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汪景琇毕业于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系。1987年,在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获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担任北京天文台(国家天文台)研究员。2013年,汪景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1月,由汪景琇负责组织实施的“天体辐射磁流体力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启动会在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2018年9月,参加首届中国·
天泉湖天文论坛,在论坛上,汪景琇发表了主题演讲。2022年9月,汪景琇参加科普节目《
科学家讲科学》,针对热点事件为公众科普答疑。2024年1月,
北京市大峪中学举办了科学教育校长聘任仪式,汪景琇被聘请为学校科学教育校长。
1978年,汪景琇在农村当预报员。1981年12月至2001年3月,汪景琇担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3年5月,汪景琇前往
加州理工学院访问合作。1993年起,被聘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4月,汪景琇担任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2013年,汪景琇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1月,由汪景琇负责组织实施的“天体辐射磁流体力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启动会在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汪景琇在启动会上介绍了“天体辐射磁流体力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立项背景情况、项目目标、初步分工及
进度安排。2016年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
2018年9月,汪景琇参加首届中国·天泉湖天文论坛,在论坛上,汪景琇发表了主题演讲。2020年10月,汪景琇参加在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儿童科学教育
高峰论坛,分享了儿童科学教育经验及其特有的科学家精神。2022年7月,参加科学教育课程《科学公开课》(第二季)。同年9月,参加科普节目《
科学家讲科学》,针对热点事件为公众科普答疑。2024年1月,汪景琇参加跨年晚会“
2024科学跨年之夜”,与李政、
彭澎、李平、韩桂来等人诗歌朗诵《回答》,还通过网络直播为观众上了 “2024年第一堂科普课”。同年1月,
北京市大峪中学举办了科学教育校长聘任仪式,汪景琇被聘请为学校科学教育校长。
汪景琇系统地提出了对太阳向量磁场研究的方法、概念和表征量,定量描述太阳活动区磁能积累过程。发现活动区磁剪切具有总体规则性,对活动区磁螺度最早给出定量估计。发现太阳低层大气中磁重联存在的证据,提出太阳活动中存在两阶段磁重联的思想。提出太阳网络内磁场是区别于黑子和网络磁场的内禀弱磁场分量,对太阳总磁通量有重要贡献。截至2023年9月,在
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
2017年4月,汪景琇在
云南大学“东陆高端学术论坛”上作《太阳物理学研究的现状和展望》学术报告。同年4月25日至26日,汪景琇到长沙雅礼中学、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
长沙市长郡中学作题为《谈谈太阳与太阳活动》的科普报告。
2018年11月4日,汪景琇出席
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三江论坛,此次三江论坛的主题为谈谈太阳和太阳风暴。次年4月12日,参加
华中农业大学狮子山讲坛,畅谈太阳活动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2023年3月,汪景琇在
湖南省石门县第一中学以《谈谈天文学和太阳物理研究》为题,分四个方面开展讲座,即:天文学——最具革命的科学、人类与“日”俱在、太阳电磁风暴、美学的欢乐和科学的挑战。同年9月,汪景琇走进
北京市第80中学,化身“科学教师”,为学生讲述科学大师的足迹,进行科普讲座。
南仁东班是由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
贵州师范大学共同制定教学培养方案的班级,聘请了太阳物理学家汪景琇院士担任班主任。
太阳活动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研究太阳就是研究人类的家园。另一方面,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日心说”,到太阳系外生命宜居带的探索,自然科学的进步总是伴随着人类对太阳的深入研究。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也是唯一能够对其进行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精度偏振探测的天体,人们积累的太阳知识也引导着去探索更广阔宇宙中的天体对象。
著名太阳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汪景琇院士深耕太阳磁场和太阳活动研究领域四十五载,笃行不倦矢志不渝。(北京科协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