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屯
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下辖村
吉林省市区北45公里,有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古老村庄,人们称之为渔楼村(或打渔楼村),还有个别称叫“鹰屯”,现隶昌邑区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
概括介绍
据当地耆老讲,在明末清初时,这里就有人居住,属乌拉国金珠哈达城的渔猎户。后金努尔哈赤灭乌拉国后,原乌拉国的属地即成为后金皇室贵戚的渔猎之地。打渔楼东侧的江面因为水深江阔,盛产鱼,首先被皇家所占据,成为皇家捕鱼晒网和牲丁休息的场所。顺治三年,由盛京工部在此建造一座存放渔网和牲丁休息的打渔楼,从此将此屯称为打渔楼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廷在乌拉街满族镇设立总管衙门,负责皇室、王爷、贝勒等贡品采捕与管理。据史料所载,当时采捕有两千多种,当地特产的山珍水错,飞禽走兽无所不在其列,鼎盛时期有采贡牲丁四千多人。
打渔楼村因地处大黑山边缘,又东依松花江,既方便到山中狩猎,又方便捕捞,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即将专司打牲采贡的镶蓝、镶红等旗牲丁设于此地。现仍在打渔楼村居住的赵、关、杨、富、奚即是当时采贡牲丁的后裔。这几姓家族人口现在仍占该村人口的80%以上。因此打渔楼村满族风俗今天依然气息浓烈,丰富而多彩。
有清一代三百年来年,打渔楼村的满族世代以渔猎为业,为清皇室冬天狩猎,春夏捕鱼采珠,向朝廷缴纳贡品。因此打渔楼村的满族人,人人是捕猎、捕鱼的好手。清亡后,虽然不再向朝廷进贡,但几百年的渔猎习俗仍被传承下来。在农闲之时,村民们仍然下江网鱼,秋冬则上山狩猎,以增加经济收入。现在打渔楼村的鹰猎传统习俗就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据渔楼村人口最多的罗关和赵氏家谱记载和口传,他们先人都曾有过著名的鹰把式,是当时打牲乌拉最优秀的鹰猎手。如赵氏家族的四世祖莫尔根就是鹰达(捕猎首领),罗关家族的三世祖尔胡里也是一名出色的鹰达。如今赵氏家族的第十二代传人赵明哲,已是远近闻名的鹰把式,能够熟练地掌握赵氏家族传承下来的全部“鹰经”。他已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在打渔楼村几乎家家都养过鹰,因此打渔楼村也称“鹰屯”,2005年被省有关部门正式授予“鹰屯”称号。
参考资料
鹰屯.松花江网.2012-10-07
目录
概述
概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