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起即追随
品正三,学会了一系列袍带书,包括《九老兴隋》、《隋唐演义》、《隋唐后传》、《
龙潭鲍骆》、《富贵寿考》、《
残唐五代史演义》、《大宋飞龙传》、《
杨家将》等。二十一岁正式拜品正三为师,长期演出在北京、
张家口市、
天津市等地。
他博学强记,广搜多问,不断丰富书目内容,使之入情入理。1949年以后,他重新整理了全部《隋唐演义》,取名《
大隋唐》,不但继承了品正三的说书艺术,而且从评书大王
双厚坪流传下来的《隋唐演义》中汲取了不少营养(1989年全部整理完毕,共140万字)。他还编演了新讲史书《黄巢起义》八回,以及《灵泉洞》、《吕梁英雄传》等。1959年参加北京宣武说唱团。1986年参加了北京市曲协等单位举办的“
曲艺前辈舞台生涯50周年纪念”活动。
陈荫荣擅长演说
长枪袍带书,以表演细腻、人物刻画逼真、善于在说书中运用典故而著名。有弟子绳宝珍等。
出版评书作品:《
大隋唐》(四册,中国曲艺,1984;十册,包括《闹花灯》、《南阳关》、《贾家楼》、《瓦岗寨》、《群雄会》、《四平山》、《
虹霓关》、《扬州会》、《抢三关》、《锁五龙》等,1981至1982;其中《闹花灯》、《贾家楼》、《
瓦岗寨》曾于1957年由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兴唐后传》(
曲艺)《鲍福闯龙潭》(中国曲艺)等。
金受申,曲艺史家,民间文艺家,民俗学家。原名金文佩、又作金文,字泽生,北京人,
满族。生于满族
镶黄旗家庭,六岁丧父,十岁丧母,家道衰落,由
叔父抚养。他十七岁在北京市立
北京市第一中学读书时即为报刊撰稿,以稿酬弥补生活和购书之用。十九岁考入
华北大学读书。二十一岁考入
北京大学研究所(后改北京大学研究院)国学门研读,至二十五岁。从民国十五年(1926)起一直在北京从事教育工作,曾在十多所中学任教,还当过华北大学等高等学校的讲师。他还是名医
汪逢春、赵树屏的弟子,兼任过华北国医学院教授。1953年经作家老舍介绍,调入北京市文联工作,直至病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金受申有《公孙龙子释》、《稷下派之研究》、《古今伪书考释》、《国故概要》、《
中国纯文学史》、《北京话语汇》、《清代诗学概论》、《晚清两大平民诗家》、《仄韵楼诗话》等多部学术著作出版。他是博闻广见的“北京通”,熟知北京的掌故,对三教九流广为接触,尤其喜与中下层社会人士交往。对于清末民初北京的风俗事物、趣闻轶事、衣食住行、江湖百业、评书鼓曲等各个方面,他都有较深的考察研究,并用富于趣味的文字翔实地记录下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他就以“北京通”(或“北平通”)专栏在《
立言画刊》、《一四七画报》等报刊上发表介绍北京生活的文章,计有二百多篇,一百多万字,其中包括《北平的俗曲》、《北平俗曲录》、《北平风俗曲》、《风俗曲谭》、《岔曲萃存》、《岔曲笺注》、《北平的评书》、《人的艺术》等大量有关北京
曲艺的文字,所记见闻都来自实地考察,是研究北京历史和曲艺民俗弥足珍贵的史料。
金受申对北京曲艺的研究评论,除在“北京通”栏目中多所涉及外,还在多种报刊上发表了许多专文,论述了评书、
八角鼓、单弦牌子曲、岔曲、十不闲莲花落、
相声、快书等曲种的起源和演变。其中1949年前发表的《清秋谈》、《凉宵梦忆》、《拉杂谈》等;1949年后发表的《老书馆见闻琐记》等都有较高的曲艺史料价值。他还一直注意收集曲艺唱本,所珍藏的二百多首岔曲曲本,也部分地在报刊上发表。
1956年金受申整理了评书演员
陈荫荣口述的《隋唐》中《闹花灯》、《贾家楼》两段,使之成书,由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