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惠敏先生看来,后儒学不是后现代与儒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儒学对后现代主义所突显的那些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的回应。当前的中国现代性正在为“文化间性”的问题所困扰,全球化已不再是我们的外部,而正在向我们自身内化。面对当代世界的文化冲突,儒学要体现其当代活力、发挥其当代价值,就在于实现“后儒学转向”,即使儒学借鉴后现代的理论资源进而对现代性展开批判。
金惠敏先生指出:“与现代性西方在自然的征服中、在人的自然欲望的膨胀中建构主体性的方式完全不同,
孔子指明了一条别开生面的后现代性的主体性建构之路:克己,虚我,爱人,换言之就是,主体性在对他异的承认、参与和责任承担中完成其自身的建构。在这条道路上,
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半途而废,他要主体承担对他者的责任,但认为这种责任来自于神的谕示;
尤尔根·哈贝马斯亦不能有始有终,他把主体与他者的交往扭转为主体与主体的交往,但又以实质上的前一主体的理性作为交往的保证,——这有可能使他们重新退回西方文化中心论,退回绝对的形而上学。而孔子则进一步主张,‘智’不是先天的,‘仁’不是本体性的,主体在通过与他者的交往而被建构出来之前应当设想为无,即不绝对化自我,不绝对化、神圣化和本体化自我所认定的目标,相反应当是在一个永远没有完结的与他异的相互作用中走向一个不能预先确定的主体性。
孔子的主体性建构思想作为一个生活智慧无疑至今仍能指导我们作为个人如何立足于社会、成就于社会,而且其作为一个政治智慧也同样能够为我们作为一个民族如何处理自己的和他民族的利益、价值、文化之关系提供一个有益的思路。其作为生活智慧或政治智慧在今日之活力和有效性,源自于在一个主体间性的构架中主体与他者的相互作用,以及作为相互作用的两极主体与他者的平等。如果今人尤其是今日的西方人真地渴望和平,无论是人际的、国际的或文化际的,那么就应当虚心地听取
孔子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