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镇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辖镇
大河镇位于四川省南江县东南部边缘,距县城58公里,总面积175.28平方公里,下辖16个行政村和5个社区,共有17824人口(2020年)。该镇下设33个党支部,中国共产党党员931人,其中预备党员20人。2019年12月,撤销北极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大河镇管辖。大河镇有工业企业2个,综合商店或超市18个。该镇森林覆盖率高达65%,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4℃,年平均雨量350毫米。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大河镇在南江县东南部,距县城58公里,平均海拔:548米。东连通江县陈河乡、西接关门镇、南邻石滩乡、北抵兴马镇,是典型的山地河谷地区。
地形地貌
耕地面积21800亩,海拔600至1536米。
气候特征
平均气温16.3度,历史最高气温40.2度,最低气温零下10度,年平均相对湿度69%,平均无霜期285天,总日照162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170毫米,属北亚热带气候。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是旱灾、风、雹灾及洪涝地质灾害,农作物病虫灾害发生也比较频繁。
自然环境
黄河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森林植被保护较好,境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绿色资源得天独厚,有南江黄羊之乡、银花之乡之美称。
人口民族
幅员面积124.8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3个社区,10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674人(2021)。
2021年6月25日,南江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大河镇人口数为17824人。
历史沿革
大河在清代以前名“青林嘴”,清肃亲王率官军追剿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至此改名为大河口沿用至今,1913年(民国二年)设立大河乡。1936年实行联保制,黄河联保共辖八个保,1940年改联保为乡,乡公所设在老街文昌宫。解放后,1949年冬成立了大河乡解放委员会。1952年春,土地改革完成后建立乡人民政府,辖十一个大队,1958年9月废乡建立人民公社,1983年撤人民公社,恢复乡名。1990年撤乡建镇,大河乡更名为大河镇。2005年4月乡镇机构改革将白院乡与大河镇合并命名为大河镇,辖20个行政村、三个社区。镇内设四大办公室:党政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维稳办。
2019年12月,巴中市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北极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大河镇管辖,大河镇人民政府驻向阳路9号。
行政区划
大河镇下辖村详情
文化
民俗文化
黄河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周边六、七个乡镇经济、文化的中心,历来传统文化比较繁荣,打围鼓,耍龙灯等民间艺术活动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打围鼓,艺人围坐桌子周围,用大小锣鼓二胡板胡唢呐等伴奏,坐唱川剧,不化妆、不赶场。龙灯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设有专门的灯会组织,并选出会首,负责灯会工作。龙灯分彩龙和火龙,彩龙的龙头和龙尾彩扎,用红布和竹笼扎成龙身,舞时,烧黄烟以助舞兴。后面跟随小和尚逗狮子。彩龙是在春节时开始,一直要耍到正月十五日才倒灯。逢场上街,平时转乡。火龙的龙头和龙尾也是彩扎,用麻布和竹笼扎成龙身,舞龙者赤膊上阵,平时转乡只穿下装。观众烧“花儿”,龙在火花中穿行,场面热烈,气氛活跃。一般都是在晚上耍,正月初一开场开灯,正月十五日倒灯。至今每年春节期间仍盛行耍龙灯。2004年黄河又相继成立了大河镇老年协会和大河镇退休职工联谊会,组建了老年秧歌队,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文物古迹
大河镇历史文化悠久灿烂。有反清文化遗址元宝山区庙宇中国工农红军文化遗址尖山、赵公寨等和红军石刻标语;古迹文化遗址有明代古树(名五子树,直径为2米余),大小庙宇34处,红军战斗遗址12处,古墓园林6处,川北民居建筑群10余处,形成了全镇文化内涵丰富的古迹遗址。
社会
教育
大河镇现有中学一所,镇完小二所,村小学二十所,民办私立小学十二所,十余所幼儿园,初高中在校学生2160人,小学在校学生3380人,中小学有教职工268人(含私校教师),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1%,九年义务教育全面达标,中学及完小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教学环境明显改善,教育质量逐年提升。
医疗卫生
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有大河中心卫生院,大河镇卫生院,大河镇白院卫生院三家镇属医院,大河中心卫生院属一级甲等卫生院,现有业务用房1800m2、床位41个,医疗机械齐备,有卫生技术人员42人(其中有中级职称16人)。2004年投资200多万元动工新建的中心卫生院医技楼已竣工,极大地改善了群众就医条件。同时20个行政村均建有村卫生站(室),社区有个体医疗服务点8个,药品超市及私营药店5个,83%以上农户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群众就医方便,看病不再难。镇计划生育服务站1997年度评定为乙级计生服务站,医疗设备齐全,能开展“五大”计划生育手术服务。
社会事业迅猛发展。大河镇地处巴(中)南(江)干环线公路,是通往国家级风景区光雾山的主要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构建大交通战略的带动下,全镇农村公路通车路程540公里,孙家山、观音寺、大营坝、莲花石、东华山五个村通水泥路,2012年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不等不靠的精神,充分发动群众集资捐物修路,全镇共捐集公路资金1300余万元,开创了历史先河。预计在2013年全镇将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宏伟目标。体育、教育、卫生有了极大改善,城乡环境卫生全面达标,新的城乡一体框架全面形成。
经济
大河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经营“三大资源”,发展“三大经济”,加快“三大转变”,实现“三大目标”的总体思路,奋力实施“绿色经济强镇,劳务输出大镇,商贸流通富镇”目标。
绿色经济发展。以南江黄羊为主的畜牧特色产业优势明显,黄羊养殖大户达到106户,黄羊饲养量突破3.8万只,年出拦2万只,无公害生猪饲养量达4.5万头,年出拦3.1万头,农户小家禽饲养量超过10万只,畜牧业产值达2180万元。以金银花为主的绿色经济发展后劲坚实,建有金银花示范基地3个,全镇银花种植面积达到5800亩,年产量20万公斤,产值实现450万元。同时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发展核桃2300亩,银杏1500亩,板栗1800亩,其他经济林2300亩。粮食生产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甲山翡翠米种植面积达4600亩,去年粮食产量达5400吨。
劳务输出。全镇年劳务输出1万人,劳务收入突破1亿元,涌现出了许多的务工能人和包工头,有14名在外创业的包工头资产已超过1000万元,102名包工头资产已超过100万元,如黄河在陕西建筑企业已抢占了西安市延安市等建筑市场50%的份额。劳务输出已成为大河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下(两)关(路)横穿全境,是巴中市至诺水河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必经之路。全镇20个村,90%的村民小组通公路,村道公路里程458公里。农户“三通三改三建”步伐加快,文明新村建设取得实效,农民住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镇社区居民电话入户率达83%,村村通有线电话,90%的村通光纤电视,境内建有移动、联通、中国铁通基站各一个,移动电话覆盖率达80%以上。
农村经济蓬勃发展。截止2011年底,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9279万元,农民占有粮食500公斤,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了8700元。全镇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的40%,万亩银花产业园、万利通养殖场等规模种养企业蓬勃发展。工商企业大发展,其中产值100万元以上的2家,30万元以上的23家,个体工商户1841户,从业人员达4000余人。同时大河镇是全县劳务输出重镇,年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2万人次,年收入1.4亿元。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特征
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
人口民族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文化
文物古迹
社会
教育
医疗卫生
经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