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公祠
两座白居易祠之一
白公祠位于重庆忠县白公街道城西方向长江沿岸,是为纪念唐朝伟大诗人白居易而修建的祠堂,它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是长江沿岸著名的旅游景点。它是与洛阳香山"唐少传白公墓祠"齐名的两座白居易祠之一,始建于明崇祯三年,清道光十年加以扩建。
建筑背景
忠县白公祠位于忠县城西长江北岸,系明崇祯三年为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任忠州刺史而建的祠庙。
白公祠现占地24亩,祠内辟有白居易生平展室,历史文物陈列馆、雕塑馆、香山茶座、巴台月池、廊亭小径等参观景点。
白公祠是与洛阳香山“唐少傅白公墓祠”齐名的全国仅有的两座白居易祠庙之一,是重庆市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
它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是长江沿岸著名的旅游景点。
地理环境
忠县白公祠位于忠县城西长江北岸,忠州镇白公路24号。
历史沿革
公元818年,诗人白居易被贬任忠州刺史,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他有开明的政治态度,在他的诗文中尖锐地揭露和抨击官僚的荒淫、腐败,因而遭到打击和排斥,被贬任忠州刺史
在忠州任职期间,关心普通老百姓,带动忠州人民开山修路,植树种花,与民同苦乐。在忠州任职期间,他写下百多首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的佳作。
忠州人民崇敬他,把他同刘晏陆贽李吉甫并称为四贤,在宋代修建了四贤阁以作纪念。
明崇祯三年,忠州知州马易从敬重白居易,深知白居易在忠州为官时深受民众爱戴,遂倡议建祠祭祀,就这样,"诛茅辟,日督匠作从事,秋尽成堂三楹及醉吟阁两掖楼",继而扩大建筑。马易从在倡建白公祠时曾期望"后之君子,从而恢拓之,与巴山蜀水共长也"。
爱新觉罗·旻宁十年,扩建白公祠。
主要景观
进入大门,便见一半圆形莲池,满池绿水,生机盎然,与园中花草相映成趣,当年白居易游此写下《龙昌寺荷池》:“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
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小小莲池,给白公祠平添几分景致。进入白公词西尽头,是一片珍稀木莲树林。木莲树生长山谷间,巴民亦呼为黄心树。
大者高五丈,涉冬不凋,身如青杨,有白文,叶如桂,厚大无脊,花如莲香,四月初始开,自开始谢,仅二十日,是白公在忠州为官时最为钟情的树种。
园内建有洗墨池,白公铜像,东西两侧用花墙隔开,地势东高西低,南面房舍依坡而建,为船楼建筑。
其中白居易生平展览室陈列着白居易的谱系、生活纪年,到忠州为官时的各项政绩。
醉吟阁为四柱三层楼,游人到此可赁栏远眺,这是一座结构复杂的亭阁,16根圆柱承托1个主楼和4个门楼,游人可从四方进出,登高望远。
建筑特色
白公祠,分为两级台地,临江山而建,气势恢弘,门前一坡两丈有余的大石梯,左是参天大树,右为高耸的栈楼,登梯毕乃白公祠大门,大门为三楼四柱三间牌楼,匾额横书白公祠,门联“遗泽被山川万姓常思贤刺史,宏篇映日月千秋仰大诗人”,道出了万民心声。
进得门楼右拐为“白园”,门联“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天为字乐天”,巧妙地嵌入了白公的名和号,此联是白公逝世时李忱所作挽诗中的两句。
文化活动
相关人物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出生在河南新郑,祖籍山西太原,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李豫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的曾祖父移居渭南市(今陕西渭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义市(今河南巩义市)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遂移家于河南新郑。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公元846年白居易于洛阳市去世,葬于洛阳香山。
代表作品:《白氏长庆集》、《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
参考资料
白居易简介_古诗文网.古诗文网.2021-06-18
目录
概述
建筑背景
地理环境
历史沿革
主要景观
建筑特色
文化活动
相关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