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佩得罗维奇·阿尔志跋绥夫(1878年11月5日-1927年3月3日),
俄罗斯作家和剧作家,倾向于自然主义文学。阿尔志跋绥夫是
波兰民族英雄
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的曾外孙。他的儿子鲍里斯·阿尔志跋绥夫后来移民美国,成为插画师。
十月革命后,阿尔志跋绥夫于1923年移居波兰,1927年客死
华沙。
阿尔志跋绥夫出生于
俄罗斯帝国哈尔科夫省阿赫特尔卡县的杜伯洛斯拉维夫卡农庄(现位于
乌克兰苏梅州)。父亲是一个小地主,曾在政府任职。母亲是波兰人,在阿尔志跋绥夫三岁时死于
肺结核。在16岁之前,他一直在阿赫特尔卡上学。1895至1897年,他曾担任办公室文员。1897至1898,他求学于
哈尔科夫艺术学校。这段时间他处于赤贫状态,经常无力购置绘画材料。1897年他曾开枪自杀,但从生命垂危中活了过来。1898年他与安娜·瓦西列夫娜·柯布什科结婚,并生下鲍里斯。两人于1900年离婚。
1898年阿尔志跋绥夫移居
圣彼得堡。他成为一个自由撰稿的记者,并发表了一些幽默故事。1901年他因参加示威游行而被彼得堡政府驱除。同年,他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重要小说《帕沙·图曼诺夫》(Паша Туманов),但被审查部门所禁,直到1905年才得以发表。阿尔志跋绥夫本人最中意1904年发表的《伊万·兰德之死》(
死亡 Ланде)。但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是发表于1907年的《萨宁》(Санин)。这部小说震动了
俄罗斯,并在许多国家遭禁。《
萨宁》完成于1903年,但再次被审查所禁,直到1907年才出版。小说主角萨宁藐视一切社会传统,并以诱奸乡间少女为乐。此书受
施蒂纳的影响,阿尔志跋绥夫试图借此书剖析个人
无政府主义。
1912年他搬到
莫斯科。1917至1918年间他出版了反对布尔什维克的《作者笔记》(Записки писателя)。1923年阿尔志跋绥夫移民到他母亲的祖国
波兰,并开始编辑报纸《为了自由!》(За Свободу!)。
苏联政权视阿尔志跋绥夫为敌对阶级,并为他的模仿者们扣上萨宁分子(saninstvo)或者阿尔志跋绥夫分子(artsybashevchina)的侮辱性帽子。1927年3月3日阿尔志跋绥夫因
肺结核死于
华沙,并葬于华沙东正教公墓。
阿尔志跋绥夫是
俄罗斯新兴文学典型的代表作家,流派是写实主义,表现之深刻,在辈中称为达了极致。
阿尔志跋绥夫的著作是厌世的,主我的;而且每每带着肉的气息。但我们要知道,他只是如实描出,虽然不免主观,却并非主张和煽动;他的作风,也并非因为“写实主义
刘华盛之后,进为唯我,”却只是时代的肖像:我们不要忘记他是描写现代生活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