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Srebrenica Massacre),是指1995年7月波黑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以及由南联盟派来的军警部队攻占了由荷兰维和部队把守的斯雷布雷尼察。塞族军队在有计划、有预谋的驱离妇女和儿童后,于1995年7月11日至17日,大规模屠杀大约8000名波黑穆族成年男子及男孩。为了掩盖罪证,将埋葬尸体的乱葬岗推平,把遇难者的遗体分散到了不同地点。
1995年,联合国刑事法庭已就大屠杀对包括
拉特科·姆拉迪奇在内的20多人进行了起诉。起始,
波黑战争政府否认存在大屠杀。2004年6月,波黑政府被迫首次承认塞族军队当时犯下大屠杀罪行。2007年2月26日,前南国际法庭裁定,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是“种族灭绝”,但
塞尔维亚对此没有直接责任,也不是屠杀同谋。不过,法院表示,塞尔维亚没有履行《
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的义务,未能阻止这一屠杀事件。2016年3月24日,前南刑庭判决,
波黑塞族共和国前领导人拉多万·
拉多万·卡拉季奇种族灭绝罪、反人类罪、
战争罪等10项罪名成立,判处卡拉季奇40年监禁。2017年11月22日,前南法庭判决前
波黑和黑塞哥维那塞族部队司令姆拉迪奇种族灭绝罪、反人类罪、战争罪等10项罪名成立,判处其终身监禁。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是国际红十字会等国际组织认定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欧洲最血腥的惨案。
事件背景
二战结束后,由
塞尔维亚、
克罗地亚、
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以及
黑山,六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1991年,在
东欧剧变的大背景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加盟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10月,由占
波黑战争总人口60%的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主导的议会宣布波黑独立。然而,波黑的塞尔维亚族却对国家前途持有不同意见,并随后宣布成立塞尔维亚共和国,试图以武力方式从波黑分离出去,波黑内战由此爆发。冲突一方是
克罗地亚支持的波黑穆族和克族,另一方是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支持的塞族。
斯雷布雷尼察是一个位于波黑东部的小城。周围群山环绕,距离
塞尔维亚边境不到20公里,距离
萨拉热窝约100公里。塞语中“斯雷布洛”一词意指“白银”,城市的得名,即来源于当地十分有名的
银矿。据1990年时人口统计,该地共有居民3.5万人,四分之三均为穆斯林民族。1992年波黑战争开始后,当年春季几乎全部的波黑东部城镇均被塞族军队占领,惟有斯雷布雷尼察因地形特殊,整座城市易攻难守,因此塞族武装在占领了3天后即迅速撤出,重被穆族武装控制。作为穆族武装在波黑东部的惟一重要支撑点,周边的穆族难民不断向这里涌入,当地的穆族武装也得以壮大。冬季,城内饥饿的居民们与穆族武装不断袭击周边的塞族村庄与居民。当时
波黑塞族共和国首府帕莱通往贝尔格莱德最便捷的一条通道距离斯雷布雷尼察很近,这一通道对
拉多万·卡拉季奇至关重要,驻守在斯雷布雷尼察的穆族武装曾几次试图将其切断。
1993年3月,波黑塞族下决心彻底拿下
斯雷布雷尼察。就在塞族军队步步接近城市之际,
美国及西方社会开始干预,经
法国驻波黑维和部队的调停,塞族同意停止进攻,同时要求市内的穆族全部解除武装,停止攻击塞族居民,并且决不允许威胁波黑塞族首府帕莱至贝尔格莱德的通道安全。1993年4月16日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第819号决议,明确该市为
联合国保护区之一。当时,斯雷布雷尼察驻有400多名荷兰籍联合国
维和官兵。1995年春季,同样也被列为联合国保护地的
克罗地亚境内的大片塞族居住区———
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共和国,几天时间内就被克族军队彻底攻占,大批塞族难民逃至
塞尔维亚与波黑,这一行动彻底激怒了波黑塞族,最终下定决心,再次聚集力量彻底攻占
斯雷布雷尼察。7月6日塞军首先包围并将
荷兰驻当地的维和部队隔离开后,攻击正式开始。5天之后
拉特科·姆拉迪奇即通过电视正式宣布,斯雷布雷尼察已被攻占。与此同时塞族也开始受到穆族与西方社会的指责,7月11日-16日,塞族武装曾在斯雷布雷尼察地区有组织地对穆族战俘和平民实施大规模的屠杀。
事件过程
城陷之前
1994年6月,
波黑塞族的前情报处处长尼科利茨收到一份命令,详细陈述了波斯尼亚塞族对受到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保护的飞地中的穆斯林所采取的政策。斯雷布雷尼察作为
联合国的安全区,当时由来自
荷兰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负责保护。
围攻城市
1995年7月6日-8日,塞族武装包围斯雷布雷尼察,当时该地由约600名联合国维和人员(主要是荷兰步兵)保护。穆族武装请求维和人员归还他们上交的武器,但遭到拒绝。1995年7月9日,塞族继续攻打,数千难民逃离。当天,塞族还攻打维和人员观察站,扣留了30名维和部队人员作为人质。7月10日,因为维和部队基地遭塞族武装炮轰,驻守的荷兰籍指挥官卡雷曼斯
上校请求设在
萨拉热窝的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给予空中支援。在维和部队军机抵达前,塞族武装停止攻击。空中打击推迟。当天傍晚,城中有约4000名难民受到惊吓,纷纷跑到街头。而维和部队基地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荷兰籍指挥官警告城中的塞族武装领导人,如果他们不在第二天凌晨6点撤到安全区的话,维和部队军机将会对他们发动大规模空中打击。
城市沦陷
7月11日,塞族武装并没有后撤。9点,卡雷曼斯上校得到来自维和部队总部的消息,称其递交的请求格式不对。10点30分,卡雷曼斯
上校再次递交请求。但是,维和部队军机此时不得不返回
意大利的基地加油,因为它们自早上6点就一直在空中盘旋。中午,2万多名难民(大多是妇孺和老弱病残者)逃到维和部队的主要基地波托察里小镇。14点30分,两架
F-16战斗机向包围该市的塞族武装阵地投了两枚炸弹。塞族立即威胁说,如果再空袭,他们会杀死荷兰籍人质并炮轰难民,空中打击因此暂停。两个小时后,波黑塞族军队司令
拉特科·姆拉迪奇进入该城。姆拉迪奇宣布占领
斯雷布雷尼察,并建立地方政权。当天晚上,姆拉迪奇和卡雷曼斯举行会谈,他在会上发表最后通牒,要求穆斯林放下武器,否则休想保命。
屠杀穆族
12日,塞族武装军方会议上,拉特科·姆拉迪奇将军宣布了他制订的屠杀囚犯的计划。塞族军队放走了妇女和儿童,公共汽车将妇孺带至穆族控制区。约有2.3万名妇女和儿童在接下来的30个小时被驱离。而塞族武装开始对12岁至77岁的男子进行甄别,看他们是不是战争
犯罪嫌疑人。数百名男子被关在卡车和仓库中。大约1.5万名穆族武装人员试图连夜逃离该市,他们在崇山峻岭奔逃时遭到炮轰,其中一部分人被包围后杀死。7月13日,在附近的克拉维查村,首批手无寸铁的穆斯林在一个仓库被杀,这是屠杀的开始。
维和人员当天交出5000名在波托察里基地寻求避难的穆斯林,作为交换,塞族释放了14名荷兰籍维和人员。7月16日,首批大屠杀幸存者逃到
波黑战争穆族控制区,大屠杀事件被曝光。据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屠杀地点至少有15处。而前南法庭的材料显示,7月13日-17日,在
斯雷布雷尼察周边地区,大约8000名波黑穆族成年男子及男孩被杀。在大屠杀后,塞族军队为了掩盖罪证,将埋葬尸体的乱葬岗推平,把遇难者的遗体分散到了不同地点。
事件后续
停战协议
1995年11月21日,冲突各方签署《代顿波黑和平协议》,战争结束。此后,各民族关系渐趋缓和,政局逐步稳定。国家由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自治实体构成。主席团行使国家元首职责,由波什尼亚克、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族各一名代表组成。
法庭立案
1995年,联合国前南法庭指控
拉特科·姆拉迪奇在内的20多人涉嫌在
波黑战争期间犯有种族灭绝罪、
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并发出通缉令。由于
塞尔维亚继承了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
国际法主体地位,因此它被
波黑告上海牙国际法院。1996年7月11日,前南刑庭发布逮捕
拉多万·卡拉季奇的国际通缉令。2008年7月,卡拉季奇在塞尔维亚被捕,随后被移交给前南刑庭。2011年5月25日,乔装逃亡了近16年的姆拉迪奇在邻国塞尔维亚首都附近一个小山村里被捕,随后被引渡到荷兰海牙。2012年5月,前南法庭正式开审此案。
海牙的联合国战争罪特别法庭和巴尔干地区的法院,已判处近50名波斯尼亚塞族人包括战争时期他们的最高领导人拉多万·卡拉季奇及其军事指挥官
拉特科·姆拉迪奇,因斯雷布雷尼察的罪行入狱700年以上。
塞尔维亚道歉
刚开始,
波黑战争政府否认存在大屠杀。2004年6月,波黑政府被迫首次承认塞族军队当时犯下大屠杀罪行。同年10月14日,波黑政府调查委员会公布调查报告承认,
波黑塞族共和国军队和警察部队1995年7月攻占
斯雷布雷尼察市后,放走了妇女和儿童,但杀害了7000余名穆族男子。
法庭审判
2003年,两名
波黑塞族的高级军官站在海牙战犯审判法庭上,描述了这场大屠杀的准备过程,勾画出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屠杀行动。这两人都是组织斯雷布雷尼察血腥屠杀的重要人物。他们说,屠杀基本上是在波斯尼亚塞族军队的安全和情报部门以及军警的协同下完成的。
2005年6月1日,海牙
国际刑事法院对米洛舍维奇进行审判过程中,杰弗里法官要求播放一部录像短片,摄录者曾经是塞族“毒蝎”志愿部队成员,片中记载了1995年夏季波黑塞族军队攻占波黑东部的斯雷布雷尼察城市后,将穆族被俘人员拉至特尔诺沃实施集体屠杀的实证。法官认为,由于塞族“毒蝎”武装志愿部队属
塞尔维亚内务部警察部队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证明,波黑塞族军队在占领斯雷布雷尼察城市之后,在塞尔维亚军队的帮助下,该市曾经发生有屠杀大批穆斯林被俘军人及平民的惨案,由此也可进一步证明,米洛舍维奇确实在波黑犯下有种族灭绝的罪行。2006年,前塞尔维亚兼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在受审前死于狱中。
2007年2月26日,前南国际法庭裁定,发生在
斯雷布雷尼察的穆斯林被杀事件是“种族灭绝”,但塞尔维亚对此没有直接责任,也不是屠杀同谋。不过,法院表示,
塞尔维亚没有履行《
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的义务,未能阻止这一屠杀事件。
波黑塞族共和国前领导人
拉多万·卡拉季奇仍在前南国际法庭受审。
最终审判
2016年3月24日,联合国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问题
国际刑事法院(前南刑庭)作出判决,认定波黑塞族前领导人拉多万·卡拉季奇(Radovan Karadžić)种族灭绝罪、反人类罪、
战争罪等10项罪名成立,判处卡拉季奇40年监禁。
2017年11月22日,联合国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前南法庭)作出判决,认定前
波黑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塞族部队司令姆拉迪奇种族灭绝罪、反人类罪、战争罪等10项罪名成立,判处其终身监禁。
事件影响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真相不仅涉及塞、波两个民族对历史截然不同的评价,而且还对
联合国波黑战争维和使命及
荷兰政坛给予了沉重打击。荷兰战争资料研究所历时6年完成的有关波黑维和报告指出,荷政府和联合国应共同对当年的事件负责。2002年,媒体报道首次曝光荷兰政府在1995年的事件中准备不足,对军队支持不利。此后荷兰政府承认在保护难民问题上失职,随后宣布集体辞职。当年参加维和行动的荷兰士兵中,有很多人患上了
创伤后应激障碍,还有多人自杀。其中一名士兵回到了波黑,目前在
斯雷布雷尼察定居。
2005年,海牙
国际刑事法院杰弗里法官要求播放一部6名穆族平民被枪杀的录像片。整个
塞尔维亚震惊了,一直以弱者或是被视为遭受国际社会不公正待遇的塞族居民震惊了。塞尔维亚总理科什图尼察当天即发表讲话,最为愤怒地谴责在斯雷布雷尼察所发生的罪行。塞各政党以及各届人士也纷纷表态,指出枪杀6名穆族青年的行动是
法西斯主义行为,本民族同胞为这一行动感到羞愧和耻辱,一致要求应严惩当事人。
塞尔维亚总统塔迪奇明确表示,他本人可前往
斯雷布雷尼察,向战争中牺牲的非塞族无辜居民们忏悔。
纪念活动
2015年7月1日,在
联合国举行的纪念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二十周年暨死难者悼念活动由
波黑和黑塞哥维那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以及17个联合国会员国共同组织。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及夫人
柳淳泽、联大主席库泰萨、常务副秘书长
埃利亚松等高级官员、各国使团代表以及来自斯雷布雷尼察的居民代表当天均出席活动,现场观看了由波黑艺术家萨玛拉(Tarik Samarah)制作的反映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摄影作品
短片,并默哀一分钟,向大屠杀遇难者致敬。主持纪念活动的波黑常驻
联合国代表乔拉科维奇(Mirsada Čolaković)发言指出,只有不忘历史的真相,才能走向真正的和解。
2015年7月11日,波黑举行仪式纪念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20周年。136名新确认的遇难者遗骸在中心墓地下葬。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级代表团、波黑政府高级官员、民间组织及多国驻波黑外交官等约五万人出席仪式。
塞尔维亚总理
亚历山大·武契奇出席纪念活动时,遭人群中投掷石块袭击。武契奇头部被击中,轻微负伤。最终,在安保人员的保护下,武契奇和塞代表团成员离开了现场。有关各方对袭击事件予以强烈谴责。
遗迹场馆
波托查里公墓是用于纪念在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中丧生的八千多人的纪念碑。在这里每年会举行一次大规模葬礼纪念在屠杀中丧生的无辜生命。根据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记录,从1995年7月至今,还有1000多人依然下落不明。在波托查里墓地,为他们留出了空位,以便遗体找到并确认身份后能够把他们安葬在近亲旁边。
影视作品
由波黑导演
亚斯米拉·日巴尼奇执导的《阿依达,你往何处去?》是以1995年发生在波黑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为故事背景。该片拿下第34届
欧洲电影奖在德国柏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及最佳女演员三座奖杯。
争议事件
2015年7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就英、美、法等国推动的为纪念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事件20周年的一份决议草案进行表决。草案中提到“有关各方政治领导人承认斯雷布雷尼察惨案为‘种族灭绝’,是实现民族和解的前提”。俄罗斯方面认为决议草案“不具建设性、具有对抗性并存在政治动机”,行使否决权,草案未能获得通过。
2020年,斯雷布雷尼察纪念中心上周发表的一份新报告分析了波斯尼亚、塞尔维亚的一些官方机构和个人为掩盖斯雷布雷尼察种族灭绝所作的努力,并详细分析了否认种族灭绝的民族主义说法,并对1995年7月波斯尼亚塞族部队在屠杀波什尼亚克人时杀害的受害者人数提出异议。其最重要的结论之一是否认种族灭绝会产生真实而危险的后果。
2024年5月23日,
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了“斯雷布雷尼察种族灭绝国际日”决议,中国在表决时投了反对票。中国驻波黑使馆发言人就联合国大会通过设立 “斯雷布雷尼察种族灭绝国际日”决议答记者问时表示,关于部分国家提出的“斯雷布雷尼察种族灭绝国际日”决议,中方认为有关决议需经波黑主席团集体决策,需三族达成一致意见,需同重要当事方及会员国充分协商。强推尚存重大分歧的决议与推动
波黑国内和地区国家和解和睦的精神不符,与维护西
巴尔干半岛和整个欧洲地区和平稳定的期盼不符,与通过设立国际日展现会员国团结的初衷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