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通江银耳闻名遐迩,为了把银耳文化、银耳发展历史,以及银耳产业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融合现代化
信息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
巴中市在
通江县高明新区建通江银耳博物馆。由“主馆”、“天地之灵”、“雾露之间”、“青杠林里”、“银耳人家”、“形象广场”六个部分组成。2014年10月17日银耳博物馆正式开放。占地4005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其3700余平方米的展厅,由“天赐”、“地孕”、“人文”、“和合”、“神效”、“乐享”、“品鉴”七大展区及3D数字影院组成。
自然生态的森林空间,穿行其间,耳畔鸟鸣、风声环绕,水声潺潺。通江银耳在神奇的北纬30度上散发着清雅的光芒,而雾露溪畔九湾十八包独特的生态环境,为通江银耳的生长提供有利的条件,这里180度巨幅投影卷轴与艺术山体模型的创意式组合将呈现一场多感官的盛宴,以具象震撼的方式,再现通江银耳生长环境的奇特风貌。
通江银耳从最初的大自然孕育、发现、采食,到有意识的野外培育,再到研究出产质俱佳的
椴木银耳的栽培之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历代政府发布对于耳林保护的文件、石碑中展现
槲栎作为栽培
通江银耳的唯一性。图文结合氛围化展现育耳工具,场景化耳农的祭山、
耳堂,直观展现培育通江银耳的细致流程。
“通江银耳发轫于盛唐,食于宋元,入药于明清,是清廷御膳之珍馐”。行走于通江银耳的历史文化长廊,折墙上丝印图文,按时轴方式展现有关通江银耳的历史,明清时期通江银耳在上流社会中珍稀难寻,定格
叶赫那拉氏游园的宫廷场景,以示古人对通江银耳的喜爱。
在
通江县银耳商贸史中,陈河打开了通江银耳贸易流通的起点,跨过通江特色的寨门,穿越民国时期的陈河古街,体验“繁华小上海”的韵味。街区两旁商铺种类繁多,浓缩了民国时期陈河商埠繁华的景象。
穿越陈河古街,沿着码头跟随经营
通江银耳的商人来到繁华的大上海街市,感受通江人将通江银耳带出陈河,带出通江,带出
四川省,带出国门的商贸之道。
通江银耳经过通江人们不断探索挖掘,其功效价值逐步被人们所知。它是中医良药,场景再现民国中医堂,与医术高超的老中医互动,咨询银耳入药的益处;它是强身健体、美容养颜的圣品,墙面展示通江银耳的各个功效,成分作用的科学空间中,互动了解通江银耳各成分元素对于人体不同部位的影响。
仿真“
神舟八号飞船”太空舱矗立空间中央,其上魔幻
电解玻璃屏循环播放神八将
通江银耳菌种带入太空的影像,进入太空舱内部,仿佛进入一个太空科学实验室。太空舱周边空间以图文结合,
多媒体的形式,展示通江银耳产业链、规划、食用菌现状、相关产品等内容。
品鉴空间尽显通江银耳之形美、之味正、之纯色、之食丰,融内容于空间,融情境于氛围,体验一场美食之盛宴,感知通江银耳的低调奢华。延续于其后的银耳吧,可真实品尝不同银耳的特色。
通江银耳,食用菌品种,中国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主产于
四川省通江县得名。通江是银耳的发源地,“中国银耳之乡,
通江银耳以其独到的质厚、肉嫩、易炖化和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而享誉海内外。通江银耳不仅具有极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而且是美容养颜的珍品。通江银耳在明代就以”皇家养生益年之品“知名于世,
清代作为朝廷贡品,20世纪初就畅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
通江县气候温和湿润,最适合食用菌的生长,也是银耳的发源地。素有“中国银耳之乡”的美誉,地处四川省大巴山中的
巴中市通江县。其最早的发源地在涪阳——陈河的九湾十八包,用耳农们话可以把银耳的起源解释为“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因为
通江银耳是在一种奇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孕育出来的,所以,有专家说:通江银耳是天地灵气所化育,日月精华之结晶。通江银耳之所以不同还在于它对寄生体的选择,它不仅要求用青杠木做载体,而且讲究“座七砍八”。所谓“座七砍八”就是要选择青杠木生长期已满七年于第八年砍来种耳,令人感到有趣的是,人类最忌讳“煮豆燃豆萁”,通江银耳却偏要煮豆燃豆萁。它必须用青杠木烧制的杠碳火慢慢烘烤,才能保留其营养成分。
通江银耳博物馆,位于高明新区核心区域,集生产,学习,研究,市场,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必将促进通江银耳的市场推广,有利于稀缺资源的保护和研发,拉动高明新区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