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
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与试验机构
中国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空气动力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航空研究院,是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与试验机构,于2000年由原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626所)和哈尔滨市空气动力研究所(627所)合并组建。
研究院主要从事航空气动力设计、数值模拟、风洞试验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以及配套设备研制,可承担各类航空航天飞行器型号、高铁、民用设施等高低速风洞试验与气动力综合技术服务。
历史沿革
前身基础
第627研究所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空气动力学实验室成立。
随着哈军工的解体,1970年,空气动力学实验室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研究院第七研究所103室。
1976年,成为一个单独的国防事业单位,名为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六二七研究所。
1982年,第三机械工业部改称航空工业部,第六二七研究所更名为航空工业部哈尔滨市空气动力研究所(627所)。
1999年,航空工业部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627所)更名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627研究所。
第626研究所
1958年,沈阳飞机制造厂空气动力研究室成立。
1961年,改为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七研究所。
1976年,更名为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六二六研究所。
1981年,首批获得空气动力学专业工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权。
1982年,第三机械工业部改称航空工业部,第六二六研究所更名为航空工业部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626所)。
1999年,航空工业部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626所)更名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626研究所。
合并组建
2000年,第627研究所、第626研究所合并组建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航空研究院
2002年,研究院被国家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科研条件
组织机构
据2018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设有总师办、综合计划部、综合管理与组宣部、产业发展处等部门,其中总师办设有4个部门、综合计划部设有5个部门、综合管理与组宣部设有9个部门、产业发展处设有5个科技公司。
研究院气动噪声技术团队,为中国航空学会声学分会气动声学专委会主任单位,在香港科技大学设有先进飞行器噪声技术中心。
总师办:气动发展部、实验技术部、机械技术部、测控技术部
综合计划部:综合计划处、型号试验处、科研处、技改处、国际合作处
综合管理与组宣部:党政综合办公室纪检监察审计处、科研保障部、科技委、保密办公室、财务处、质量安全处、后勤保障处(沈)、后勤保障处(哈)
产业发展处:金凯瑞公司、航科公司、六二六科技公司、模具公司、气动力实验厂
人员编制
据2018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建有7个综合科研团队,未来将一共建设40个左右综合科研团队。
非定常气动力技术团队:据2018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团队核心成员28人,平均年龄33岁,硕士占56%,职称以工程师(57%)和高级工程师(36%)为主。
飞机结冰技术团队:据2018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团队有核心人员15人,包括气动、机械、测控等专业人员。
高超声速气动技术团队:团队成员主要由气动、机械和测控等专业相关骨干人员组成,团队成员学历以硕士为主。
进气道技术团队:据2018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团队共有26人,核心成员职称以工程师(31%)、高级工程师(27%)、研究员(15%)为主,40岁以下人员占80%
流动显示与测量技术团队:据2018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团队成员23人,平均年龄31岁,包含博士3人、硕士15人、本科5人。
流动数字技术团队:据2018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团队人员7人。
气动噪声技术团队:据2018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团队共有18人,以硕士、博士为主,由气动、声学、测控和结构专业人员组成
设备资源
据2018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拥有各类高低速风洞13座,具备完整的测力/测压、非定常、CTS(外挂物捕获轨迹试验系统)、动力模拟、声学测量、流动显示等试验技术能力,可以为飞行器的性能与载荷预测,推进系统安装在飞行器上的性能分析、以及武器挂载与飞离安全性评估等飞行器研发项目提供试验数据。
低速风洞群:Φ1.5米开口回流式低速风洞(FL-5)、3.5米×2.5米闭口回流式低速风洞(FL-8)、4.5米×3.5米低速增压风洞(FL-9)、4.5米×3.5米开/闭口回流式低速风洞(FL-51)、8米×6米开/闭口回流式低速风洞(FL-10)、2.0米×1.5米航空声学风洞(FL-52)
高速风洞群:2.4米连续式跨音速风洞(FL-62)、1.5米亚跨超三声速风洞(FL-3)、1.2米亚跨超三声速风洞(FL-2、FL-60)、0.6米连续式跨声速风洞(FL-61)、0.6米亚跨超三声速风洞(FL-7)、0.6米亚跨超三声速风洞(FL-1)
天平校准设备:BACS-1500天平校准系统、BACS-5000天平校准系统、高准确度自补偿天平静态校准系统、大载荷天平静校台等
建设成就
科研成果
据2018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FL-2、FL-8等风洞为中国飞行器研制进行了数十万次的高、低速风洞试验,参与了几乎所有重点飞机型号的研制工作,先后获得部级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0多项,被评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大贡献单位”。
研究院的主要专业技术业务领域包括:气动力技术基础研究、高低速风洞试验技术研究、CFD技术研究与应用、飞行器气动布局设计技术研究、风洞及风洞试验设备设计与制造、各类航空飞行器风洞试验。
研究项目
承担歼-10战斗机飞机气动力试验任务
在歼-10飞机的研制中,气动院FL-1(风雷1号)风洞、FL-2(风雷2号)风洞、FL-8(风雷8号)风洞主要承担了歼10飞机的进气道试验、双座舱测压试验、单喷管静态特性试验、动力模拟试验、流谱试验、旋转天平试验、常规测力试验等任务,通过完成一系列的气动选型,确定了飞机的最佳设计形式。从80年代开始,分别在高、低速风洞完成了30多期试验,累计试验吹风7000余条,为歼-10首飞和后续的系列改进提供了气动力技术支撑。
•AG600水陆两栖飞机研制的主要承接单位
在中国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600”AG600研制设计过程中,航空工业气动院通过完成一系列的气动选型试验,确定了飞机的最佳设计形式。4年时间里分别在FL-8低速风洞和FL-9低速增压风洞完成了13期试验,累计试验吹风3000余条,为AG600成功首飞提供了技术支撑。
C919飞机风洞试验的主力
作为C919飞机风洞试验的主力,气动院及时准确地完成了所负责的所有试验。从2010年9月至2015年2月期间,气动院分别在FL-8低速风洞和FL-9低速高雷诺数风洞,两座风洞完成了十余期C919飞机试验,累计试验天数二百余天。
在风洞试验中,通过增压改变试验雷诺数,获得不同雷诺数对C919飞机低速构型气动特性的影响,为增升装置的优化设计及低速气动力数据修正工作提供参考;通过低速状态下平尾、升降舵方向舵副翼和扰流板的部件测力试验,获得复核作动器设计载荷校准数据,为操稳、飞控系统等专业的初步设计提供必需的原始依据;通过低速高雷诺数下机翼的失速分离特性试验,获得雷诺数效应、机翼典型剖面的压力和流态分布,优选出改善C919飞机失速特性的最有效的手段,获得了代价小收益大,失速特性明显改善的技术方案,这一系列举措成功解决了C919飞机的诸多关键问题,为C919飞机选型和首次飞行试验成功提供了技术支持
一带一路”共建项目
从2014年开始,研究院在南线的巴基斯坦尼日利亚泰国等亚非国家开拓市场,在北线的俄罗斯开展技术引进,联合攻关。截至2017年5月,近三年的时间里,与“一带一路”沿线的相关国家,就风洞试验技术服务、风洞试验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了10余项技术合作。
虚拟飞行试验技术
2017年6月,航空工业气动院在FL-51风洞顺利开展了纵向静不稳定动态标模虚拟飞行演示验证试验,完成了起风阶段模型控制、定姿稳态飞行、控制律调参等科目,实现了俯仰操纵、偏航操纵、滚转操纵、横航向耦合操纵及三自由度耦合操纵等多模态下的自动增稳与姿态指令控制演示,成功利用地面操纵设备“驾驶”该模型在风洞中“飞”了起来,使气动院在新型动态试验技术领域实现了阶段性突破。
截至2017年6月,项目团队已突破了动力学相似模型研制、三自由度支撑机构设计、数据采集及飞控系统设计等关键技术。
学术交流
据2018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先后与俄罗斯TsAGI、法国ONERA、意大利CIRA、德国DLR、德荷(DNW)、英国ARA、美国WMU、英国UoC、英国UoS及香港香港科技大学等国际知名气动力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展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3月,研究院设有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是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流体力学
教学建设
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学生实践基地,并接收本科学生到单位结合项目工作完成毕业设计;每年接待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学生来院暑期实习和参观交流。
研究院通过课堂讲授、现场实习和参与项目实践的递进式培训,帮助新员工快速具备工作岗位的胜任能力;同时加强思想引导,向新员工传递“以业为重”的核心价值观文化、增强团队凝聚力和集体归属感。通过专题讲座、技术交流、聘请国际知名专家和选派骨干出国学习等各种方式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与培训工作,提升技术人员专业化水平,拓展国际化视野。鼓励并资助员工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选派优秀青年骨干到国外留学深造。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研究院标识使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司徽,司徽由地球及变体飞行器组成。
飞行器指向右上方,象征着航空工业“富国、强军、惠民”的志向。
蓝色环形表明航空工业有深厚的航空高科技基础,也象征着集团公司所属单位围绕航空工业,紧密团结,有着强大的凝聚力。
飞行器下方“AVIC”,代表航空工业。
通观整体构图,表现了航空工业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和关怀下,实施“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战略。弘扬“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集团宗旨和“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集团理念,为建设新航空、大航空、强航空而不懈奋斗。
精神文化
航空工业发展战略:“两融、三新、五化、万亿”
两融: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
三新:塑造品牌价值、创新商业模式、构建集成网络。
五化: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产业化发展。
万亿:到2020年挑战销售收入一万亿元的奋斗目标。
航空工业宗旨:航空报国、强军富民
航空工业理念:敬业诚信、创新超越
航空工业气动院文化
总体发展思路:“一个愿景、二个体系、三种能力、四项基础”
一个愿景:成为中国航空气动力学研究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和引领者,具有中国特色/国际知名的航空气动力专业研究机构,实现业兴、院强、职工富裕幸福的美好未来。
二个体系:气动力技术发展体系、气动力技术服务经营体系
三种能力:创新开拓能力、执行能力、修正能力
四项基础:人才队伍建设、基础科研管理、考核评价与薪酬体系、党群工作与文化建设
核心价值观:以业为重、务实进取、真诚合作、共荣共赢。
参考资料
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中国航空学会.2022-08-0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前身基础
合并组建
科研条件
组织机构
人员编制
设备资源
建设成就
科研成果
研究项目
学术交流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教学建设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精神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