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6月,沈学顺毕业于
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1992年被国家教委选拔为中日联合培养博士生,赴日本
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留学。2021年,任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副主任。2023年当选
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学顺专注于中国数值预报科技创新,他带领团队搭建起中国第一个全球数值预报模式系统,设计并主持研发的全球中期预报系统GRAPES_GFS,使中国首次拥有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全球中期天气预报系统,是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气象核心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发挥了领军作用。沈学顺曾先后获评曾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入选“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
沈学顺,1967年10月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
社旗县,父母虽然世代务农,但对沈学顺的教育非常重视,1983年,沈学顺考入
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攻读气象学专业,由此踏上了一生追寻的气象之路。
1987年6月,沈学顺毕业于
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同年获得兰州大学气象学专业学士学位,并于1992年被国家教委选拔为中日联合培养博士生,赴日本
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留学。
2000年~2002年,沈学顺被日本高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任特聘研究员,之后2002年~2010年又任职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数值预报研究中心的首席研究员、副主任、主任,其中2006年~2010年的四年间,任职中国气象局数值模式创新基地主任。2010年~2013年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2年,沈学顺开始领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获得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荣誉。2014年,获得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荣誉,2020年11月24日,沈学顺被评为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同年获得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1年,沈学顺任职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副主任,同年4月23日,沈学顺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院士提名,6月2日进入第二轮评选,2023年,沈学顺当选
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学顺在非静力模式基础算法、同化关键技术、区域高分辨率和全球中期数值预报方法、天气气候一体化模式研究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其主持构建了中国自主、完备的数值天气预报科学与工程技术体系,主持建立了国家区域/全球一体化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GRAPES),主持研制了下一代天气气候一体化高精度可扩展大气模式
原型系统。GRAPES在中央气象台、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气象台全面常态化应用,是中国气象局成为世界气象中心的最主要依据,推动中国数值预报科研和业务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GRAPES和下一代天气气候一体化高精度可扩展大气模式原型系统是《
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关于发展地球系统模式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天气气候无缝隙数值预报业务发展的重要支撑。
沈学顺主持构建了中国自主、完备的数值天气预报科学与工程技术体系,主持建立了国家区域/全球一体化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GRAPES),主持研制了下一代天气气候一体化高精度可扩展大气模式
原型系统。致力于自主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创新发展和核心技术研发工作,为推动中国数值天气预报科研和业务自主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改变了中国天气预报及保障服务依赖国外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技术的现状。
其中,新一代数值预报系统 GRAPES,围绕着资料同化、模式动力框架、物理过程、大型软件工程等核心技术开展了自主创新研究,取得了非静力中尺度模式、三维变分资料同化、标准化、模块化、并行化模式程序软件等方面的突出成果,部分成果已在业务上得到了应用,显示了良好的技术性能和业务发展潜力。GRAPES系统是完全依靠中国科学家的力量自主研究发展的、先进的新一代数值预报系统。
目标定位在改变现有多个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并存,造成业务系统运行维护、改进、发展成本高和时间周期长的局面,在有效提高业务数值预报准确率的同时,为加速中国数值天气预报发展速度,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 过去5年多的科技攻关,初步自主研究建立了中国新一代多尺度通用的同化与数值预报系统。该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三维变分同化,并可向四维变分同化拓展;半隐式\u003e半拉格朗日全可压非静力平衡动力 模式;可自由组合的、优化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 全球、区域一体化的同化与预报系统;标准化、模块化、并行化的同化与模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