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球病毒是中国自建国以来首次发现的电脑病毒,于1988年被发现。该病毒会在系统时钟处于半点或整点且正在进行读盘操作时发作。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小圆点,沿着斜线移动,遇到屏幕边缘或文本时会立即反弹。如果碰到的是英文文本,则整个文本会被删除,如果是中文文本,则可能只删除一半或全部,也可能会留下制表符乱码。小球病毒的运动规律最初相对简单,但随着后来的版本变化,其运动规律变得越来越复杂。
小球病毒的原始版本不会对系统造成显著的破坏,但在汉字模式下会导致程序无法正常运行,尤其是在早期配置较低的
计算机上,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性能下降。从广义上讲,任何能够导致计算机故障、破坏计算机数据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程序都可以被称为
计算机病毒。尽管有许多不同的定义,但直到1994年2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其中第28条明确规定:“计算机病毒是指在
计算机程序中插入一组能够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损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的指令或程序代码。”
小球病毒的代码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引导部分、传染部分和表现部分。引导部分负责将病毒主体加载到内存中,以便传染部分可以执行。传染部分则负责将
病毒代码复制到感染的目标上,不同类型的病毒在此方面有所不同。表现部分则是病毒之间差异最大的部分,通常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触发,如基于时钟、计数器或特定键盘输入。这个部分也是最灵活的部分,可以根据作者的不同意图而变化,甚至有些病毒没有表现部分。
传染部分的任务是将
病毒代码复制到感染的目标上。不同类型的病毒在传播方式和传播条件上有各自的独特之处。
表现部分是病毒之间的最大区别所在,其他两部分也是为了支持它而存在的。大多数病毒都有一定的条件才能触发表现部分,比如基于时钟、计数器或特定键盘输入。这部分是最具灵活性的部分,根据编写者的目的而异,有的病毒甚至完全没有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