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戴文葆出任上海《大公报》评委、副编辑主任、管委会委员。他主编的《编辑工作基础教程》,是我国编辑学的首批教材之一。戴文葆是一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编辑出版家。
基本介绍
戴文葆(1922-2008),曾用名戴文宝,笔名慕松、郁进、丁闻葆。江苏阜宁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著名编辑家、出版家、著作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首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人民出版社司局级离休干部、资深编审。2008年9月7日在京逝世,享年86岁。
戴文葆,1922年出生于黄海之滨的阜宁县城。在他小时候,识字不多的父亲曾热望把他造就成一个寿人济世的医生。后来戴文葆读了一些自然科学书籍,喜欢上了应用化学;他想在实验室和试验棚里从事科学工作,作为献身于人类社会的一种途径。“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亲人的不幸遭遇,民族的悲惨厄运,牵动了少年戴文葆的心,他渴望早日投身于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无意中竟促使他和编辑这种行业结了缘,从而决定了他的人生选择。
1938年,日寇入侵苏北,戴文葆就读的盐城中学解散,遂停学闲居于故园。彼时阜宁有份报纸叫《醒阜日报》,原有的一位内勤编辑不久前随着从上海来的抗敌演剧队北去淮海了,戴文葆便去暂时顶替了那编辑的空缺。
1942年春起从事党的地下革命工作,在重庆广益中学任教。戴文葆在重庆复旦大学法学院就读时,曾任几所高校进步报刊的主编。1944年夏,在革命前辈与师友的启发教育下,戴文葆和西南20多所学校的进步学生在一起,又得到社会先进人士的帮助,共同创办了一份学生报纸《中国学生导报》。这是皖南事变后在国民党统治区第一个以公开合法的面貌出版的学生报纸。戴文葆被推定为这份报纸的主编。1945年8月复旦大学毕业。1946年,戴文葆出任上海《大公报》评委、副编辑主任、管委会委员。
解放后,戴文葆先后在人民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华书局、文物出版社、三联书店工作,编写了大量哲学社会科学书籍。早年就为《理论与现实》、《民主》等进步报刊撰稿,著有《中国走在前面》、《刽子手麦克阿瑟》、《压不碎的民心》、《联合国是美帝国主义的工具》、《欧洲社会党真相》、《亚洲和平与安全问题大事纪要》、《鉴真》等。他擅长编辑难度大、涉及范围广的书稿。曾参加过《世界知识年鉴》的设计与定稿,组织翻译了尼赫鲁的《印度的发现》,并协助范长江编辑了《韬奋文集》。他为吴晗整理了《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改编与校勘了《谭嗣同全集》,编辑了中英文对照的《长城》文物图集,并亲自审定了中日合作出版的《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图集》等等。后又全力选编《宋庆龄文集》。
80年代以后,他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编辑工作体会,先后出版了《新颖的课题》和《寻觅与审视》两部论著。正是读书读稿,博涉中外群书,使他在文史哲诸领域均有独到的学术见解,闪烁出思想火花。世纪末,戴文葆主编了一套《书海浮槎文丛》。这是一套包括巴金、冰心、季羡林、萧乾、余光中、林海音、施蛰存、张中行等十六位名家有关读书的系列文集。其中,戴文葆把自己的一本定名为《月是故乡明》,寄托了对故乡的无限怀念之情。
戴文葆密切关注编辑出版事业的未来,关心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热心支持1985年开始设置的编辑专业教育,亲自到北京大学中文系编辑专业讲授中国编辑史课,帮助筹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还应聘担任南开大学中文系编辑专业的兼职教授,经常奔波于京津之间。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更远者,则走出国门,远涉重洋,到夏威夷、东京、汉城,应邀去讲学、参加学术交流。一位南开大学的编辑称他是天下最忙的人之一。热心出版公益事业,参与制定多项国家级出版规划,热情扶持青年编辑同志。他主编的《编辑工作基础教程》,是我国编辑学的首批教材之一。他倡议成立中国编辑学会,并担任中国编辑学会第一、二、三、四届顾问。
为推动编辑学学科建设,戴文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对编辑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认为:有书籍就有编辑,有编辑才有编辑思想和编辑事业。孔子编订六经,刘向父子校理群书,以后历代治乱盛衰,编辑工作都有程度不等的发展,编辑理论也随之发展进步。编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编辑工作的体制和现况,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他还在《出版工作》上撰写了30多万字的《编辑家列传》,从总结编辑工作的角度,在搜罗八方材料的基础上,分别为从孔子到章学诚等30多位著名编辑家立传,揭示他们在学术事业上和编辑工作中的成就和局限。
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中国书刊发行协会会长杨牧之认为戴老对革命事业,对编辑事业兢兢业业、追求卓越、甘于奉献、鞠躬尽的品德,永远值得后代人尊敬。戴文葆为人谦虚谨慎,敢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戴老复旦老校友回忆说:印象最深的是他是个书痴,也是一个书迷,他一生清白,除了书以外他什么也没有。
戴文葆是一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编辑出版家。当他回首往事时,深为自己在“艰难的时世、微妙的人生”中选择和走过的编辑之路感到自豪。他一生命运坎坷,1957年被打成右派,“文革”遭遇不幸。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他和所有知识分子一样,所承受的压力和挫折,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尽管历经苦难,但他却始终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忠心耿耿。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