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宁,知名出版人,现任辽沈晚报社总编辑。他秉持“责任媒体,服务民生”的办报理念,成功将《
辽沈晚报》打造成一家新锐都市报纸品牌。
个人经历
2006年12月底,彭宁的第一张
小提琴CD问世,在这个多年的梦想终于达成之际,他写道:
在录制这张CD的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一次又一次地想起当年
桓仁满族自治县二户来公社的那个小山村,那间挂着牛皮纸窗帘的小草房。特殊的年代里,父母的那段很普通很艰苦的经历,给我留下的回忆里,却是少有苦涩,甚至有一点点甜蜜——
七岁从父学琴的孩童,十岁起不断“走穴”于三级干部会的少年;地头上、县调演舞台下、农家院里、校园里、驻军礼堂里淳朴的笑脸和掌声;冬天的北风里冻得僵硬红肿却仍然倔强跳动的小手;在伙伴们羡慕的目光里,有点洋洋自得的神情……当琴声响起时,已经44岁,头发已有些稀疏的我,心里一遍遍与过去的岁月重逢。
感谢父亲。在我一次偷偷比划他心爱的
小提琴时,他感到儿子肩臂和手指已经具备了足够的长度和能力,也许,他还在心底丈量了一些别的什么东西,他正式地、郑重地把他的琴放在了我的手里。父亲也可能意识到了,那一刻起,他将为儿子的世界开启一扇通往美好的窗。
父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练琴的样子刻在了我的心里,我记住了要坚持、要勤奋;父亲“
法西斯主义”式的大巴掌和母亲的抗议刻在了我的心里,我记住了要用智慧、要领悟;父亲说的“虽然你拉两年就超过了我,我也永远是你的老师”那句话刻在了我的心里,我记住了要谦和、永远不敢自满。当我成长为一个男人时,我意识到,我是多么地感谢父亲。
父亲离开整整20年了,好在有琴,有他亲手交给儿子的琴,我时时感受到他并未走远,他就在我的身旁,他的手指和我的一起在琴弦上舞蹈,他的目光和我的一起在琴声里变得平静而深沉,我们为一起完成这样一场生命和心灵的接力而喜悦。
把这张CD献给我的父亲,就像小时候一样,谱台前,孩子有点骄傲地回头问一声:爸,我拉的好不好?爸,你喜欢吗?
还要把这张CD送给我的女儿。她有筷子一样修长灵巧的手指,她在
小提琴的技巧和专业意义的水平上已经超越了我,我常常会陶醉在众人面前命令她“姑娘,给爸拉一个!”的自豪里。我的女儿,我的骄傲,在这样一个爸爸“玩”的碟片里,有爸爸想对你说的话——
孩子,我很欣慰你能爱上音乐。生命之路并不顺畅,坎坷和不快都会出现在你的面前,但你爱上音乐,我就放心。因为你在音乐的世界里,从那些回荡人类心灵几百年的旋律里,你会找到纯净善良平和的心境和通往生命至高境界的路径。你会在和音乐的对话中,学会独立,学会感恩,学会用自己的感悟去激活生命。
女儿有她跳跃十足的灵性,有她青春动人的可爱。但是,我知道,和这些优点一起,她也有着和天赋共生的缺点,我对女儿有一点奢侈的不满足,所以,这张CD里,还有我想和她共勉的一句话:执着地热爱一件事,坚定地去做一件事,就会有收获。
这张CD,还要送给我的事业和我的同事们。音乐是我的理想,新闻是我的事业。这是幸运中的遗憾,遗憾中的幸运。如果都是用心热爱的事,你就会发现它们原来一脉相承。我一次次地在报纸上、在文章中体味和实践韵律之美、节奏之美。当温情、细致、缠绵的积累和铺垫之后,必是激情、华彩和高潮的迸发。音乐教给我的坚持和完美,新闻教给我的敏锐和团队意识,它们竟是如此相通。
我的许多同事都将会收到这张放进了我浓重心思的礼物,不是卖弄,不是作秀,一点浪漫,却是十分 真诚,我希望我的同事们采访跑累了,编稿子眼睛疼了,躺在床上入睡前那一刻,听听我这些手法并不高超的演奏,可以轻松一下,可以笑话我一下,就当是我在你身旁深情地说的那一声:兄弟,辛苦了。
感谢音乐,生活的海洋里,它是我最愿意搭乘的舢板。当有一天,生命的潮水将退,我希望它会是我留给亲人朋友美丽的贝壳和永远的余温。感谢那么多亲人朋友们,给我自信的,给我力量的,给我优越感的…………当然最重要的,是给我爱的,他们和她们。
感谢。
一个专业的业余提琴手 彭宁
辽沈晚报
作为东北第一都市报,《
辽沈晚报》一直在强调影响 力和感召力,将“责任媒体、服务民生”作为办报宗旨,努力承载更多的责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辽沈晚报》调动了许多传播手段,通过纸质主报,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包括辽沈北国网、
辽宁省手机报、辽沈都市新闻视屏联播网、辽沈二维码,全媒体、全平台、全天候无缝链接,实现第一时间报道、第一时间发布、第一时间互动,满足受众对
奥运会报道的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