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化桂,男,1973年5月出生于
临沂市,教授。现任
华东理工大学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多级结构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博导。2021年11月,荣获2020年度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杨化桂教授的职业生涯始于1996年7月,当时他在
青岛大学获得应用化学系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学士。随后,他在华东理工大学化工系化学反应工程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并于1999年7月成为该校助理研究员。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他在
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
生物分子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在完成博士学业后,杨化桂教授在
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担任研发工程师,并于2004年9月至2004年12月在该机构工作。2005年1月至2007年3月,他在美国
通用电气高新材料集团担任研发科学家。2007年4月至2008年11月,他在
昆士兰大学功能纳米材料中心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08年12月至今,杨化桂教授在
华东理工大学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杨化桂教授现任
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上海硅酸盐学会无机新能源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化学会会员。
杨化桂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太阳能转换与储存为背景的新型清洁能源领域关键功能材料(催化剂)及其器件的理论设计、制备组装和应用基础研究。具体包括金属与半导体
氧化物晶态材料的可控制备与生长机理研究、新概念光伏器件及其关键材料、人工光合成:
太阳能光/光电/电催化分解水产氢及CO2等小分子激活与还原反应。
杨化桂教授近年来在太阳能的转化与存储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通过材料局域
原子结构调控,揭示了捕光材料局域原子成键结构影响吸光性能的作用机制;开创了特定晶面结构材料的合成策略;阐明了产氢/产氧
助催化剂材料的真实活性结构;搭建了面向光解水材料原位核磁共振性能评价装置;建立了普适性的材料设计筛选策略;开发了多种高效光解水产氢材料体系,实现了光化学能转换性能的大幅提升。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Nat.
能量、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 Ed.、Adv. Mater.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受邀在Chem. Rev.等期刊发表特约综述5篇。所发表论文中,1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8篇被编辑选为热点论文。相关论文发表后,被
学术期刊或新闻媒体如Nature Materials、Chemical \u0026 Engineering News、
化学 World、
新华网等报导30余次。论文被SCI他引近2万次。2015年-2020年连续六年被列入
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多年来一直从事新型能源材料和
催化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迄今,已获得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曙光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获得世界专利2项,申请
澳大利亚专利1项,
中国专利奖2项。在国际著名刊物如 Nature,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Journal of Physical
化学 B, Chemistry of Materials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所发表的论文目前已被引用670余次。单篇引用最高已达210余次,引用次数超过150次的有两篇。其中发表于 Nature的论文被 Nature Materials、 Chemistry World、 Chemical \u0026 Engineering News、
新华网、科学通报和
澳大利亚媒体The Courier Mail,The Australian,The Age,The
悉尼 Morning Herald,ABC Radio等在第一时间给予报道,认为这是在水分解制氢和光催化材料领域的重要突破,并为研制具有更优性能的
太阳能电池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证。
杨化桂教授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在Nature、Nat.
能量、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 Ed.、Adv. Mater.等期刊发表的SCI论文200余篇。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和新闻媒体中引起了广泛关注,论文被SCI他引近2万次。
杨化桂教授参与编写了《The Chemistry of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II》一书中的“Synthetic Chemistry of Titanium Dioxide”章节,该书由Peidong Yang主编,由World Scientific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