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兔(拉丁学名:Procavia capensis),为
蹄兔目蹄兔科蹄兔属动物,是蹄兔目的主要代表。其为陆栖或树栖的小型兽类,因有蹄状趾甲而得名。喜嚎叫,又名
异蹄兔属。蹄兔体长约30至60厘米,体重约5公斤,尾巴很短,有的个体甚至没有尾巴。
蹄兔分布于
北非、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中东和
阿拉伯半岛等地。主要生活在沙漠和山岩地带,岩石堆和灌丛间。蹄兔喜欢晒太阳,喜欢群居,主要以
地衣类、青草、鲜叶和果实等为食物,有时候也吃些小昆虫。
蹄兔于2015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
历史
化石
首块蹄兔类化石的发现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此后,随着化石数量的逐渐增加,至今已确认存在16个属。早期的蹄兔类动物拥有完整的齿列,且其最后一个
臼齿并未退化。部分化石蹄兔的体型远超现代种类,例如Titanohrax、Pliohrax和Postschizotherium等,它们的体型与现代马匹相近。在早第三纪时期,蹄兔类动物已经展现出了显著的分化,于
撒哈拉沙漠的
始新世地层及
埃及的早
渐新世地层中,它们在哺乳动物化石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在埃及的早渐新世动物群中,属种尤为繁多。进入新第三纪,蹄兔类的分布范围相当广泛,除非洲外,还在
希腊、
法国南部、
苏联的
格鲁吉亚以及中国北部等地被发现,但在这些地区的种类相对较少。到了
更新世,它们的分布区域与现代种类相似,同时在中国华北地区的早更新世地层中也有新的发现。
始祖马的骨骼结构与现代的蹄兔相当类似,这一点并没有被人们完全认识到。一些科学家相信,始祖马与马毫无联系,它可能是蹄兔的变种。
新属
2006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陈冠芳,在第三季度的《
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四川德格上新蹄兔亚科(Pliohyracinae)一新属》的论文,以
西藏自治区后裂爪蹄兔(Postschizotheriumtibetensiszongetal.,1996)为基础,建立了上新蹄兔亚科(Pliohyracinaeosborn,1899)的一个新属:
横断山脉蹄兔(Hengduanshanhyraxgen.nov.)。
这个新属出现在四川甘孜德格的上上新统汪布顶组中。其主要特征是个体明显比Pstschizorherium的小,
吻部短而宽,脸部狭,齿隙在门齿之间、13和C之间以及在C和P1之间存在。颊齿从P1至M3紧密排列,上犬齿小,单根和前
臼齿化不明显,前臼齿稍臼齿化,次尖小或不存在。P4具中附尖上臼齿呈长方形,长大于宽,前附尖和中附尖发育,以及在臼齿的壁上存在少量的白垩质等。
形态特征
体型
蹄兔体长在30至60厘米之间,尾长1~3厘米或无外尾。
四肢
蹄兔前足有四趾,趾甲呈蹄状,而后足则有三趾,其中内趾和第二趾拥有长而弯曲的爪,另一趾则较短,也具备扁平、蹄状的趾甲。这种结构使得蹄兔在攀爬时具有出色的附着力。蹄兔脚掌上的足垫无毛,增加其附着力,还通过
腺体分泌保持湿润,形成类似吸盘的作用,增强了其攀登能力。
毛发与腺体
蹄兔身体覆盖着粗硬而蓬松的针毛,背部有一特殊腺体,该处毛色与周围体色不同。当蹄兔受惊或愤怒时,该处斑块会竖起,腺体外露,分泌出具有异味的物质,用以驱避天敌。
牙齿
蹄兔拥有一对锐利的三角形的上门齿,这些门齿会不断生长。而下门齿则有两对,形状如凿,
臼齿则为脊齿。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蹄兔分布于
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中东和阿拉伯半岛等地。
栖息环境
蹄兔生活在沙漠和山岩地带,群居于岩石堆和灌丛间。
生活习性
种群特性
蹄兔喜欢群居,一般是6至60只成群生活。
雄性蹄兔在种群中担负着守卫的任务,一旦发现敌害便会竖起背腺周围的毛,发出尖锐的声音向同伴示警。
觅食行为
蹄兔一般于凌晨时开始活动。白日间它们或隐身于岩隙之中,或出来晒太阳、整理皮毛。一早一晚是它们的觅食时间。蹄兔主要以
地衣类、青草、鲜叶和果实等为食物,有时候也吃些小昆虫。
活动特点
蹄兔奔跑迅速,行动敏捷。成年蹄兔95%的时间都在休息,休息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堆叠在一起。
交流行为
蹄兔使用各种叫声来进行
种群内的沟通。成年蹄兔会发出啁啾声或嘶鸣声,以及在察觉到潜在的捕食者时发出尖锐的警报声。面临威胁时,它们可能会咆哮或磨牙以示警告。此外,蹄兔还会在群体
栖息地附近的岩石上撒尿,尿液中的结晶
碳酸钙会在岩石表面形成白色标记,这些标记用于它们的视觉交流。
生长繁殖
繁殖
蹄兔是一夫多妻制的,一只领地
雄性可以控制一个由3到7只
雌性。在繁殖季节,雄性的叫声和攻击性行为急剧增加。领地雄性更倾向于与成熟的雌性交配。边缘雄性通常只在与不到28个月大的亚成年或年轻成年雌性交配。雌性蹄兔孕期6-8个月,每产1-6仔。
生长发育
蹄兔新生幼崽出生时体型大且发育良好。它们的双眼完全睁开,有完整的毛发,重量在170到240克之间。幼崽可以在两天大时跳跃,到第三或第四天,它们开始进食。新生幼崽能在两周大时吃固体食物。断奶通常在出生后三个月完成。16个月大时达到生殖成熟,但幼崽直到三岁才达到成年大小和体重。
保护
种群现状
蹄兔在非洲和
阿拉伯半岛的干燥多岩地区广泛且丰富。在某些地区,如
津巴布韦的马托波斯国家公园和
坦桑尼亚的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它们的种群数量表现出局部波动。而在肯尼亚山,蹄兔被认为是当地最显眼的哺乳动物之一,其平均密度估计在每平方公里20到100只之间。
保护级别
蹄兔于2015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危害
在
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特别是在
南非,岩蹄兔有时被视为有害动物。因为蹄兔会在果树上觅食,对果树造成相当大的损害。此外,岩蹄兔是利什曼原虫
热带种(Leishmania tropica)的已知宿主,种
寄生昆虫能够感染
啮齿动物以及人类。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蹄兔的粪便经过长时间积累会凝结成一大团粘性固体。这种物质有着多种用途,其中包括制作名为“hyraceum”的药物,该药物已被用于治疗癫痫、
肌肉痉挛和一些女性特定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