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峪村隶属于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
苗山镇,位于莱城东北,苗山镇驻地东南,
望夫山东麓。一条小河从村西群山发源,流经村庄,汇入
盘龙江。人口800人。
陈家峪村东有条古道,古道从莱城而来,经过孝义楼、
长安,爬上十八里岭,到下朱家店村,经过陈家峪、上朱家店,然后经小漫子、大漫子、苗山、佛羊,过
青石关到达
博山区。这条路也是205国道莱芜到博山段修建之前的古道。古道先后经过下朱家店、陈家峪、上朱家店村,陈家峪原名陈家店。陈家峪村年长的村民说,旧时这一片多店铺,尤其是上朱家店村,路两旁店铺林立。这也解开了我们心头的疑惑,几个村位于古道上,旧时开店的多,所以都以店名村。地名资料说,村子“原名陈家店,因址在山峪中,改称陈家峪”。
村名由来
村子原名陈家店,后称陈家峪。前些年村名打算改回陈家店,村碑上和地图都改成了陈家店,但村里公章上的名称仍为陈家峪。
据地名资料,“清康熙《
莱芜县志》记载:苗山保,陈家峪。据《陈氏谱》记载:明弘治年间
陈姓由陈家楼迁此建村,原名陈家店,因址在山峪中,改称陈家峪。”
因地形而名陈家峪,那村子为何曾名陈家店呢?
特色景点
姑娘石和落金窝
走进陈家峪村,村里的古树诉说着这里的久远历史。如今村委大院里的古老
流苏树(俗名柚梗子)遮住了半个院子。村民说流苏树又名“三月雪”,农历三月末,花开时如雪压树,非常壮观。
陈家峪村山水环绕,南山又名白马山,这里流传着十个儿子拉金马
驹子的故事;西侧群山里有姑娘石和落金窝等,与之相关的传说流传甚广。
姑娘石是在村西北山里的一块石头,形状酷似一大姑娘,姑娘面向下朱家店村。落金窝,说的是在村里的金沟峪中,河水从一石头上流过,石头上有个很深的石窝。传说,有一南方人沿古道路经此地,在村中店里住下。有一天南方人到山里,发现河道里的石窝,伸手进去,南方人竟然从石窝中取出一酒盅金子。于是每年秋后定了雨水,南方人都到此地来取金子。南方人要离开此地时,把这一秘密告诉了平日里待自己不错的房东。房东第一年取了金子后,觉得不过瘾,就把石窝凿大,结果第二年发现石窝里不再生金子。
村西两山对峙,两山后面,万福山因其独特的山势而凸显。
万福山之所以闻名,不仅因它的独特的山势和迷人的风光,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万福山山顶有一天然巨石,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妇女,其夫服役日久未归,她便整日登高远望。天长日久,妇人化作一块石头。后人为感念她的忠贞,故将石头称为
望夫石,山称望夫山。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望夫山庙会,庙会之日,游人如织。
由于传说的流传广泛,如今望夫山的名字早已流传在外,但地图上标为万福山,到底是万福山还是望夫山?
莱芜现存的历代县志都有关于
望夫山的记载,明嘉靖《
莱芜县志》载:“望夫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世传戍妇以夫久役不归,登望之,久立,化为石。”
但清康熙《莱芜县志》载:“望夫山,在县东北三十里,高十里。巅有石如人,洞壑玲珑。居民避寇潜藏于此者,多得全活。旧志云,唐有戍妇,望夫久役不归,立,化为石,故名。或云,本名万福山,俗讹望夫。”“望夫山本名万福山,俗讹望夫”,果真如此吗?
清宣统《莱芜县志》载:“冠山,即万福山,俗讹为望夫山,在县治东三十里,洞壑玲珑。
刘弗陵元凤三年正月,山忽汹汹如千人声,视之有石自立,高丈五尺,四十八围,三石为足,一石居上,其形如冠。盖宣帝起于民间之象。山阴有鹰窝崖,层崖削壁,幽险欲绝。”
据载,万福山在汉代称冠山。不难猜测,正是因为山形如冠,所以称冠山,冠,弁冕之总名也(《说文》载),代表着升官增福,万福山的名字就是由冠山引申而来。
光绪三十四年《莱芜县志》(稿本)和民国《续修莱芜县志》均在“冠山”条下注云:“即
望夫山,俗讹望夫。”《泰安府志》则干脆说,称望夫山是“穿凿附会”。
由此不难看出,今天我们称的望夫山,本名应为万福山,因其山形如冠,曾名冠山,后人称之为望夫山是讹传。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