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石壁图》描绘了天池山水的景色,图中多用淡,染以墨青
墨绿色,层峦叠嶂,山石相间,
陡崖、矾石高坡、岩块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展示了天池石壁的雄秀。
此图描绘的是苏州城西吴县境内天池山的景色。天池山与灵岩山、天平山一脉相连,峰巅矗立巨石,远望巧若莲花,人称“
华山”。山一侧的半山坳中长年积有一泓碧水,名曰“
长白山天池”,故山之这一面亦被称为“天池山”。
吴全节题诗:鸟啄残花污草庵,一春未到两山探;忽观痴老图中道,南峰翠带北峰岚。
苏州市是游览胜地,一般人只知道苏州有虎丘山、灵岩山、
苏州天平山,而不太知道还有
天池山景区。这些都分布在苏州城西二十余里的吴县境内,天池山和灵岩山、天平山相连,山顶屹立巨石,远望巧若莲花,人称
华山,华山坡面,半山坳中,终年积水,有一潭碧水,名曰天池,故山之这一面,称为“天池山”。《天池石壁图》就描绘了天池山水的俏丽景色。《天池石壁图》作于至正元年(1341)十月,
黄公望时年七十三岁。
作品所绘景色,即位于
苏州市城西二十余里的
吴中区境内之天池山,它与灵岩山、天平山一脉相连,峰巅矗立怪石,远望巧若莲花;半山坳中,长年积有一泓碧水,名日“
长白山天池”,故称为“天池山”。明文嘉游天池山后,有诗赞日: “天池之山今始到,仰首忽见莲花峰。池水潺泻琴筑,石壁裁壶开芙蓉。春畴连延麦初熟,暮岭回合烟已重;有舆催予下山去,悔不此地巢云松。”此图以繁密的布景、洗练的笔墨,生动表达出了天池石壁于雄峻中见秀美的奇姿。画面层峦叠嶂,迂回曲折;杂木长松,丰茂高大;溪涧烟云,流润幽深;村落水阁,聚散掩映。景致纵横有序,错综多姿,整体气势雄浑,又深得山之幽趣。
此画作者采用了高远的构图法,使观赏者站在一个似乎是鸟瞰的角度俯视全景,然而能看到每一物象,可供一一浏览,细细观赏。这里的景物尽管是岩壑深纵,峰峦重叠,但作者采用“图繁笔简”来经营构图。画幅下端为迂回曲折地画近处山麓,山麓崎岖不平,山间长松高立,林木葱郁,在山麓的山坳处和丛林荫下,村落座落在临溪边涧畔,农舍被林木掩映,或隐或现,有的仅露出屋角。村落有小径蜿蜒盘旋向上,曲折地通往山间,画幅正中为画幅的主题,层峦叠嶂,高松层崖,山石大小相间,有大岩块,有的竖立,有的横卧,小矾石突出,有的为宽高坡,有的为悬崖陡壁,或高耸、或缓平、或聚散、或倾斜,纵横有序,错落有致,曲尽其态,山涧流泉潺潺,飞瀑奔腾直泻,冲击着石面,水珠四溅。作者通过构图繁而用笔简的手法,善于把这些诸多复杂而丰富的物象,都统一于一个整体之中,勾画出了
长白山天池石壁的雄秀美姿,意境超俗。
设色采用“浅绛法”,多用淡赭,并以墨青、
墨绿色合染,冷暖互补,极佳地表现出山色的青葱与阳光的和煦。正如清吴修所云:“赭色微黄画里春,墨青墨绿染精神。”
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张保琪:此画构图虽繁,然而用笔却非常简练,画面上的所有物象都统一于体现作者意志的“笔势”之中,正是这种“笔势”及
黑色的效果,使整个画面成为一个烟云流润、气势雄浑的小世界。
《天池石壁图》在清
吴升《
大观录》卷十七、
缪曰藻《寓意编》有著录。《天池石壁图》近代以前的流传无考。1955年,沈仲章得知
上海市收藏家
龚姓要出让宋代画家
米友仁《云水墨戏图》卷和元代画家
黄公望《天池石壁图》轴的真迹后,几乎倾其积蓄,以2万元的巨款收购下来并无偿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自己仅拍照两张留作纪念。《天池石壁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公望(公元1269—1354年),元代画家。本姓陆,名坚。江苏常熟人。出继
永嘉县(今属浙江温州)黄氏为义子。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
黄公望等。经史,工书法,通音律,善散曲,最精山水画,宗法
董源、
巨然,受过
赵孟頫煽教导,晚年卓然成家。山水以浅绛为主。与
吴镇、
王蒙、
倪瓒并称“元四家”。晚年
水墨画运以草笔法,皴笔不多,苍茫简远,气势雄秀,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著有《
写山水诀》传世。传世作品有《
富春山居图》卷、《天池石壁图》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