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沿岸战役(1944年9月14日—11月24日),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苏德战争中,
苏联红军为粉碎波罗的海沿岸的
德军和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国而实施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苏军1944年对德军十次打击的第八次打击。战役分两个阶段,包括三次进攻战役和一次
登陆战役。
参展军队
参加战役的有
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L.A.
列昂尼德·戈沃罗夫)、波罗的海沿岸第1、第2、第3方面军(司令分别为I.K.
伊万·巴格拉米扬大将、A.I.
安德烈·叶廖缅科大将、I.I.马斯连尼科夫大将)、
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为I.D.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一部及
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共90万人,约1.75万门火炮和
迫击炮、3080辆坦克和
自行火炮、2640架作战飞机。
当面
德军为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为F.舍尔纳大将)及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第3装甲集团军,以及负责支援的第1航空队和第6航空队部分兵力,共70万余 人、12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近400架作战飞机。
战争背景
1944年9月初,退至
纳尔瓦湾至东普鲁士之间的德军企图在
波罗的海沿岸固守,
以阻止
苏联红军进入东普鲁士。苏联红军为分割并粉碎该地区德军集团,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国,决定实施此次战役。
战役开始前波罗的海沿岸的总情况,是由苏联红军1944年夏季的顺利进攻行动所决定的。这些进攻行动,使
苏德战争德军各主要战略集团相继被粉碎。负责防守波罗的海沿岸的德军损失惨重,退至纳尔瓦湾至东普鲁士边界之间的新地区。它们被苏联红军压至波罗的海海边狭小区域,其主力被从南面深远包围。德军统帅部深知扼守这一战略要地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失掉它,就会使
德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状况更加困难,同时为
苏联红军从
东北地区面进攻东普鲁士造成有利形势。德军力图在
波罗的海沿岸方向稳定战线,便在此赶筑补充防御工事,加强其军队集团。
兵力部署
德军
德军建立了完善的纵深梯次配置的多地带防御(特别在里加方向)。大量河、湖和森林沼泽地易守难攻。德军最强大的集团部署在里加地域,由5个
坦克师编成。在波罗的海沿岸防守的是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纳尔瓦”战役集群,第18、第16集团军)、“中央”集团军群所辖坦克第3集团军(9月21日起转隶
斐迪南·舍尔纳上将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第1航空队
航空兵和第6航空队一部对陆军进行支援。这一集团共有70余万人,12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约7000门火炮和
迫击炮、近400架作战飞机。
苏联红军
参加这一战役的有:
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
列昂尼德·戈沃罗夫),
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司令为马斯连尼科夫大将)、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波罗的海沿岸战役军(司令为
安德烈·叶廖缅科大将)、
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司令为
伊万·巴格拉米扬大将)、
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为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一部以及隶属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的
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司令为特里布茨海军上将)。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苏联元帅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对波罗的海沿岸各方面军的行动进行协调,从9月24日起,苏联元帅戈沃罗夫负责协调
列宁格勒方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3、第2方面军的行动,同时他仍担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
苏联红军4个
方面军共有90万人、约17500门火炮和
迫击炮、3080辆坦克和
自行火炮、2640架作战飞机。苏联红军有生力量比
德军多0.3倍、炮兵和坦克多1.5倍、飞机多5倍多。
战役企图规定,切断德军在
苏联波罗的海沿岸防守的集团,将其分割并各个歼灭。因此,主要力量集中于里加地域德军第16、18集团军基本兵力当面。为了粉碎这些德军,预定以3个
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对
里加实施向心突击。
列宁格勒方面军应在
红旗波罗的海舰队配合下,粉碎盘踞
爱沙尼亚的德军集团(“
纳尔瓦”战役集群)。
在战役准备时节,进行了
方面军之间的大规模军队变更部署,并从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预备队抽调许多兵团和军团到波罗的海沿岸方向。由于在各方面军主要突击方向坚决集中兵力兵器,
苏联红军在总兵力对比上占2倍于
德军的优势。
战争过程
第一阶段
战役第一阶段(9月14—27日),
波罗的海沿岸第3、2、1方面军实施了
里加战役,在战役过程中进抵距里加25—60公里处德军“锡古尔达”坚固防御地区。由于德军在该防御地区进行激烈抵抗,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为尽快切断德军波罗的海沿岸集团与东普鲁士的联系,于9月24日决定将
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的兵力从里加方向转移到梅梅尔方向,该方面军应会同
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部分兵力,在此方向实施进攻战役。
列宁格勒方面军与
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协同,于9月17—26日实施了
塔林战役,此役重创
德军“
纳尔瓦”战役集群,解放了塔林和
爱沙尼亚整个陆地部分。该
方面军于9月27日日终前进抵滨海地带,其
左派进抵德军在
拉脱维亚境内的“锡古尔达”防御地区。爱沙尼亚滨海地带的解放,大大改善了红旗
波罗的海舰队在波罗的海的活动条件,为完全解放爱沙尼亚创造了前提。
第二阶段
战役第二阶段(9月28日—11月24日),
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
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第39集团军(司令为
伊万·柳德尼科夫中将)向梅梅尔方向展开进攻,波罗的海沿岸第3、第2方面军则继续进行
里加战役,
列宁格勒方面军和
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实施蒙海峡群岛
登陆战役。
在列宁格勒方面军
左派当面行动的
德军于9月24日前将主力撤向里加,而以部分兵力在蒙海峡群岛固守。德军在
里加方向建立了强大集团,依靠从
爱沙尼亚退却的兵力对它进行了补充。该集团编成内有33个师,内4个
坦克师。在梅梅尔方向(由奥采至涅曼河),德军有7—8个师,内4个坦克师。
根据当时的情况,
苏联红军在梅梅尔方向实施了猛烈的正面突击,因为该处德军集团及其防御都比里加地域薄弱。苏联红军面临的任务是切断德军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与东普鲁士的联系。
为了实施梅梅尔战役,
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将其全部军队隐蔽调到了希奥利艾地域,并于10月5日向梅梅尔(克莱佩达)方向实施了突击。突击第4集团军(司令为马雷舍夫
中将)向利巴瓦(利耶帕亚)方面积极行动,
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第39集团军由罗谢内(拉塞尼艾)地域向陶拉格方向实施突击,分别从北面和南面保障梅梅尔方向的进攻。
由于
列宁格勒方面军和
红旗波罗的海舰队早在9月27日就开始了蒙海峡群岛登陆战役,也由于波罗的海沿岸第3、第2方面军在
里加地域积极行动,所以
德军未能从“锡古尔达”防御地区调庞大兵力来抗击
苏联红军在梅梅尔方向的进攻。梅梅尔战役的结果,苏联红军前出至波罗的海沿岸,楔入东普鲁士领土,并切断了整个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与东普鲁士的联系。
正当
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在梅梅尔方向展开进攻时,波罗的海沿岸第3、第2方面军从10月6日起对深恐丢掉退向东
普鲁士王国之路而开始从里加地段向库尔兰半岛仓卒退却的德军转入追击。10月13日,苏联红军解放里加。10月16日,
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撤销,所部分别编入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第61集团军,司令为别洛夫上将)、波 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突击第1集团军、空军第14集团军,司令分别为扎赫瓦塔耶夫中将、茹拉夫廖夫
中将)和
列宁格勒方面军(第67集团军,司令为罗曼诺夫斯基中将),一部编入大本营
预备队(第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四集团军,司令为罗金斯基中将)。至10月22日前,
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以其
右派进抵
德军图库姆斯防御地区,结束了
里加战役。“北方”集团军群被从陆上封锁于库尔兰半岛。波罗的海沿岸第2、第1
方面军负责消灭被封锁集团。
列宁格勒方面军利用各
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在
里加方向和梅梅尔方向的进攻,会同
红旗波罗的海舰队,从9月27日—11月24日经过蒙海峡群岛
登陆战役解放了蒙海峡群岛。由于这一战果,也由于
苏联红军前出至利巴瓦以南波罗的海沿岸,红旗波罗的海舰队舰艇在沟通库尔兰集团和
德国联系的德军交通线上行动的条件得到改善。
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在东普鲁士境内贡宾嫩方向的进攻,促进了苏联红军在
波罗的海沿岸各战役的胜利结束。该
方面军长时间牵制了
德军庞大兵力,使这些兵力无法用来对
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作战。
战争人物
戈沃罗夫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1897.2.10(22),布特尔基村,今属
基洛夫州—1955.3.19,
莫斯科〕
苏联军事家,统帅,苏联元帅(1944),苏联英雄(1945.1.27)。
苏德战争结束前,
列昂尼德·戈沃罗夫一直担任
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从1944年10月1日起负责协调本方面军和
波罗的海沿岸第2、3方面军的行动。战后,戈沃罗夫历任
圣彼得堡军区司令(1945.6—1946.4)、陆军总监察长、武装力量总监察长、苏联武装力量部副部长(1946.4—1948.7)。1948年7月任
国土防空军司令,1950年5月兼任苏联军事部副部长,1952年7月任苏联军事部副部长,主管军队军事训练。1953年4月任
苏联国防部总监察长,1954年5月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苏联国土防空军总司令。
1952年当选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
苏联第二—四届最高苏维埃代表。获
列宁勋章5枚,
红旗勋章3枚,一级
苏沃洛夫勋章2枚,一级
库图佐夫勋章和红星勋章各1枚,奖章及外国勋章多枚。
胜利勋章获得者。葬于
红场克里姆林宫墙下。著作:《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1941—1945)》(文集),列宁格勒1945年版。
舍尔纳
德国陆军元帅,1945年4月6日,德军维斯瓦集团军群预备队中的快速兵团有一半转隶舍尔纳指挥。这时,舍尔纳因暂时挡住了
苏联红军的攻击,而被希特勒授子钻石双剑银橡叶
骑士铁十字勋章。并被晋升陆军元帅。同时,
阿道夫·希特勒任命他为“阿尔卑斯山要塞”总司令。4月29日,希特勒自杀前夕,任命他为德国陆军总司令。
舍尔纳在希特勒自杀后,鉴于
德军在各条战线均已溃败,又不想让各集团军无条件投降苏联人,他决心经过
捷克向
巴伐利亚州作有秩序的撤退。
1945年5月3日,
斐迪南·舍尔纳派他的参谋长纳茨梅尔将军乘飞机到弗伦斯堡接受关于自己部队而后行动的指示,帝国新任元首邓尼茨表示希望他们能实施退却。大撤退直到5月7日德国新政府宣布休战时才结束。舍尔纳下令他手下的3个集团军向分界线“有组织地大逃亡”,逃往
美国军队的占领区。但是,由于
苏联红军坦克已越过埃尔茨山脉到达波希米亚,阻挡了部分
德军的退路。而美国人也强迫德军纵队停止前进,并把他们赶回临时营地,随后把这些营地交给了苏联红军。舍尔纳的计划破产了。依照投降规定,
斐迪南·舍尔纳自5月9日零时起就被解除了一切指挥权力。德军中央
集团军群的作战指挥组分成若干小组越过了国境线。舍尔纳搭乘小飞机飞到蒂罗尔去寻找
海因茨·古德里安。但古德里安已被美国人逮捕。于是,他于5月中旬前往德军
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司令部驻地向
美国军队投降。5月底,舍尔纳被引渡给了苏联人。
1945年8月,舍尔纳在克拉斯诺哥尔斯克集中营经过短时期的停留后,被关进了苏联监狱。1947年,舍尔纳被送进
莫斯科的卢比扬卡国家监狱。在那里,他一年只能得到20次放风的机会。1949年,舍尔纳又被转移到列夫托夫斯克法院监狱,后来又转送到布吉尔斯克“欧洲地区”监狱。1952年,
斐迪南·舍尔纳被判处25年徒刑。在符拉基米尔“政治监狱”监禁了两年多。1955年1月18日,舍尔纳被送到
柏林西部地区。1973年7月,舍尔纳去世。
战争意义
战争结果
此役,除库尔兰半岛外,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全部获得解放;驻守该地的
德军59个兵团中有29个被全歼,其余则被隔离或严密封锁在库尔兰半岛与梅梅尔地域。
苏联红军共有112名军人荣获苏联英雄称号,3名被授予第二枚“
苏联英雄金星奖章,33.2万余名被授予
勋章和奖章。131个部队和兵团荣获“里加”、“塔林”、“瓦尔加”等荣誉称号,481个荣获政府奖励。
战争成果
波罗的海沿岸战役的最重要政治成果,是从德军手中解放了
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地区(除库尔兰半岛外)。
德国丧失了重要的粮食、原料基地,
德军则丧失了赖以实施翼侧突击威胁在东普鲁士进攻的苏联红军的有利基地,苏联红军在波罗的海沿岸的胜利,使
芬兰加速退出战争。战役结果,使德军在波罗的海沿岸的集团失去了战略意义。
苏联红军进攻前德军在该处的59个兵团中,29个被击溃,其余兵团则被隔离在库尔兰和被封锁于梅梅尔地域(3个师)。
波罗的海沿岸地段的战线长度缩小到250公里,使苏联红军有可能腾出相当大的兵力,用于实施1945年初的冬季进攻。指挥员、政治机关和党团组织竭力动员全体人员顺利完成战斗任务,在军队中激发高昂的进攻锐气。党政工作的重点是讲明波罗的海沿岸战役的军事政治意义,研究以往各次战役突破
德军坚固防御的经验和在森林沼泽地条件下进攻的经验。十分重视做新兵的工作和以
苏联各族人民的友爱精神教育军人。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兵团(爱沙尼亚步兵第8军、拉脱维亚步兵第130军、立陶宛步兵第16师)参加战役,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在进攻前,加强了连、营的党组织,共产党员被分配到最重要、最危险的地段。各
方面军和集团军军事委员会发布
号召书,号召全体人员尽快粉碎德军和解放
波罗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国,这些号召书对提高军队的进攻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战争特点
波罗的海沿岸战役的特点是规模大。参加进攻的有5个方面军、
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和远程
航空兵兵团。
德军参加作战的兵力,占其
苏德战争总兵力的25%。进攻第一阶段各方面军战役的纵深为250—300公里,第二阶段为130公里。总进攻地带宽达1000公里。波罗的海沿岸战役表明
苏联红军军事学术在不断提高。战役最显著的特点,是在进攻过程
中将主要力量由里加方向转移到梅梅尔方向,这要求进行距离为120—140公里的大规模军队变更部署,并在短时间内准备新的进攻战役。变更部署的隐蔽性保障了突击的突然性,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整个战役的胜利。
空军集团军的基本力量被用于支援各
方面军主要方向的陆军。
在战役第一阶段,仅在3个
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编成内行动的空军第14、15(司令为瑙缅科空军中将)、3集团军(司令为帕皮温空军上将),就出动3.4万架次,在整个战役过程中共出动5.5万架次。在波罗的海沿岸战役准备和实施过程中,
红旗波罗的海舰队担任军队和
技术装备的输送;从海上掩护进攻军队的翼侧,以
航空兵和舰艇炮兵对在滨海方向进攻的军队进行火力支援;实施登陆;进行海上交通线上的斗争。
波罗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国的游击队员和地下工作人员,积极配合
苏联红军在波罗的海沿岸的顺利行动。
德军被迫从前线抽调庞大兵力对付游击队和警卫自己的交通线。
参考文献
(1)《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实》
(2) 《二战风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