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瑞娟
越剧范派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
范瑞娟(1924年1月6日-2017年2月17日),女,浙江县人,越剧小生 ,越剧范派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1935年4月18日,范瑞娟入龙凤舞台科班学戏,由黄炳文师傅启蒙,工小生。1938年到上海市,1941年因救场成功而崭露头角。1944年与袁雪芬一起从事越剧改革,演出新历史剧和现代剧如《黑暗家庭》《祥林嫂》等。1945年,在演出《梁祝哀史》“山伯临终”一场中创造了“弦下腔”。1947年与傅全香组织东山越艺社。次年,主演的《祥林嫂》首次被搬上银幕时,她在该剧中一饰两角,扮演牛少爷和祥林。1949年,与傅全香重组东山越艺社。1951年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任越剧实验剧团副团长。次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演员一等奖。1953年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被拍摄成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会演,获演员一等奖。1960年,随上海越剧院一团调京成立北京越剧团。
文化大革命后,范瑞娟重排《孔雀东南飞》《李娃传》等剧目,数次赴港献演。1988年,范瑞娟赴美国芝加哥贝尔实验室讲学。1989年随出访团去美国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李娃传》;同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1990年携带《打金枝》等剧目赴德国法国等国家演出。1993年,在上海电视台摄制的电视片《沈园绝唱》中扮演陆游一角。2004年2月19日,范瑞娟携其10位传人,为《范瑞娟唱腔选》一书举行签名售书活动。次年任电视连续剧《飞花如蝶》的历史顾问。2017年2月17日,范瑞娟因病在华东医院去世。
范瑞娟在舞台生涯中,扮演了100多个角色。曾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荣誉奖章”“百年越剧特殊贡献艺术家”“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范瑞娟在表演上具有男性气质的阳刚之美。擅演正直、敦厚、英武一类人物。唱腔在继承男班(正调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马连良高庆奎等名家的唱腔音调和润腔处理,形成音调宽厚响亮、咬字坚实稳重,行腔迂回流畅的特点。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4年1月6日,范瑞娟出生于浙江省嵊县黄泽镇。1935年4月18日,入龙凤舞台科班学戏,由黄炳文师傅启蒙,先学花旦,后改学小生,由于刻苦用功,加上嗓音条件好,很早就显露艺术才华。
演艺经历
1936年春,范瑞娟随班到绍兴市宁波市、沈家门、诸暨市等地演出。1938年到上海市,与姚水娟竺素娥邢竹琴等合作。1941年夏初,在汇泉楼演出时,因竺素娥生病,她救场成功,由此成为了主力。1940年代初,分别和邢竹琴、支兰芳金香琴搭班。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夏,与傅全香第一次合作,班底是“四季春”。1944年8月至1947年1月,与袁雪芬合作,投入了“新越剧”的改革。演出新历史剧和现代剧如《黑暗家庭》《祥林嫂》等。1945年,在演出《梁祝哀史》“山伯临终”一场中,与琴师周宝财的配合,创造了“弦下腔”。1946年5月在《祥林嫂》剧中扮演牛少爷。
1947年,范瑞娟在袁雪芬因病暂离舞台的情况下,邀傅全香第二次联袂,将剧团改名为东山越艺社。同年夏,和越剧十姐妹一起参加了联合义演《山河恋》。1948年,范瑞娟主演的《祥林嫂》首次被搬上银幕时,她在该剧中一饰两角,扮演牛少爷和祥林。同年秋,与袁雪芬合作在大上海戏院演出了田汉编剧的《珊瑚引》等剧目。1949年春,与傅全香重组东山越艺社。同年7月进了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结业后,先后主演了《李闯王》《梁祝哀史》《万户更新》等戏。1950年任上海越剧工会主席,并于同年率团进京,演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祝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周扬等中央领导和首都不少文艺界的著名人士观看了演出,并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1951年8月1日,范瑞娟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任越剧实验剧团副团长,兼任上海越剧工会主席。参与组织越剧抗美援朝战争捐献“越剧号”飞机的义演工作。同年被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全国政协特邀代表。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与傅全香袁雪芬等合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获演员一等奖。1953年与袁雪芬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成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1953年冬,与袁雪芬等演出了《西厢记》饰张珙,参加1954年华东区戏曲会演,获演员一等奖。1954年夏,在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八届国际电影节期间,奉周总理电召赴日内瓦会见了世界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1955年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联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打金枝》。1958年随上海越剧院一团带《梅花魂》《打金枝》《穆桂英》等剧赴福建省前线慰问演出。1959年,赴四川省学习川剧《李亚仙》等剧目。1960年,随上海越剧院一团调京成立北京越剧团。次年北京越剧团撤销,仍回归上海越剧院。排演了《忠王李秀成》《绣襦记》等剧目。
文化大革命后,范瑞娟重排《孔雀东南飞》《李娃传》等剧目,数次赴港献演。1983年2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由范瑞娟总结的《范瑞娟唱腔选集》。1988年,范瑞娟赴美国芝加哥贝尔实验室讲学。1989年随出访团去美国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李娃传》;同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上海文艺出版社还于同年11月,出版了由范瑞娟总结的《范瑞娟表演艺术》。1990年与吕瑞英、张桂风等携带《打金枝》等剧目,随中国民族艺术代表团赴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演出。1991年,上海电视台为其杰作的片断拍摄成3集电视片《范瑞娟表演艺术》。1993年,在上海电视台摄制的电视片《沈园绝唱》中扮演陆游一角。1997年上海电视台拍摄了展示范派艺术的电视片《余音袅袅绕梁来》3集。2004年2月19日,范瑞娟携其10位传人在上海银发大厦与戏迷观众见面,为她所著的《范瑞娟唱腔选》一书举行签名售书活动。次年被聘为在苏州市拍摄的30集电视连续剧《飞花如蝶》的历史顾问。
逝世
2017年2月17日,范瑞娟因病在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3岁,依照范瑞娟生前遗愿,不设灵堂,不举办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会。而他的家属和学生弟子也遵从其遗愿,低调处理后事,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个人作品
剧目作品
参考资料:
电视片
参考资料:
专辑作品
参考资料:
参演电视剧
参考资料:
参演电影
参考资料:
综艺节目
参考资料:
相关书籍
主要成就
创立流派
1944年8月至1947年1月,范瑞娟与袁雪芬合作,投入新越剧改革。在传统“六字调”的基础上,吸收京剧“反二黄”,首创了越剧“弦下调(弦下腔)”,对推动越剧音乐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范瑞娟创造了流传极广的越剧小生流派“范派”艺术。
艺术传承
范瑞娟的学生和传人有陈琦、江瑶邵文娟史济华韩婷婷章瑞虹方雪雯吴凤花陈雪萍丁赛君胡少鹏高爱娟筱一峰张志明王少楼、成美华、陶雁、王柔桑斯钰林、张惠忠、韩林根等。范瑞娟鼓励活跃在舞台的学生吴凤花、章瑞虹、徐铭等人排演新编剧目。
艺术特色
在表演风格上,范瑞娟接受现实主义表演方法,重视从人物和生活出发进行创造,突破行当限制。在表演上具有男性气质的阳刚之美。擅演正直、敦厚、英武一类人物。唱腔在继承男班(正调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马连良高庆奎等名家的唱腔音调和润腔处理,形成音调宽厚响亮、咬字坚实稳重,行腔迂回流畅的特点。
范派唱腔音域宽,旋律起伏大,长句多,擅长运用抒情性较强的“慢板”揭示各种人物的情感,曲调显得华彩而有气派;起腔小腔和甩腔更具特色,往往通过对唱句尾音的装饰加花,或把伴奏的过门作为唱腔延伸的手法,使唱腔更深情缠绵。在唱腔中不通过过门,直接转调的特殊艺术手法,是范派的又一特色。这种艺术技法和内容紧密结合的表现方式,是范派的独创。范派“弦下调”旋律性强,曲调抒情悠长,作为“弦下腔”的首创者,范瑞娟不断创新,拓展这一曲调功能。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感情和所处的环境,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弦下腔”,创腔和演唱时采取不同的处理手法。在中低音范围内,范瑞娟的音色比较厚实。她从来不唱自己力所不及的高音。低音在“a”以下的,因曲调需要不得不用时,她能机巧地用“上打音”去适应,或者把字头位置移于较高音区,使字音仍能达到清晰的程度。
在吐字技巧方面,范瑞娟很讲究。她把瑞安鼓词的语气、语调、四声,与曲调揉合在一起,自然地表达出来。她不全靠唱法上的技巧,而着眼于改进曲调,用几个上、下打腔来突出词义,并在吐字中,适当地表达感情,所谓字里传情、字里传形。
开门见山地、启示式地、引人入胜地处理引子或曲调首句,这是范瑞娟比较突出的手法之一。这实际上也是中国戏曲优良的传统手法,即“起调”。她处理首句的叫头、引子,曲曲不同,观众在听到她开首第一句唱词后,往往就象得到什么启示一样,能领会全剧的精神。
社会任职
参考资料: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相关评价
范瑞娟戏路极宽,表演上稳健大方,质朴无华。善演梁山伯、焦仲卿、郑元和、贾宝玉这类正直、厚道、儒雅的古代秀才——能把梁山伯、焦仲卿、贾宝玉这类正直、厚道、儒雅的古代书生演绎得温文而雅;又能把文天祥韩世忠李秀成这样的忠臣良将塑造得铿锵刚韧。还善演贺老六、扎西这样的近现代人物。(澎湃新闻 评)
范瑞娟与琴师合作,大胆吸收京剧“反二簧”曲调,首创了优美、抒情的“弦下调”,成为显示流派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越剧声乐艺术。(新民晚报 评)
相关事件
1950年代,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海外上映大受欢迎。1957年初范瑞娟结婚时,回应海外读者关切,中国新闻社请她谈自己的婚姻生活,借此向港澳和海外读者介绍新中国戏曲演员的幸福生活。范瑞娟写好文章,自己取了标题《新中国帮助我建立了一个幸福家庭》。中国新闻社发给《大公报》时,根据文章内容和读者对象,把标题改为了《我的丈夫,我的蜜月》,《解放日报》刊登时沿用了《大公报》的标题。其后更被多家报纸转载,尤其上海市一家报纸转载后引发广泛争议,有批评者给该文扣上“黄色”帽子。争议惊动了毛泽东,他看了该文后发表观点,说还不能算黄色文章。毛泽东的支持,不仅解脱了范瑞娟和她的丈夫陈伯鸿心头的压力,也使刊发文章的报纸从种种责难中得到了解脱。但“文革”中还是说范瑞娟又是蜜月又是丈夫,资产阶级情调。
参考资料
猫眼验证中心.猫眼电影.2024-04-18
范瑞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4-04-18
范瑞娟.浙江省人民政府.2024-04-18
表演名家 - 范瑞娟.上海越剧院.2024-04-18
吕瑞英.浙江省人民政府.2024-04-18
范瑞娟签名售书.新浪娱乐.2024-04-18
范瑞娟唱腔选集.豆瓣读书.2024-04-18
范瑞娟表演艺术.豆瓣读书.2024-04-18
竺素娥.上海越剧.2024-04-25
德艺双馨 凤舞越坛.浙江新闻频道.2024-04-25
上海越剧院越剧演员章瑞虹.新浪娱乐.2024-04-25
范瑞娟.qq音乐.2024-04-18
网易云音乐.网易云音乐.2024-04-18
春节大联欢 (1956).豆瓣电影.2024-04-18
范瑞娟越剧艺术影集.豆瓣读书.2024-04-19
范瑞娟唱腔选.豆瓣读书.2024-04-1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演艺经历
逝世
人物关系
个人作品
剧目作品
电视片
专辑作品
参演电视剧
参演电影
综艺节目
相关书籍
主要成就
创立流派
艺术传承
艺术特色
社会任职
荣誉奖项
相关评价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