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玫瑰》是
奥地利作曲家
弗朗茨·舒伯特的代表作之一。舒伯特一生作品甚丰,仅艺术歌曲就有643首,被誉为“歌曲之王”。「野玫瑰」这首诗歌因其意境优美,将其谱曲的作曲家很多,其中以舒伯特
音乐及威纳(H.Werner)music所作二曲最为有名,亦流传最广。
创作背景
1814年的一天夜晚,一个酷爱音乐的年轻人走过
维也纳街头。因为家境贫穷,买不起
钢琴,他只好每天到一所小学去练琴。他喜欢作曲,可是有时拮据得连作曲谱纸都没钱买。此刻,他正在回家的路上为生计犯愁,忽然看见一家旧货店旁站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孩,手中拿着一本书和一件旧衣在叫卖。年轻人认出这个小孩曾在他教学的唱诗班当过歌童,巨大的同情心驱使他不由自主地在单薄的衣衫里摸出了仅有的一点零钱,买下了那本旧书。青年人边走边看那本书,竟发现其中有大诗人
约翰·歌德的诗作《野玫瑰》。他一遍又一遍地朗诵,整个身心被诗的意境溶化了:
“男孩看见野玫瑰,荒地上的野玫瑰,清早盛开真鲜美,急忙跑去近前看,愈看愈觉欢喜,玫瑰玫瑰
红玫瑰,荒地上的玫瑰。
男孩说我要采你,荒地上的野玫瑰,玫瑰说我要刺你,使你常会想起我,不敢轻举妄为,玫瑰玫瑰红玫瑰,荒地上的玫瑰。
男孩终于来折它,荒地上的野玫瑰,玫瑰刺他也不管,玫瑰叫着也不理,只好由他折取,玫瑰玫瑰红玫瑰,荒地上的玫瑰。”
鉴赏评价
《野玫瑰》(Heidenröslein,D.257)是
奥地利作曲家
弗朗茨·舒伯特的代表作之一。
生于音乐古典与浪漫时期的舒伯特,一生中创造了近千件作品。不但有脍炙人口的浪漫小夜曲,还有为诗人
约翰·歌德的诗篇谱曲,那更是他创作的特点:把美好的诗谱成歌曲,使之更传神、传情、传境(界)。歌曲《野玫瑰》,虽然没有其它名曲那么著名,可是它的诞生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曲体结构
舒伯特常用的歌曲曲式大致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分节歌的形式:第二种是发展了的分节歌的形式:第三种是三段体的形式:第四种是自由结构的形式。《野玫瑰》的曲式结构是分节歌的形式,虽沿用了同样的旋律,但在歌词中表达的内容作出了巧妙地变化。
《野玫瑰》是用分节歌的形式写成的,全曲由三个分节构成,每一节歌词都唱同一个旋律。这首歌由48个小节组成。每节有12个小节,主要的结构是由4+4+4+4的四个方整乐句构成。第一个乐句中,第1个小节和第2个小节和声都是在I级和弦进行,第3小节是主要是由两个属七和弦组成,而低音位置由导音到下属音的增四度进行,然后利用其与I级和弦的共同音转到了第四个小节。第三乐句将和声进行转为7级-I级。第四个乐句则分为两个部分,由两个乐节组成,前两个小节似乎代表了乐曲的结束,后两个小节又再一次变化,最后在终止式上完成了终止,伴奏上模仿了前两乐句的旋律进行,四个乐句整体呈现出了起、承、转、合的特点。
这首作品以分节歌的形式来写,它的旋律较为简单朴素,但又不失流畅和动人。在第一段中,小男孩发现了玫瑰,心中特别欢喜,便忙上前呼唤玫瑰。在第二节中,作者用拟人的方式来描述小男孩与玫瑰的“对话”这个过程,这个过程既表现了男孩的天真,同时表现出了玫瑰花无法反抗和对摘花男孩的无奈。在第三节中,男孩终于如愿地摘下了玫瑰花,虽然他被刺伤,但是他仍是难掩心中的喜悦,而玫瑰花只能无奈。这首作品在围绕着G大调上进行,在第二乐句和第三乐句出现了半音变化音,这样的变化并没有显得风格怪异反而突出了小男孩的童趣与天真,增添了一分俏皮,同时也凸显出了野玫瑰的美丽。
艺术特色
这首作品用以一个第三人称的语气开头来讲述一个小男孩和玫瑰的故事,其中男孩第--次看到野玫瑰的时候象征着初次過见心爱之人的欣喜,男孩欣喜地跑去看长在荒野上的野玫瑰,玫瑰却坚贞不屈,自命清高,要刺痛男孩,但是无知的男孩,不管玫瑰怎样表现自己的不屈服,他仍然忍受着伤害狠心将玫瑰摘下。这首诗主要写的是男孩与玫瑰之间的爱情壮美且残酷。
演奏技巧
沈娴淑版
这是一首改编自
弗朗茨·舒伯特艺术歌曲《野玫瑰》的弦乐
小品,由
韩国著名小提琴家沈娴淑领衔弦乐队演奏。活泼、明快,旋律弥漫着温馨华丽的艺术美。歌曲结构简单,就是一段体,但歌词有三段。申娴淑乐队演奏时,只是将大小
中提琴、
低音提琴声部加以编配,乐曲旋律就是歌曲旋律,没有变奏。三段歌词就是三遍旋律,但他们共演奏四遍,其中一遍采用拨奏,最后一遍转调演奏。每一遍旋律部分几乎均由申娴淑担任,其它乐器基本以固定和稍有变化的节奏型伴奏。
曲目等级
《野玫瑰》为
中国音乐学院钢琴考级曲集2020版第三级自选曲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