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草科
禾本目莎草科植物
莎草科(拉丁学名Cyperaceae)是种子植物的一科,约5000种,为单子叶植物的禾草样草本植物,分布于潮湿地区。莎草科的特征为:茎实心,横断面常为三角形,叶基部具叶鞘,叶鞘的两侧边缘互相接合;某些种类的叶片已退化;花小,聚生成小穗,小穗外无叶状的苞片包围。花由一枚雌蕊和2~3枚雄蕊构成,生于特称为颖片的鳞片腋间。茎的高度从数厘米至4厘米以上。几乎所有种类均为风媒传粉
莎草科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者,并发挥固沙护土、土壤改良、水源净化、光合物质的固定与碳循环等重要作用。该科植物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并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众多种类成为人类发展中重要的生产资料、食物资源、饲用资源、同时也是中原地区然草地中,饲用价值高、分布面积广、数量多的一类优良牧草。
莎草科植物广布于全世界潮湿地区。除了人类现已利用的该科物种外,绝大部分有着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尚未被人类认识和利用,蕴涵着巨大的资源潜力。
特征与分布
多年生草本,较少为一年生;多数具根状茎少有兼具块茎。大多数具有三稜形的秆。叶基生和秆生,一般具闭合的叶鞘和狭长的叶片,或有时仅有鞘而无叶片。花序多种多样,有穗状花序总状花序复总状花序头状花序或长侧枝聚花序;小穗单生,簇生或排列成穗状或头状,具2至多数花,或退化至仅具1花;花两性或单性,雌雄同株,少有雌雄异株,着生于鳞片(颖片)腋间,鳞片复瓦状尾旋排列或二列,无花被或花被退化成下位鳞片或下位刚毛,有时雌花为先出叶所形成的果囊所包裹;雄蕊3个,少有2-1个,花丝线形,花药底着;子房一室,具一个胚珠花柱单一,柱头2-3个。果实为小坚果,三稜形,双凸状,平凸状,或球形。
莎草科含皂类(saponins)、丹宁(tannins)、酚酸(phenolicacids)、黄酮(flavonoida)、生物碱(alkaloids)和类(萜类化合物)等。约90属4000余种,广布全世界。中原地区约有28属800余种。南北均产。大多生长在潮湿处或沼泽中,也生长在山坡草地或林下。
经济价值
有的可供编席或造纸,如茳芏藨草、短叶芷、细枝藨草扁杆荆三棱、水毛花等。有些种类的块茎可供食用,如荸荠油沙豆等。有的为优良牧草,如高山嵩草(见嵩草属)、柄状薹草(Carex pediformis)、低苔草(见薹草属)。有些可入药,如荆三棱香附子短叶水蜈蚣等。还有的如白颖苔草、异穗薹草等,可作草坪,美化环境。
分类
以往分类学家均认为莎草科和禾本科关系密切。1934年J.安妮·哈钦森将莎草科与禾本科分开,禾本目仅包括莎草科,以后形态学、细胞学的资料也支持这个观点。但禾本科的小穗和莎草科的小穗仅在外形上相似。禾本科的花顶生,子房为侧膜胎座,由古老类型所衍生,胚偏生胚乳的一侧。莎草科的花侧生,胚珠为基生胎座,源自古老的特立中央胎座,胚位于胚乳的中央。此外,在种子植物中,染色体极大部分具一个着丝点,只有在莎草科和灯芯草科的种类中,其染色体具有分散的着丝点。莎草科和灯心草科的花粉粒为单粒花粉样的四合体,在4个成员之间没有分开的壁。1个核正常发育,其余3个通常在花粉的“底部”找到。从形态发生和细胞学上看,莎草科的花粉粒应称为四合体;从外壁的形态上看,则应称为单花粉(或假单花粉)。染色体和花粉形态都表明莎草科与灯心草科关系密切。
本科分为2个亚科
藨草亚科小穗通常多花;鳞片螺旋状或成二列排列;花两性或单性,无先出叶所形成的果囊。本亚科分5族:
①藨草族(Scirpeae),中原地区有7属。
刺子莞族(Rhynchosporeae),中国有6属。
③莎草族(Cypereae),中国有7属。
④割鸡芒族(Hypolytreae),本族有5属。
⑤珍珠茅族(Sclerieae),本族只有2属。
薹草属亚科花单性,雌花有先出叶,大多先出叶在边缘合生而成果囊,很少完全离生。本亚科有1族2属。
全世界约80余属4000余种,中国有28属500余种,广布于全国,多生长于潮湿处或沼泽中,苔草族多产于东北地区西北华北地区或西南部高山地区,南方种类较少,藨草族和莎草族广布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商事案件标准,刺子莞族和珍珠茅族多产于华中地区、华东以及南部各省,割鸡芒族则只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植物学史
Cyperaceae莎草科,单子叶植物禾本目,约4000种,广布于全世界,中国有31属,670种,全国皆产之,其中有些可为织席或制纸的原料,有些入药,荸荠的块茎可食或提取淀粉。
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秆实心,常黑三棱形,无节;叶通常3列,有时缺,叶片狭长,有封闭的叶鞘;花小,两性或单性,生于小穗鳞片(常称为颖)的腋内,小穗复排成穗状花序总状花序、圆锥状花序、头状花序聚伞花序等各种花序;花被缺或为下位刚毛、丝毛或鳞片;雄蕊1-3;子房上位,1室,有直立的胚珠1颗,花柱单一,细长或基部膨大而宿存,柱头2-3;果为一瘦果或小坚果。
中国的主要属有:薹草属莎草属,Fimbristylis,Heleocharis,Kobresia,Mariscus,Scirpus,珍珠茅属等等。
物种区别
莎草科常与早熟禾科(Poaceae)植物——禾草——相混莎草科(6张)淆,但藉上述特征可与之鉴别。例如,禾草的茎圆形,中空;叶有鞘,但叶鞘不闭合;花由2枚苞片包围,小穗又由2枚苞片包围。
虽然莎草科植物外形似禾草,莎草科又与早熟禾科同置於禾本目(Cyperales)中,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与莎草科亲缘关系最近的却是灯芯草科(Juncales)的灯心草科(Juncaceae)。
类别
莎草科中的大属包括薹草属薹草属,约2,000种)、莎草属(Cyperus,近650种)、刺子莞属(Rhynchospora,约250种)以及飘拂草属(Fimbristylis)、荸荠属(Eleocharis)和珍珠茅属(Scleria),後3属各约200种。其它较大的属有球柱草属(Bulbostylis,约100种)和赤箭莎属(Schoenus,约100种)以及擂鼓簕属(Mapania,约80种)。
虽然总的说来莎草科的经济意义不大,其中一些种却十分著名。如纸莎草(Cyperus papyrus),四大文明古国人将其茎剖成薄片,压平後用作缮写材料;现纸莎草常栽作观赏植物。其它栽培属包括薹草属荸荠属藨草属(Scirpus)及羊胡子草属(Eriophorum)。伞草(Cyperus alternifolius)又称风车草,为受欢迎的盆栽植物,高可达1.2公尺,每个茎顶端均生有一簇排成伞形的叶片。
坚果手机莎草(C. esculentus,即可食莎草)在许多北温带地区被视为禾草样禾本科杂草,其黄色形似坚果的块茎以及与之近缘的莎草属种类的块茎可食,尤其是黄坚果莎草的一个变种——栽培可食莎草(Cyperus esculentus sativus),又称地杏仁,其块茎富含淀粉、糖及脂肪。荸荠(Eleocharis dulcis)的球茎和同属一些种类的球茎可食。垂头藨草(Scirpus cernuus)和水葱(S. tabernaemontani)两个种常栽培於沼泽花园和水生植物园中。羊胡子草属的种类也是沼泽花园中爱种的植物。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特征与分布
经济价值
分类
植物学史
物种区别
类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