,苦酒,侗粑等。腌酸菜肴是待客的上等菜,还有清脆可口的
酸黄瓜、
酸豆角。
民俗专家认为,芋头侗寨从建寨选址、布置建筑物,到规划村寨于周围环境的协调及人们衣食住行、祭祀,都是传统堪舆学说在侗民族地区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寨内各类建筑因地制宜,依山势、顺风水分别布置,将自然风光与人为创造结成天地人三位一体,充分展示了侗民族的古朴憨厚和聪明才智。芋头侗寨的建筑属于典型的山地沟谷侗寨
山脊型和山谷型建筑模式,由于寨内建筑包含了侗族建筑的所有内容,故中国民居研究会的专家称之为侗族建筑的“实物博物馆”。目前,芋头侗寨成为我县旅游民族风情和红色旅游热区。
清光绪7年建,上团三进堂营建,民国10年复修,建筑面积10平方米。
萨坛
是始建于明代,分萨玛坛和萨坛两部分,萨玛坛呈扇行,阔4.5米,进深4.1米,石台构架,内高祭台。萨坛植有三棵
松柏,并呈三角行分布,正面两棵,后面一棵,进深6米,土筑台基,拜台高1.5米。
古井神韵之称
乾隆五十年建,旁边有井碑,字已模糊。自建井自建来常年不干涸,井水清甜可口。相传人们喝了这井水能祛病延年,女人喝了面若桃花、青春永驻,男人喝了健肾强脾,身强力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