肴肉,又称“镇江肴肉”“水晶肴肉”“水晶肴蹄”,是用猪前蹄肉加入适量盐和硝腌渍烹制而成的菜肴,是淮扬菜系中的代表菜。肴肉具有“香、鲜、酥、嫩、美”五大特色,精肉香酥,肥肉去脂,皮白肉红,卤冻透明,与
锅盖面、
镇江香醋并列为“镇江三怪”。
肴肉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传说,古时
镇江市酒海街酒店的小二,误把硝当盐腌猪蹄髈,烧煮后肉红皮白、光滑晶莹,后来,人们嫌“硝肉”一名不雅,改为“水晶肴肉”,流传成为镇江的传统名产。早在元代的《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就有以猪皮冻丝为主的“水晶烩”“水晶淘烩”的记载。民俗学家的研究表明,明代就有关于镇江饮食中肴肉的记录。三百多年以来,肴肉一直以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制作,大多数是在作坊中完成。解放后,制作重心相对集中在宴春酒楼。1963年,肴肉被收录于《中国菜谱》中。
2009年,“镇江肴肉制作技艺”被列为
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8年9月10日,“中国菜”在河南省正式发布,肴肉入选“江苏十大经典名菜”。
命名由来
肴肉,又称“镇江肴肉”“水晶肴肉”“水晶肴蹄”,因其皮白肉红,光滑晶莹,卤冻透明,状如水晶,故名水晶肴蹄。
历史沿革
肴肉,是一道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菜肴,传说,古时镇江酒海街酒店的小二,误把硝当盐腌猪蹄髈,烧煮后,肉红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犹如水晶、香味浓郁,后来,人们嫌“硝肉”一名不雅,改为“水晶肴肉”,流传成为镇江的传统名产。
早在元代的《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就有以猪皮冻丝为主的“水晶烩”“水晶淘烩”的记载。民俗学家的研究表明,明代就有关于
镇江市饮食中肴肉的记录。《
红楼梦》中亦有记载显示,肴肉是家家户户的红白喜事必备凉菜。
据《清类钞·饮食类》里记载:“镇江人之啜茶,必佐以肴。肴以猪豚为之,先渍以盐,使其味略咸,色白如水晶,切之成块,于饮茗时佐之,甚可口,不觉之有脂肪也。”所谓“啜茶”,是指镇江人有晨起上茶馆吃早茶的习惯,一壶
清茶、一盘肴肉、一碟
醋的运用,再加些许姜丝,一边品茶,一边醮着香醋,佐以姜丝吃肴肉,这茶、醋、姜、肴肉四香齐入口,独特的美味,全然忘记肴肉是一道菜了。与
镇江市一江之隔的
扬州市也喜吃肴肉。
清代惺庵居士有词《望江南》写道:“扬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千丝堆细缕,熟铜烟袋卧长苗,
白酒水晶肴。”形象记录
江苏省人就着水晶肴肉,喝茶聊天的慢时光。
三百多年以来,肴肉一直以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制作,大多数是在作坊中完成。解放后,制作重心相对集中在宴春酒楼。作为淮扬菜系中众多名菜名肴中唯一专属于镇江的传统名菜肴,肴肉于1963年被收录于《中国菜谱》中。
口味特点
肴肉用料讲究,经过大小13道工序精工细作,具有“香、鲜、酥、嫩、美”五大特色,精肉香酥,食不塞牙;肥肉去脂,食之不腻;香气独特,鲜味诱人;皮白肉红,卤冻透明,光滑晶莹。
制作方法
原料
蹄膀、硝、盐、老卤。
制作
1、把蹄膀拆骨修齐洗净,用细木签在蹄膀的肉面上均匀地打上一些小孔;
2、用硝6.5克、盐65克拌和,擦在肉上,再抓住肉来回揉透,使硝、盐通过小孔渗透到肉的内部。做十斤肴肉,最多只能用硝6.5克,如肉增加,硝则要随之增加。揉好后放着腌,冬天约须腌三天,春秋天约须腌两天,夏天约须腌一天,腌过后,再把肉放冷水内泡两小时,取出用刀把肉上的硝末、杂质轻轻刮净,至皮肉呈现白色停止;
3、刮净后,将肉放入锅内,倒上做肴肉老卤(注)起火煮,煮前须用木板加石块将肉压紧,同时把锅盖扣紧,使肉煮成后不发松,煮的时间须根据肉的老嫩决定,一般冬天要煮到九成熟,约需四小时;春秋要煮到八成熟,约需三小时,夏天要煮到七成熟,约需两小时半;
4、煮好后,把肉取出,将沾在肉上的油用卤冲净,称在盆内放好,再把锅内的卤撇清,倒在肴肉上,用木板加石块把肉压紧,等到冷透后解片。
食用方法
肴肉与香醋和
锅盖面合称“
镇江市三怪”,在镇江有顺口溜“镇江有三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其中的“肴肉不当菜”,指的就是肴肉多样的食用方式。肴肉既可以当做冷盘大菜,也可以成为镇江人锅盖面上的浇头,甚至还可以成为镇江人喝早茶时候的小吃。
食用肴肉时,可以按照肴蹄的不同部位,切成不同的形状。前蹄爪上部的两块肉,切成片状,形如眼镜,食之筋纤柔软,鲜香味美,名曰“眼镜肴”;前蹄爪旁的肉,切下来弯如玉带,其肉极嫩,入口即化,清香可口,名曰“玉带肴”;前蹄爪上的走瓜肉,肥瘦兼有,鲜美爽口,名曰“东坡肴”;那一块连着一根细骨的净瘦肉,名曰“玉棒肴”。吃肴肉,蘸
镇江香醋,加嫩姜丝,则别有风味。
行业标准
2021年1月19日,
镇江市餐饮服务行业协会发布的《镇江水晶肴蹄》团体标准,对肴肉的定义、要求和检验方法进行了明确。标准首次区分了水晶肴蹄和普通肴肉,强调了选用猪前肘作为主要原料的重要性。根据该标准,水晶肴蹄的制作工艺包括腌制、烧煮、压制、烫油和硬化等环节,以确保其传统、正宗的制作方法得到保护和传承。此举也是镇江市通过标准化方式,对肴肉制作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标准也涉及到了食品安全方面的一些
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含量,其中
亚硝酸盐含量的限制值为每千克不超过30毫克,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可控范围,使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相关影响
肴肉反映了江南地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镇江人至今仍保留着清早上馆子,经常泡壶茶,点一盘肴肉,佐以姜丝和
镇江香醋的习惯。在
镇江市,还有“无肴肉,不宴席”的说法,如果是“有朋自远方来”,宴席上一碟肴肉,是“标配”,而家中逢年过节或重大喜事,一碟肴肉也是必不可少。
多年来,镇江的手艺人用精湛的技艺,做出了香味醇厚、口感细嫩的肴肉,使得“镇江肴肉”成为知名海内外的“镇江标识”。2009年,“镇江肴肉制作技艺”被列为
江苏省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8年9月10日,“中国菜”在
河南省正式发布,肴肉入选“江苏十大经典名菜”。
在
镇江市,肴肉属镇江大酒楼——宴春酒楼的前身,做得最为正宗。“宴春牌”肴肉曾获“首届中国金牌旅游小吃”称号,“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品牌代表企业”称号,宴春水晶肴蹄的生产工艺分别于2007年、2010年被列为镇江市和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吴荣生也于2014年获得江苏省水晶肴蹄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2018年“宴春牌”水晶肴蹄更被江苏省选送香港参展受到好评。
相关文化
相关传说
20世纪70年代末,
江苏省开展民间故事整理工作,当时
镇江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的康新民,写过很多镇江民间文学故事。“肴肉不当菜”是康新民搜集整理的一篇民间故事,他将之艺术加工,推荐给了省《民间故事》期刊编辑部,发表在1980年出版的《江苏民间文学》第1辑。1980年初,烹笔杆于振辉和好友顾克敏、刘乃生两位业内师傅,写了一篇故事《张果老吃硝肉》,发在第四期的《食品科技》上。
两篇故事的内容大致如下:
在镇江城里最热闹的地方,酒海街,有一对夫妻经营着一家小酒店。这家小酒店只有两间房子,一间用作店堂,另一间是厨房。他们早上卖茶,中午卖酒,生意由夫妻俩共同打理。正值正月三十,离二月二的作兴日不远,
镇江市老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带活猴。”夫妻俩分头出门办事。妻子买
茶食和硝,丈夫购买了猪蹄子准备腌制。然而,由于一时疏忽,硝被误用于腌制猪蹄子。
第二天,夫妻俩发现硝被误用,不禁担忧起来。然而,妻子提出用水多泡泡,试图将硝泡掉,丈夫也附和同意。经过一番处理,他们发现肉越泡越新鲜。于是,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肉处理好,并用姜丝和
醋的运用调味。一位老人前来,发现了这肴肉的香味,坚持要尝一尝。虽然夫妻俩尽力劝阻,但老人依然坚持。吃过之后,老人赞不绝口,满意地离去,后来夫妻二人才知道,这老人家不是别人,是上
八仙中的张果老,他是倒骑毛驴去赴
王母娘娘蟠桃会的,路过
镇江市,闻到这胜香味,连仙桃也不去尝,特地跑来吃硝肉了。
夫妻俩也被肴肉的美味所惊艳,逐渐意识到硝的作用,于是开始专注于制作肴肉。人们将这种肉称为“肴肉”,并将其作为美味的佳肴,继续流传至今。
文学作品
相关事件
2022年9月22日至25日,
江苏省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外事办、省文联、
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四届
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镇江肴肉受邀参加该运博会。
相关菜品
德国压制香肠Presswurst
德国压制香肠是德国的传统食物,制作时将猪肉块裹在肠子里,在
肉汤中煮熟,切片前压实。
多罗千卡(Tlačenka)
多罗千卡是
捷克传统食物,制作方法为将切好的
猪腿肉与
猪舌和
猪心等内脏以及剁碎的
猪皮放入锅中,倒入肉汤中,使所有肉片都充分覆盖,加热,用碎蒜、
马郁兰、胡椒、
五香粉和盐调味,慢火煮45分钟,然后倒入大肠中,用麻绳扎紧,晾凉,每隔15-20分钟翻动一次,如果
猪油开始积聚在上面,用手掌将其摊开并翻面。将变硬的多罗千卡切成片,与洋葱片一起食用,淋上醋,再配上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