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
黄乃裳,福州南台万侯街改名为“乃裳路”,1979年在
闽清县兴建了黄乃裳纪念馆;在
马来西亚的
诗巫,1951年福州公会立黄乃裳铜像,兴建黄乃裳纪念楼,1958年时,市议会又将新建的一条大街命名为“黄乃裳路”。
马来文路名:JLN . WONG NAI SIONG
简介:在东马沙捞越诗巫市(马来西亚第三省省会,又称“新福州”),有一条著名的街道叫“黄乃裳路”。此路系为纪念本世纪初著名华侨
黄乃裳(1849至1924年,
闽清县人)和
福州市籍华侨开发诗巫而建。
新华网报道,据相关数据显示,
马来西亚14个城镇中,以华人名字命名的街道起码有77条之多。其中较多的城市是:
吉隆坡15条,
新山、芙蓉各14条,槟城13条,
怡保市6条。马来西亚华人约550万,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约为25%。由于华人人数较多而且历来有注重中华文化的传统,因此不少街道以华人先贤名字命名也就不奇怪了。
海外华人聚居的小区,有的街道以华人的名字来命名。例如在
菲律宾的
马尼拉,早在1915年市议会就将华人区的沙其厘谢街改为
王彬街,以纪念中菲混血的慈善家罗曼•王彬。又如在美国的
纽约,
曼哈顿附近有一条路于1999年命名为
马友友路,2004年由茂比利街到巴士打街一段路又被命名为曾街。前者为表彰大提琴家
马友友在音乐方面的杰出贡献;而后者则是为了纪念在“9•11”事件中舍身救人的
曾喆。在各国,这种以华人名字命名的街道,数量最多的要数
马来西亚了。
早在公园前2世纪,就有中国人飘洋过海到达马来半岛。尤其是19世纪中叶以来,来自
广东省、
福建省两省华侨一批又一批来到马来半岛,对当地开发和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有些人物在不同发展时期扮演过相当重要的角色。当地政府和市民为了纪念和表彰这些卓有成就的华人,就以他们姓名命名街道,据不完全统计,就有数十条之多。
在马来西亚的大部分地区,以华人名字命名的街道都用马来文书写,但东马沙捞越州的
诗巫却有不少华人路名以中文书写。而在“猫城”古晋,甚至以其他族裔有功人士命名的路名也附上中文字。这是因为这两个地方在早期兴建时,华人发挥了很大作用。现在,华人在当地的比例很高,而且在经济、政治领域有很大影响力。
1849年出生在福建
闽清县的黄乃裳是一个足迹遍及中马两国的人物。在中国,他中过
举人,参加过
康有为的“
公车上书”,创办过
福建省第一份铅印报《福报》,参与组织过
黄冈起义,当过孙中山大元帅府顾问;在马来亚,1900年时,他在北婆罗州沙捞越的
诗巫创办新福州农垦公司,先后3次回福建招募千余名华工,在那里拓荒垦殖,使那里的蛮荒之地变成了经济发达、商贸繁荣的“新福州”。在中国和
马来西亚,能以一个人的名字来分别命名两条街道的,只有
黄乃裳。
1924年,黄乃裳病逝在福建老家
福清市,享年75岁。黄乃裳逝世后,在中国,当时民国政要
林森撰文纪念,福州南台万侯街因此改名为“乃裳路”,后来1979年在
闽清县兴建了黄乃裳纪念馆;而在马来西亚的东马沙捞越诗巫市,1951年福州公会立黄乃裳铜像,兴建黄乃裳纪念楼,1958年时,市议会又将新建的一条大街命名为“黄乃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