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热对流是一种解释地震成因的观点,它认为地球内部的塑性物质在重力作用下会发生类似液体或气体的对流现象。这一理论涉及到地下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以及岩石
物理化学状态的变化所引起的巨大
热能积累。
地幔热对流的物理原理基于地下放射性物质的存在及其衰变产生的热能。这些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会导致地下岩石的物理化学状态发生变化,进而累积大量的热能。此外,上部岩石的压力也会增加地球内部物质的可塑性和流动性。在这种条件下,各部分岩石性质的不同导致温度和压力分布的不均匀,促进了
地球内部塑性物质的对流。
在
地幔热对流的过程中,地核中的高温高压物质会上升至地幔,随后向
地壳岩石传递热量。随着上部物质的冷却,它们在重力作用下开始向下移动,形成了一个热流循环。这个循环过程中,高温物质的水平移动可能会引起地壳的水平位移,而冷却后下沉的物质则可能导致地壳的压缩和褶皱。这种持续且缓慢的地幔内热对流循环会引起物质的分异现象,最终影响地壳的
沉降运动。
地幔热对流的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表现出不连续性。这是因为高温物质的对流运动需要积累足够的
热能,而在一次热能释放之后,需要一段时间来重新积累能量。这导致
地壳的构造运动也呈现出不连续性,有活跃期和宁静期的区别。通常情况下,宁静期的时间要比活跃期长得多。这种构造活动的不连续性可能是地震活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