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燕
植物木髓分泌物
雪燕(tragacanth gum)为木髓分泌物,原产于地中海东部干旱地区、亚洲西南部、内蒙古高原和沙漠。因产品性状与燕条相似而得名,并被引入中国。
雪燕是珍贵的植物木髓分泌物,是一种新型滋补养品。因泡发后晶莹剔透与燕窝较像,故取名雪燕。雪燕具有补水保湿,减脂润肠,提高人体免疫调节,增强儿童大脑开发,调节人体胶原蛋白生长,使皮肤丰满、紧实有弹性等功效。功效显著,受人追捧,因产量稀少,价格昂贵。
雪燕是一种植物多糖,口感不错,具备粗食纤维的功能,目前在食品工业中,大多作为增稠剂乳化剂、保湿剂和稳定剂使用,有广泛的用途。
概念界定
定义
“雪燕”,并不是血燕,它跟燕窝没有关系。目前认为它是梧桐科苹婆属一种珍贵树木的木髓分泌物,也是一种新型滋补养生产品。雪燕因泡发后晶莹剔透,与燕窝有些相像,故取名“雪燕”。它取自于苹婆属(Sterculia)植物,原产于地中海东部干旱地区和亚洲西南部、北部高原、沙漠等地,印度越南老挝、缅甸、马来西亚等地也有少量分布。因其分布稀少,在一些国家被列为珍稀保护植物,目前尚无学者进行系统研究,故未有中文名字,均称其为雪燕树。
分类
印度雪燕
印度的雪燕学名是Gum Karaya,是胶苹婆(Sterculiaurens)的分泌物,市场上称之为喱雪燕,中文名是刺梧桐胶,又叫卡拉亚胶。
缅甸雪燕
缅甸的雪燕是来自花斑苹婆(苹婆属 versicolor)的分泌物,市场上称之为“拉丝雪燕”。
越南、印尼雪燕
越南、印尼等地的雪燕是绒毛苹婆(Sterculia villosa)的分泌物,这种植物在中国云南也有分布。
制成过程
雪燕是通过人工划破苹婆树的树干,打孔采集木髓分泌物,风干而成。
特征
雪燕刚刚分泌时像水晶一样晶莹剔透,接触空气氧化后,颜色逐渐变黄,形成红色、黑色、棕色雪燕;因并受风吹,容易黏着沙尘、树皮等杂质。雪燕分泌出来即有一股酸味,雪燕泡发后,酸味立即消失,食用也无任何酸味。
成分及食用价值
雪燕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其中、锰、天门冬氨酸(Asp)、亮氨酸(Leu)和谷氨酸(Glu)含量最为丰富。作为生物活性成分,雪燕多糖提取条件优化将为雪燕产品开发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确定雪燕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60℃、p H 2.0、提取时间3.5 h,多糖提取率可达13%。经HPLC法分析测定,确定雪燕多糖中的单糖组成主要含有鼠李糖半乳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醛酸岩藻糖,其中鼠李糖和半乳糖含量较高,相对质量分数为22.1%、20.0%。提取的雪燕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对活性氮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高。
雪燕可以作为糖尿病辅助治疗的食物。此外,作为粗食纤维的一种,吃点也可以起到缓解便秘和促进排便的作用。雪燕和魔芋有点像,可以提供饱腹 感却几乎不提供能量,对控制能量摄入 和血糖还是有一定作用的(炖糖水吃就 别提了)。此外,作为能吸水的膳食纤 维,多吃点可以起到缓解便秘和促进排 便的作用,效果直逼红薯。
相关美食
食用方法
雪燕泡发倍数为30-50倍。食用时:按每人每次3克,置于水中泡发6小时后,清水冲洗3遍后,用镊子拣出树皮等杂质。置于炖盅中炖煮30分钟即可。切忌不能炖煮超过1小时,否则雪燕会化成水。
特色美食
雪燕桃胶银耳羹:将雪燕、桃胶提前一天泡发洗净,银耳泡开后先炖煮1小时,后加入雪燕、桃胶再熬煮30分钟,加冰糖、枸杞子少许即可(用高压锅可缩短用时)。
桃胶雪莲子雪燕羹:将雪燕、雪莲子、桃胶提前一天泡发洗净,再熬煮30分钟,加冰糖适量即可。
木瓜粉牛奶炖雪燕:将雪燕提前一天泡发洗净,熬煮30分钟后,加入牛奶、木瓜、冰糖煮开即可。
木瓜雪燕爽(夏季特饮):将雪燕提前一天泡发洗净,加冰糖熬煮30分钟后,放凉后与刨冰、木瓜肉混合,放入半个木瓜盅内即可。
相关争议
雪燕虽然因为泡发后呈现透明的胶状物质、晶莹剔透形似燕条,而得名,但两者根本毫无“亲缘关系”。雪燕来自植物(刺苹婆树),而燕窝来自动物(雨燕科金丝燕在繁殖期的唾液分泌物筑成的巢),两者的功效成分也大不相同。经化学解析,燕窝中的主要功能活性成分是唾液酸等糖蛋白,而雪燕中的蛋白质含量极低(0.6 g/100 g),更不要说商家宣传的胶原蛋白,雪燕主要靠的是丰富的粗食纤维以实现减缓血糖升高、润肠通便的效果,功效远没有燕窝丰富。除此之外,雪燕和燕窝的泡发体积也有所不同,雪燕泡发后倍数可达到原先的30—50倍,也就是说3克干雪燕,就能泡出90—150克湿雪燕;而燕条只有6—10倍左右,即6克干燕窝,可泡出36—60克左右的湿燕窝。
所以说雪燕并不是“平价版燕窝”。
参考资料
美女追捧“雪燕”究竟为哪般?.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2024-01-27
雪燕是“平价版燕窝”吗?.澎湃新闻.2024-01-27
目录
概述
概念界定
定义
分类
印度雪燕
缅甸雪燕
越南、印尼雪燕
制成过程
特征
成分及食用价值
相关美食
食用方法
特色美食
相关争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