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一家集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艺术智库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隶属于文化和旅游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截至2024年3月,院长为周庆富。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在20世纪50年代组建的中国戏曲研究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和
民族美术研究所的基础上逐步合并扩充建立起来的。1973年国务院文化组艺术研究机构筹备组成立,1975年该机构定名为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1978年改为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1980年10月更名为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8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中国艺术研究院加挂“中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2019年11月12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等艺术学门类一级学科,以及文学门类下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截至2022年10月,中国艺术研究院拥有15个科研和智库机构、7个艺术创作学术机构、14个期刊出版机构,有艺术与文献馆,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公共艺术机构。
历史沿革
初创和早期阶段(1951-1966)
中国戏曲研究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最早的前身是中国戏曲研究院。1949年10月2日,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成立。文化部成立后,该委员会划归文化部。11月3日,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改称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是全国戏曲改革工作的领导机构。1951年4月3日,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梅兰芳任院长,程砚秋任副院长,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并题写院名。1954年12月,文化部将中国戏曲研究院及所属单位划分为4个独立单位,即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京剧院、中国评剧院、中国戏曲学校。1957年“反右”和1958年“大跃进”后,业务工作基本停顿。1958年10月,中国戏曲学院成立,与中国戏曲研究院合署办公。1961年1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撤销建制,并入中国戏曲学院,梅兰芳任中国戏曲学院院长。1964年1月1日,中国戏曲学院停办,中国戏曲研究院恢复建制。在成立
中国戏曲研究院并展开工作的同时,相继组建了民族音乐研究所和民族美术研究所。
中国音乐研究所
1949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决定,
吕骥、
李元庆等人筹建
中央音乐学院,并设立研究室。1950年5月,研究室扩充为研究部。1954年3月27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成立。1958年5月,文化部决定将中央音乐学院附属的民族音乐研究所改为独立研究机构,划归艺术局领导。1959年5月,民族音乐研究所更名为中国音乐研究所。1961年1月,该所重新划归中央音乐学院。1964年,
中国音乐学院成立,中国音乐研究所划归该院。
中国美术研究所
为了团结老艺术家,研究和发展传统绘画,1953年5月,
中央美术学院筹建中国绘画研究机构。1954年,为了强调对民族艺术遗产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绘画研究所更名为民族美术研究所。1958年,该所划归文化部领导,更名为中国美术研究所。1961年,中国美术研究所重划归
中央美术学院。
初创阶段,多部具有学科奠基作用的学术专著相继撰写或完成。如
张庚、
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初稿撰写于1958至1961年,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著的《戏曲艺术概论》初稿于1960年完成,
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于1963年由
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李纯一所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一分册)于1958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杨荫浏所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和中册分别于1964年、1966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李元庆主持编写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要》一至五编及参考资料15种于1959年底完成340万字的初稿,中国音乐研究所编的《民族音乐概论》于1964年由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等等。
过渡阶段(1966-1978)
1966年5月“文革”爆发。1966年8月19日,文化部委派吴玺代理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69-1972年,“一院两所”人员先后赴位于
怀来县黑土洼、河北省宝诋县南清沟、天津静海县团泊洼等地的文化部“五七”干校。1972—1975年陆续回京。
筹建艺术研究机构(1973—1975)
“文革”期间,在北京的文艺机构人员下放。文化部“五七”干校中包含原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美术研究所及各文艺协会的业务和行政人员。1972年前后,下放干部逐步返京,为了妥善安置艺术研究领域的骨干力量,系统规划此后工作,同时,需要以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对当时已有的《中国戏曲通史》《民族音乐概论》《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戏曲艺术概论》《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舞蹈史》《
中国话剧史讲义》《中国美术史》等文稿进行检查、批判、修改、重写。1973年4月16日,国务院文化组成立艺术研究机构筹备组,苏一平、郭汉城和
贾霁任负责人。同期,中国音乐研究所并入艺术研究机构。1974年5月,中国美术研究所脱离中央美术学院,同艺术研究机构中的美术研究室合并。1975年,原中国戏曲研究院人员归入戏剧
曲艺研究室,归属筹建中的艺术研究机构。
文学艺术研究所(1975—1978)
1975年2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艺术研究机构正式定名为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1973年艺术研究机构筹备组成立后的4年多时间里,人员变动频繁。在本时期,文化部系统原处于分散状态的戏曲、音乐、美术、舞蹈、电影等科研机构和人才资源实现了整合,搭建了一所初具规模的综合性艺术研究机构。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下设办公室、业务处、顾问室、
革命样板戏研究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组、文学研究室、戏剧曲艺研究室、电影研究室、音乐舞蹈研究室、美术研究室、编译室、文艺图书资料馆,干部总数为241人。1976年3月,《人民戏剧》《人民电影》《人民音乐》《舞蹈》《美术》五种全国性文艺期刊创刊,这五种文艺刊物的编辑部设在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
建设阶段(1978-2001)
机构变迁
1978年7月,文学艺术研究所与文化部政策研究室合并,成立文化部旅游部文学艺术研究院。198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更名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新组建的综合性艺术研究机构侧重于学术研究,各门类艺术研究所在原有基础上陆续组建。1979年,在原《
红楼梦》校注小组基础上成立
红楼梦研究所。1980年,相继组建成立电影研究所(1983年并入
中国电影资料馆,成立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外国文艺研究所和舞蹈研究所。1981年,成立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室(2001年撤销,人员并入马文所)。1982年,成立话剧研究所。1986年,成立曲艺研究所。1988年,成立中国定位法舞谱应用科学研究中心(2001年撤销,人员并入舞蹈研究所)。
199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正式成立,并撤销外国
文艺研究所,建立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1993年,成立中国文化研究所。1993年,成立艺术科学研究所、企业文化研究所、陶瓷艺术创作研究室(均于2001年撤销)。1994年4月,成立比较艺术研究中心(2001年撤销,人员并入美术研究所)。2001年,建筑艺术研究室改为建筑艺术研究所,摄影艺术研究室改为摄影艺术研究所。
这一时期,行政部门也进行了调整。1987年1月,业务办公室改为科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改称行政处,基建办公室改称基建处。1988年6月,保卫科改为保卫处。1988年9月,成立计财处(1995年5月更名为财务处)。1991年2月,成立工会。1995年2月,老干部管理处改为离退休干部处。1997年2月,设纪检监察办公室。在特定历史阶段,为适应市场化改革需要,还创办了院直属企业中国艺术研究院科技开发总公司(1988)、附属企业北京启明艺术公司(1991),以及企业管理处(1992)、企业文化研究所(1993)和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1994),一些研究所也相继创办企业。
业务开展及学术成果
1979年,文学艺术研究院开始制订全国艺术研究五年规划(1980—1985)并筹备全国艺术研究规划会议。1982年,副院长
张庚、
白鹰出席“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课题规划会议”,为艺术学科争取到“单列学科”的地位。1983年在“全国艺术研究规划会议”(长沙)期间提出了《
中国戏曲通论》《中国美术史》《中国话剧史》《电影美学》等研究课题,并被纳入国家“六五”规划项目。同时,还进行挖掘、抢救、整理民间艺术资源和优秀文化遗产等工作。
这一时期集中涌现出一大批重大学术成果,包括:《中国戏曲通史》(1980)、《红楼梦》新校注本(1982)、《中国大百科全书 · 戏曲 曲艺)》(1983)、《中国音乐词典》(1984年,1992年续编)、《电影学论稿》(1986)、《说唱艺术简史》(1988)、《中国戏曲通论》(1989)、《中国话剧通史》(1990)、《中国当代舞蹈精粹》(1991至1997年间完成的电视艺术科研项目)、《中国民间美术全集》(1993)、《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大辞典》(1994)、《中国美术通史 · 建筑艺术史》(1996)、《二十世纪外国美术丛书》(1997)、《中国曲艺史》(1998)、《中国建筑艺术史》(1999)、《中国美术史》(2000)、《中国曲艺艺术论》(2000)等。
研究生教育在本时期获得突破和发展,文学艺术研究院成为中国第一批硕士、博士授予单位之一。1978年初,为了培养各门类艺术研究人才,改变文艺研究界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状况,由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准招生,成立研究生班。1979年2月,录取研究生39人,代培生2人,共41人。1981年,研究生班更名为研究生部,研究生教育的各项制度,如招生制度、导师制度、学位制度等逐步完备。1989年,研究生招生由初期的三年一招改为一年一招,同时扩大了在职人员进修教育的规模。
这一时期,创办了一系列学术、文化类期刊。1979年,文学艺术研究院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中国文化政策》及《中国文化》专刊,介绍中国文化艺术的源流和现状。此外,截至2000年,共推出《文艺研究》(1979)、《
红楼梦学刊》(1979)、《美术史论》(1981年,1995年更名为《美术观察》)等各类公开出版的报刊14种,以及内部刊物3种:《文艺动态》(1980年,1989年更名为《科研动态》,1999年更名为《艺术科学通讯》)、《音乐学术信息》(1985年,2002年停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学刊》(1986年,1999年更名为《艺术学教育与科研》,2006年更名为《中国艺术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停刊)。
发展阶段(2001-2021)
21世纪初,中国艺术研究院对机构组织、人事制度和科研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确立了以艺术科研为中心,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2003年,先后成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管理中心等机构(于2005年合并)。同年10月,人事部批准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艺术学
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8月,成立中国美术创作院(2010年更名为中国画院),同年10月,成立中国书法院。2005年6月,成立艺术创作中心。同年11月,经文化部批准,设立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2006年6月,成立中国篆刻艺术院。同年9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2007年5月,成立中国雕塑院;9月,成立
中国油画院。200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艺术专业硕士招生单位,2008年,被批准为艺术学博士、硕士学位海外留学生招生单位,从而成为艺术学科建制最为齐全的艺术类研究生教育机构。
2009年4月,成立中国当代紫砂艺术创作院;11月,成立中国当代艺术院;12月成立文学院。2010年3月,成立中国设计艺术院。同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揭牌。2013年4月,成立中国版画院。2014年10月,成立工笔画研究院。2018年5月,中国艺术研究院获批设计学、中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艺术学五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的全覆盖。2019年7月,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中国艺术研究院确定了新的“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方案。新“三定”后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拥有12个管理部门、14个研究所、1个文化艺术智库机构、2个艺术教育机构、1个非遗保护机构、1个资料服务机构,还有16个期刊出版部门、7个创作部门。另外,中国艺术研究院还负责管理
中国工艺美术馆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国际培训中心这两个文化和旅游部下属的事业单位。2019年3月30日,中国工艺美术馆奠基开工。2022年1月5日完成竣工验收。2020年9月,为彻底改善办公条件,中国艺术研究院一方面积极推进整体改造惠新北里甲1号院址,另一方面将主体机构和人员搬迁至
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2022年2月5日,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同时经批准同意加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名。
2022年1月,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新时代重大文化工程,初步形成“三长两河”的建设局面。经上级批准,
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于2021年2月9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由艺研院负责长城、大运河、
长征、
黄河、长江等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的组织、联络和协调工作,并围绕专家咨询委员会定位开展咨询、评议、研究和传播等重点工作。以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相关工作的开展为标志,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文化艺术智库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艺术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拥有戏曲研究所、音乐研究所、美术研究所、舞蹈研究所、话剧研究所、电影电视研究所、
红楼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曲艺研究所、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
中国文化研究所、艺术学研究所、工艺美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国家、社群与现代地方小戏——以赣南与粤北地区采茶戏的生存和流变为考察对象》《傅惜华古典戏曲提要笺证》《阴阳鼓匠——在秩序的空间中》《
东西方乐律学研究及发展历程》《汉代壁画的艺术考古研究》《中国电影史学》《红楼梦中的神话》《审美:艺术的向度——孙伟科艺术评论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年选(2020年卷)》《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中国瓷器》《中国传统手工艺术活态传承机制研究》等等。
艺术教育
研究生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原研究生部)成立于1978年,于2003年批准设立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时也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单位。2005年被教育部授予港澳台招生权,2007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单位,2008 年获批成为艺术学博士、硕士学位海外留学生招生单位,成为艺术学科建制最为齐全的艺术类研究生教育机构。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研究生院拥有10个系,分别为中国语言文学系、艺术学系、音乐学系、舞蹈学系、戏剧戏曲与曲艺学系、影视学系、美术学系、美术与书法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系和设计学系。拥有6个一级学科:艺术学门类下的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和文学门类下的中国语言文学。
师资力量
研究生院导师皆为本院研究和创作人员,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30人,
博士研究生导师113人。
招生情况
202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取新生共49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15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0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6人;
访问学者116人,文学和艺术学学科专业培训班25人。
艺术培训中心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是隶属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教育机构。宗旨是为社会人员提供艺术培训服务,业务范围包括音乐、美术、舞蹈、影视和戏剧培训。其前身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培训中心, 于2001年更名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2003年,艺术培训中心并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2019年6月,根据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需求和安排,艺术培训中心从研究生院分离,正式对外开展培训工作。培训中心以导师工作室教学、全国专业创作人才培养以及主题性艺术创作研究三者并重。
艺术创作
国画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成立于2004年,原名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涵盖了中国画、油画、雕塑等艺术门类。之后,随着油画、雕塑等分院的成立,中国美术创作院成为单一的中国画创作机构,更名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
书法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成立于2004年,是国家级书法创作与研究的常设机构。自成立以来,书法院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学术研究和展览活动。如 “书法田野考察” 活动; “渊源与流变” 系列学术活动;申报“中国书法申遗” ;组织编撰《中国书法年度报告》、《中国书法史论丛书》;主编《中国书法院学报》;举办各种国际交流展、地域交流展,学术研究展、邀请展、支持展,教学成果展等大型书法展览80多次,面向海内外已连续招收十届研究生课程班暨高研班学员1000余名。
油画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成立于2007年9月26日。 油画院位于
朝阳区高碑店市,包括美术馆、陈列馆、人文讲堂、博物馆及艺术家工作室。特约学术顾问有
靳尚谊、
詹建俊、
钟涵、
邵大箴、
全山石、
陈丹青。
篆刻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于2006年6月16日成立,是目前中国第一家以篆刻艺术研究和创作为核心的院体机构,是致力于篆刻艺术独立学科建设的唯一的国家级单位。 篆刻院的核心工作是研究、创作、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篆刻艺术。篆刻院自成立以来,举办了许多大型的篆刻艺术展,诸如“金石永寿——中国第一届
寿山石篆刻艺术展”(中华世纪坛展、国家大剧院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篆刻艺术精品展”(
上海市世博会展)、“中国印的世界——
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展)等。
雕塑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成立于2007年5月28日,系集雕塑创作、研究、教学于一体的国家级专业艺术机构。下设肖像雕塑创作与研究部、宗教雕塑创作与研究部、城市环境雕塑与创作研究部、雕塑史论研究部、研究生教育与人才培养部、奖项评审与管理部、国际学术交流与策划部、公共艺术项目与发展部、青年雕塑家创作中心、
中原地区雕塑院网、《雕塑艺术》编辑部。建有雕塑院南京见山园创作基地,雕塑院北京北七家创作基地。
自成立以来,成功举办“全国首届
城市雕塑高层论坛”、“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大型主题雕塑学术研讨会”、“
徐悲鸿奖 •2009
宜兴市中国城市雕塑大赛”、“
滑田友奖•
淮安市中国母爱主题雕塑大赛”、“《意象—中国》中国雕塑院特邀当代雕塑家作品展” ,承办与协办“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熊秉明作品捐赠暨学术研讨会”等重大展览和学术活动。
工笔画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成立于 2014 年10月,是集工笔画艺术创作、学术科研、美术教学和文化传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创作部门,总目标为引导和推动当代工笔画创作与交流,建成“国内首席、世界一流”的学术机构。工笔画院参与了多项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针对创作任务开展 “双扎根〞系列活动,并组织了多次创作研讨。举办了“含英咀华——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精品展”(
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艺术家系列精品展——
何家英精品展”(国家博物馆)、“丝路怀古——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历年壁画临摹项目成果展”(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等学术性展览。
文学艺术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成立于2003年,原名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2015年与文学创作研究院合并,2019年更名为文学艺术院,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最早、人数最多的综合性创作研究机构。专业涵盖美术、
陶艺、文学、
声乐、
器乐、戏曲、戏剧、
摄影、设计、舞台表演、
文化产业等。
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了多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创作展,如“寻源问道”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研究系列展(2008),“时代心象”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展系列展(2010),“金石永寿”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院院展系列展(2014),“人民形象 中国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艺术家系列精品展(2016),“一路守望 对话未来”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油画艺术写生、展览及学术论坛(2019)等。2012年,文学院研究员
莫言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非遗保护
非遗办
中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于2006年9月26日由原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同意“中国艺术研究院加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而设立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的专业机构。中心承担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具体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咨询,组织全国范围内非遗普查工作的开展,指导保护计划的实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举办学术研讨、展览(演)及公益活动,交流、推介、宣传保护工作的成果和经验,组织实施研究成果的发表和人才培训等工作职能。
亚太中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是根据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建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第 2 类)协议》,于2012年2月22日在北京成立的教科文组织二类中心,旨在宣传推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自成立以来,亚太中心分别在中国、
萨摩亚、
澳大利亚、
汤加、
新西兰、
瓦努阿图、
斐济为该地区小岛屿国家举办了9期非遗国际培训班。截至2021年年底,亚太中心已为亚太地区举办了60期非遗能力建设培训。
文化艺术智库
文化战略发展中心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11月5日,是中国唯一的以文化战略为研究方向的学术科研机构。自2007年起连续7年,中心参与承办了文化部与
山东省政府主办的“
世界儒学大会”。自2008年起连续承办由文化部与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主办的第一至第三届中美文化论坛。中心还承担了首届、第二届“中华艺文奖”的评选组织协调、颁奖典礼的会务筹备工作。“中华艺文奖”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出资设立,是中国政府设立的文艺奖项之外,由国家级学术机构主办的最高艺术奖。
除此之外,中心还承办了一系列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高端学术会议。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座谈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和
中央编译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出版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等。中心工作人员还参加了“中欧文化对话”“中美文化论坛”“亚洲文化论坛”“首届
加德满都文化论坛”“中韩国家政策机构联合
战略对话”“华语电影国际论坛”等对外学术交流活动。
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
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于2021年2月9日在北京举行挂牌仪式。国家咨询委员会受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领导和协调,主要为领导小组及相关方面提供决策咨询、政策建议,研究建立国家文化公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评议各地报审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及相关材料,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及其建设工作的宣传介绍、说明展示。内设长城、大运河、
长征专家组,分别对接服务长城、大运河、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承担委员会的日常运作、协调服务和组织管理。
收藏服务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中国工艺美术馆成立于1990年,先后隶属于轻工业部及国资委,于2006年划归原文化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代为管理。中国工艺美术馆目前收藏涵盖众多工艺美术门类,主要有玉雕、石雕、竹、木雕、牙角骨雕、织染绣、陶瓷、漆器漆艺、金属工艺、玻璃、唐卡及民族民间(综合)11个门类,以新中国成立之后创作的工艺美术作品为主,其中1895件套为工艺美术精珍。1989年,国务院对馆藏4件大型
甲山翡翠艺术珍品《岱岳奇观》《含香聚瑞》《群芳揽胜》《四海腾欢》的创作集体给予嘉奖。
艺术与文献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原为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古籍多为音乐、戏曲、美术等艺术类
善本,其中不乏传世孤本或稀见的珍贵版本,2008年,被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授予“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称号。此外,艺术与文献馆还藏有古代和近现代名家书画作品、金石拓片、名家手稿等。
非书资料是艺术与文献馆的收藏特色,包括音像档案、艺术实物、艺术图片等。馆藏艺术实物类型多样,包括
清代升平署戏衣、砌末和面具等戏曲类实物和以传世
古琴和少数民族乐器为主的中外乐器藏品等。馆藏音像档案载体类型丰富多样、内容珍贵。其中,馆藏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于1997年入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 “世界的记忆”,并列入《世界记忆名录》。2003年,《民间音乐家阿炳六首乐曲原始录音》《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手稿》入选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组织架构
机构设置
资料来源:
现任领导
注:截至时间2024年3月。资料来源:
人员编制
截至2023年12月底,全院共有在职人员601人,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547人,包括具有高级职称的317人;共有博士研究生导师(含外聘导师)12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含外聘导师)222人。
相关文化
院名设计
名人题词
相关荣誉
2019年11月12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24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联合公布了2023年“春雨工程”优秀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2023年“春雨工程”大讲堂文化传承志愿行活动获此殊荣。自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中央文明办、国家民委等部门开展“春雨工程”志愿服务评选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已连续三次获得此类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