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主联军
1946年1月设立的军队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分派部队进入东北同当地的东北人民自卫军组成“东北地区人民自治军”,后于1946年1月改为“东北民主联军”。
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总司令。1947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下辖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
发展组成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随即出兵我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八路军冀热辽军区遵照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派出一部兵力就近进入东北, 会同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作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援助下,向东北大举运兵,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独占东北地区。为打破国民党的企图,中共中央依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一批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会同东北原有部队执行发展东北的战略任务。先后调进东北的部队有:八路军山东军区直属队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师,第5师一部,鲁中、滨海、胶东半岛渤海等军区主力部队各一部,共6万余人;新四军第三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3万余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八路军第三五九旅、警备第1旅、教导第2旅各一部以及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延安炮兵学校等万余人;晋绥、冀中、冀鲁豫各1个团。
以上连同先期进入的冀热辽部队一部共11万余人。同时,延安及各解放区的党政军干部约2万人,也陆续进入东北地区。10月31日,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任第一副总司令,李运昌任第二副总司令,肖劲光任第三副总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11月2日,任命周保中为第三副总司令,肖劲光改任第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各部队到达东北后,一面阻击国民党军的进攻,一面着手发动群众,清剿土匪,组织和发展武装。到年底陆续成立了锦热、辽宁省辽东辽西地区、辽北、吉林省、松江、三江、嫩江、北安10个军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发展到27万人。
1945年11月16日,中国国民党军攻占山海关区,打开通往东北的陆上通道。同年12月至1946年1月,陆续增兵加紧进攻东北。这时,隐藏在东北人民自治军新发展部队中的坏分子和收编的土匪武装纷纷叛变,各部队员额普遍减少。1946年1月4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总司令,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肖劲光兼任第一参谋长,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东北民主联军把工作重心转向距离国民党占据的大中城市较远的城市和乡村,以师(旅)为单位开始有重点地分散到东北各地,发动群众,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建立根据地。到1946年3月,全区歼灭土匪7万余人。在这期间,对部队初步进行了整编,将原来划分的军区先后合并为东满、西满、南满、北满4个二级军区,实行新老部队合编,以主力的大部划归各军区指挥,重新调整了各省军区和军分区,抽调少数主力部队充实地方武装
东满(吉辽)军区:周保中任司令员,林枫任政治委员,辖通化、吉东、辽北军区(通化军区辖由原辽东军区通化支队改编的杨靖宇支队、由朝鲜义勇军南满第1支队改编的李洪光支队;吉东军区辖2个警备旅;辽北军区辖2个军分区)和永吉、吉北军分区,并指挥由东北挺进纵队改编的第7纵队,辖第19、第20旅,由山东解放军第2 师改编的第22、第23旅,由原吉林军区部队组建的第24旅。
西满军区:吕正操任司令员,李富春任政治委员,辖嫩南、辽西军区,并指挥新四军第三师(欠第7旅)。(嫩南军区辖洮安、扶余、安达支队;辽西军区辖5个军分区和保安第1旅;新四军第3师辖第8、第10旅和独立旅。)
南满军区:程世才任司令员,肖华任政治委员,辖丹东市、辽宁军区和辽南军分区,并指挥东北民主联军第3、第4纵队。(安东军区辖第3、第4军分区和安东保安司令部、安东保安纵队;辽宁军区辖第1、第2、第3军分区,3月辽宁军区撤销。)
北满军区:高岗任司令员,陈云任政治委员,辖松江、合江、嫩江、北安军区,并指挥山东解放军第7师和第359旅。(松江军区辖哈东、哈南军分区;合江军区辖第1、第2军分区和哈北军分区;嫩江军区辖4个军分区和2个警备旅,1月,所属第4军分区编成嫩南军区,调归西满军区建制;北安军区辖黑河军分区和3个警备旅;第7师辖第19、第20、第21旅。)4月,成立牡丹江军区,辖3个支队及直属炮兵团,归北满军区建制,同月,改称绥宁军区,6月撤销,部队分别编为合江军区第1军分区和东安军分区。
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接指挥山东解放军第1师和新四军第三师第7旅。
6月,中央军委决定对东北民主联军领导人进行调整,林彪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周保中、吕正操、肖劲光任副总司令,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任副政治委员,肖劲光兼任第一参谋长,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聂鹤亭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后因情况变化,东北民主联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又逐步集中主力,进行了为时1个多月的四平保卫战,歼敌万余人,打击了中国国民党军的进攻气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的谈判。
四平保卫战后,东北解放区面积大大缩小,除北满外,大部陷入国军之手。这时,东北民主联军除留第3、第4纵队于南满地区坚持斗争外,主力部队大部转至北满地区休整,各级军区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原归军区指挥的野战部队大部分划归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接指挥。
1946年5月至6月,撤销北满军区,所属松江、合江军区归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辖;北安军区改称龙江军区,与嫩江军区一并划归西满军区建制。龙江军区辖3个警备旅和黑河军分区,嫩江军区辖4个军分区和2个警备旅。10月至12月,龙江军区将警备第1、第2旅和黑河军分区改编为黑河、龙南和直属军分区,撤销警备第3旅。
东满(吉辽)军区改称吉林军区,所属通化、辽北军区改编为军分区,归重建的辽宁军区建制;吉东军区撤销,所辖地区及永吉、吉北军分区重新划分为延边、吉敦、吉北、吉南军分区,归吉林军区建制。
西满军区所属辽西军区改称辽吉军区,辖4个军分区和保安第1旅、通鲁联合司令部;新成立的兴安军区归西满军区建制,兴安军区辖内蒙古人民自卫军第1、第2、第4师和第4支队。10月至12月,辽吉军区将4个军分区和通鲁联合司令部改编为3个军分区,新建骑兵支队和保安第2旅。1947年1月至2月,龙江、嫩江军区撤销,所属军分区和警备旅改编为5个军分区,直属西满军区建制。
南满军区改称辽东军区,所属安东军区与辽南军分区合编为辽南军区,辖第1、第5军分区和1个独立师;重建的辽宁军区归辽东军区指挥,辽宁军区辖第3、第4军分区和杨靖宇支队、李洪光支队;第3、第4纵队仍归辽东军区指挥。10月至12月,重建安东军区,其机关由第4纵队兼(1947年3月分开),原归辽东军区直属的第2、第3、第4军分区划归安东军区建制。
8月,重建牡丹江市军区,直属东北民主联军总部。
在此期间,东北民主联军主力部队经过半年多的休整,补充了兵员和装备,组建了新的纵队和独立师。1946年6月,辽东军区将原安东军区所属安东保安纵队和原辽南军分区部队编成辽南军区独立师。7月,辽东军区以杨靖宇支队为基础编成辽宁军区独立师。10月,以山东解放军第1师、东北民主联军第22旅和第7纵队为基础,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辖东北民主联军第1、第2、第3师);以新四军第三师主力为基础,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辖东北民主联军第4、第5、第6师);以山东解放军第7师和新四军第3师一部为基础,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辖东北民主联军第16、第17、第18师和炮兵团)。10月至11月,分别成立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部和护路军司令部。11月,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自卫军第4支队、内蒙古独立旅为基础,分别组建内蒙古人民自卫军第11、第16师。12月,松江军区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2师。1947年1月,第八路军第三五九旅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2月,吉林军区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3师和东满独立师松江区军区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4师。3月至4月,西满军区组建西满3个独立师,并编成西满野战军(又称西满纵队)。5月,在西满地区组建东北民主联军骑兵纵队(辖骑兵第1、第2、第3师);撤销兴安军区,成立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司令部(辖原兴安军区所属内蒙古人民自卫军第1、第2、第4、第11、第16师,归西满军区建制。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于1947年7月对军区和野战军进行整顿。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冀察热辽军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程子华任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冀东、热河、冀热察军区(冀东军区辖第12、第13、第14、第15、第17军分区及独立第9、第10、第11旅;热河军区由冀察热辽军区兼,辖第18、第19、第20、第21、第22军分区及独立第13、第16、第17、第18旅和朱德骑兵师;冀热察军区辖察东、平北、察北、热西军分区和第5旅)。7月至8月,撤销西满军区,恢复龙江、嫩江市军区,连同辽吉军区和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司令部均归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属;西满野战军及其所属3个独立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辖东北民主联军第19、第20、第21师和炮兵团);热河军区所属3个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辖东北民主联军第22、第23、第24师);冀东军区所属3个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辖东北民主联军第25、第26、第27师);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第3师和东满独立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辖东北民主联军第28、第29、第30师);吉林军区进行整编,撤销吉敦、延边军分区,成立吉东军区;龙江、嫩江、合江县、松江、牡丹江军区所属各军分区均予撤销。同年7月至12月,组建冀察热辽独立第1、第2、第3、第4师,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5师和安东军区独立师;因战争发展需要,由辽东、冀察热辽军区派人分别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1、第2前方指挥所,并将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司令部。同时,以原后勤部兵站部、西满军区和南满军区后勤部为基础,分别组成东线、西线后勤司令部;辽吉军区进行整编,撤销第2、第4军分区,重建第5军分区,成立哲里木军分区。
截止1947年12月,东北民主联军共计有3个二级军区,12个三级军区和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司令部,2个前方指挥所,1个炮兵司令部,1个护路军司令部,9个步兵纵队,10个独立师,12所军事院校,人员增加到73.84万余人,兵力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超过东北中国国民党军。
鉴于当时其他党派也组织民主联军,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武装名称有些混淆,1947年11月25日,周恩来代表中央军委复电林彪、罗荣桓,同意将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司令员,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员,刘亚楼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正式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区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原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改为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同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自卫军改称内蒙古人民解放军。
斗争历史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中共中央对东北的斗争方针和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地方局《关于东北目前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七·七决议”)精神,决定利用国民革命军战线延长、兵力分散、暂难继续大举进攻的时机,进一步集中力量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同时,加紧部队的整顿和建设。8月至10月间,先后以山东第1、第2师及原滨海支队为基础扩编为第7纵队,组成东北地区民主联军第1纵队;以华中地区第3师(欠第7旅)组成第2纵队;以山东第7师及华中第3师第7旅组成第6纵队。以上连同前已编成的第3、第4纵队,陕甘宁第359旅和南满独立第1、第2、第3师,全区共有野战军5个纵队、1个旅、3个独立师, 约12万余人。为加强以炮兵为重点的特种兵建设,至1947年3月,建立了9个炮兵团,27个营,120个连,1个战车大队,1个高射炮大队,并以东北炮兵学校为基础成立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剿匪、“土改”中发展起来的骑兵部队,组成10个骑兵团和1个骑兵支队;成立了护路军司令部,将原分散各地护路部队3400余人,统一整编为7个团,以维护和保证铁路交通的顺畅。此外,还分别成立了东北军事政治大学、东北医科大学和炮兵、工兵、测绘学、通信、军需、汽车、航空、外国语等各种专业学校, 有计划地训练各种人才,以供部队发展和作战的需要。
为打破中国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进攻计划,1946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东北民主联军举行新开岭战役,在辽宁宽甸西北全歼国民党军1个师。接着,又集中南北满主力进行“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歼灭国民党军大批有生力量, 迫使其由进攻转为防御,东北解放区也得到了巩固和扩大。194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军区之冀热辽军区及所属部队共8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达46万人。
时任领导
1945年10月31日,将原在东北境内的和将要进入东北的部队统一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
彭真、罗荣桓分别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李运昌、肖劲光、周保中任副司令,肖劲光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周桓任副主任,叶季壮任总后勤部部长,杨至诚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
军区设置
1946年1月初,中共中央地方局在中央指示之下,将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以体现国共同管东北的意愿。根据新的调整,在民主联军总部管辖下,建立了东满、南满、西满、北满四大军区。林彪将战斗力最强的两个老部队——山东1师(梁兴初部)和新四军3师7旅(彭明治部)划归总部直属,其他各部队根据所在地区分别置于军区领导之下。北满军区由高岗担任司令员,陈云任政委,辖山东7师(杨国夫部)、陕甘宁359旅(刘转连部)及松江、合江县北安市牡丹江市嫩江市5个军区;南满军区司令员程世才,政委肖华,辖有第三纵队(吴克华部)、第四纵队(胡奇才部)及辽宁省丹东市、辽南3个军区;东满军区司令员是周保中,政委林枫,辖山东2师(陈光部)、第七纵队(万毅部)及通化、吉东、铁岭市3个军区;西满军区司令员为吕正操(后为黄克诚)、政委李富春,辖新四军3师(黄克诚部)及嫩南、辽西省两个军区。
10个军区
辽宁军区,以张学思为司令员,白坚为政治委员,辖本溪地区,下属1 个军分区,保安第3 旅和3 个保安司令部,约1万人。
辽东军区,以萧华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南满地区,下属第2 、第3 纵队及5 个支队2 个旅1 个警备司令部,共3.64万人。
辽西军区,以邓华为司令员,陶铸为政治委员,辖沈阳市以西和阜新市地区,下属第1 、第2 、第3 军分区及保安第1 旅和工人训练总队,约1 万人。
吉林省军区,以周保中为司令员,张启龙为政治委员,辖吉林地区,下属东北挺进纵队,以及批东军区,共约3 万人。
辽北军区,以倪志亮为司令员,郭述申为政治委员,辖梨树县地区,下属3 个军分区约1 万人。
松江军区,以聂鹤亭为司令员,张秀山为政治委员,辖哈尔滨市地区,下属哈东、哈西、哈南、哈北4 个军分区,约1.4 万人。
三江军区,以孙景宇为司令员,李范五为政治委员,辖佳木斯市和合江地区,下属特务团、新兵团,共2000人。
嫩江军区,以王明贵为司令员、刘锡五为政治委员,辖油河、泰来县洮南市白城地区,下属4 个军分区,警备第1 、第2 旅,约8500人。
北安市军区,以叶长庚为司令员,王鹤寿为政治委员,辖北安地区,下属3 个支队和1 个军分区,共约8000人。
牡丹江市军区,以李荆璞为司令员,李大章为政治委员。
直辖师旅
此外,东北地区人民自治军总部直辖第1 、第2 、第3 、第7 师,黄克诚第3 师、第359 旅、警备第3 旅、第25旅,第16军分区共6.83万人。
至1945年底,东北人民自治军发展到12个军区、3 个纵队、5 个直辖师、17个旅,总兵力为27.49 万人。
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编了第3、4、7纵队:
3纵:1946年1月,由八路军鲁中军区的3师、3旅和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部队编为3纵。程世才任纵队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曾克林任副司令员,唐凯任副政治委员。
4纵:1946年1月,由胶东半岛军区5、6师编成(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3纵队)。
7纵:1946年1月,由八路军山东军区东北挺进纵队编成。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起义部队新111师编为滨海支队作为东北挺进纵队的第1支队(编为19旅)。
1946年8月,将山东1、2师(滨海军区)并入7纵并改名为1纵。新四军第三师3个旅编为2纵,其第7旅与山东(渤海军区)第7师编成6纵。至此野战军主力编为1(梁兴初)、2(刘震)、3(曾克林)、4(吴克华)、6(陈光)纵共5个纵队,以及第359旅和南满独立第1、第2、第3师。约12万人。
此后1年多,东北民主联军编成:林彪任总司令兼政委,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任副政委,周保中、吕正操、肖劲光任副总司令,参谋长刘亚楼,政治部主任是谭政。周保中负责东满、陈云、肖劲光(取代肖华和程世才)负责南满、黄克诚负责西满,北满由中共中央地方局亲自负责。吕正操在东北局负责铁路运输。
陈云同志担任南满分局书记兼辽东军区政委,肖劲光任辽东军区司令员,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
后勤机构
1945年8月8日,苏联履行雅尔塔协定对日本宣战。8月9日,就在苏联出兵的当天,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遵照中央的指示和朱德的命令,八路军新四军主力部队约11万人,干部团(队)约2万人迅速挺进东北。
10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原在东北地区的部队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自治军总后勤部部长叶季壮,政委吴溉之(未到职,12月份杨至成任政委)。当时后勤部提出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然而,我军进入东北初期,由于日夜兼程未及休整,装备落后且尚未配齐,加之长期受“正统观念”蒙蔽的当地群众对我军缺乏正确认识,部队补给十分困难,军事上也处于劣势。从1945年11月山海关区一役首战失利起,我军主力基本未能改变战略退却的局面,直到1946年6月才在松花江北岸形成了稳定战线。这半年多时间,是我军出关以后边打边走边做群众工作,经历了创建根据地的一段艰难岁月。这个时期的后勤工作,主要是筹建和充实后勤组织机构,收集转移敌伪武器、弹药和物资,完成部队局部战役后勤保障任务。
1945年11月26日,因战局变化,后勤供给部随后勤部机关移驻抚顺市,1946年3月移驻梅河口。1946年2月,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总校供给部政委张济民率领一批财务、军需干部,风餐露宿两个多月,终于到达通化。3月,他们一行在梅河口与东北民主联军后勤供给部合并重组,高志洁任部长(未到职),魏廷槐任政委、张济民任副部长,下设财政处、粮处、经建处、军需处等部门,财政处长为沈孝元。财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积极筹措经费和物资,保证部队作战需要。
基本经历
借苏军4200万
1946年4月,财政处随供给部移驻长春,恰逢民主联军进行四平保卫战。财政处专门派两名干部到旅顺,向驻军苏联红军司令部筹借经费,共借得苏军在中国发行的“苏军军用票”4200万元,购买了大批粮食、物资等及时送到前线部队,保证了前线作战部队急需。随后,供给部5月移驻哈尔滨市,7月移驻佳木斯市。其间张济民调到贸易总公司工作了几个月,8月底供给部长高志洁调佳木斯任供给学校校长,张济民又由贸易总公司调回供给部任部长,高文智任副部长。
佳木斯毗邻苏联,当时是东北地区的战略后方,党政机关和各类学校、医院等机构都聚集此地。驻佳木斯期间,供给部主体工作在佳进行,另由高文智副部长率领少数干部驻哈尔滨,负责前方供应以及转送和疏散物资。供给部驻佳木斯负责供给东北党、政、军、学校和工厂等单位30多个,计109,000余人(不含“前供”供给单位);并负责各种物资制造、采购、运送及疏散物资和催粮等工作。编制机构包括:政治处、财政处、粮秣处、军需处(辖佳木斯被服厂、鞋工厂、皮革厂、棉厂及富锦市等几个小型工厂)。
创办供给学校
1946年7月,民主联军后勤部决定,在佳木斯市创办“东北地区民主联军供给学校”,并确定了“培养大批政治坚定的会计供给人才,适应与配合整个战争的需要”的教学目标,选调后勤部供给部长高志洁担任校长、后勤部秘书长张庆孚任政委。正式开课时,全校干部和教员共13人,第一期招收学员183人,编为1个学员队,学制为1年。1946年10月10日,学校隆重举行了第一期开学典礼。合江省主席李延禄、民主联军后勤部长钟赤兵、政委杨至成、副部长贺诚,以及合江军区政委张启龙等领导莅临典礼并发表讲话。随着战争形势发展和部队需要,学校教学规模逐步扩大,1947年扩编成6个学员队,1948年扩编成8个学员队。整个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共招收3期学员,为部队培养后勤干部1776人。
机构人员调整
1947年初,部队在北满进行三下江南之战,形势好转。3月间供给部主要机构迁至哈尔滨办公,佳木斯市留军需处全部及所属工厂,继续负责制造军需物品;同时,高文智副部长率领约20余干部组成前梯队,专门负责供给作战部队并随部队行动。除佳木斯人员及前梯队外,总供在哈尔滨市有政治处、财政处、审计处、经建处(后改采办处)、军实处、粮秣处、管理科、酒精工厂、牡丹江市履革厂、温春油库、桦林油库及警卫连等机构。
1947年秋,部队装备加强、汽车增加,油料供应需设专门机构,故将酒精厂改为燃料处,负责筹办与供应全军所需油料。另佳木斯工厂及牡丹江履革厂分别改为后勤第一、三办事处,直属后勤建制。
1947年冬,为加强后勤领导,以便有效地保证作战部队及其他军事机关的供应,成立了后勤司令部,总供给部亦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后勤供给部”,苏焕清任部长,张济民任政委,下设政治处、财政处、实物科、粮秣处、军实处、燃料处、采办处、管理科、被服厂、鞋工厂等单位,总共957人。
1948年3月后勤会议后,基本上统一了全军的供给及各种制度标准,供给部本身业务亦较前繁重,供给有20余万部队。后勤成立军需部后,即将供给部所有工厂调属军需部建制。供给部专管供给其本身机构亦得到了适当调整:采办处与实物科合并为实物处,管理科扩大为总务处,军需处改称为被服处。
1948年夏末,骑兵师取消,其供给部的人及辽宁后勤部180人调入联军后勤部供给部。1948年秋季,根据军委命令,东北部队组成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军,解放东北全境后开始向关内挺进,后勤编制亦有很大变动,由原东北军区后勤供给选调大部组成第四野战军后勤供给部随军前进,苏焕清、殷承分别任正副部长,黎奇任财政处长。1948年8月,组建东北军区后勤经理部,人员构成为原供给部选调去四野后所余人员,加上军政大学精简后补入的180名学员,东北人民政府财政部徐林部长兼经理部部长,张济民为第二部长,下设办公处、政治处、被服处、粮秣处、燃料处及两个警卫连。其任务除供给东北部队及二线兵团和所有军事系统外,大力支援第四野战军进关作战。
为四野南下送钱款
1948年11月东北地区全境解放,奠定了东北解放区作为全国解放战争总后方的战略地位。按照中央军委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仍以主要后勤力量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作战。第四野战军主力部队南下后,部队后勤保障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是:中国国民党政府的金融体系崩溃后,旧政权发行的纸币已贬值成废纸,但一些地区的老百姓对共产党发行的人民币尚缺乏信任,市场流通的主要是银元和铜元。因此,这一时期东北军区曾多次派干部入关为四野部队押送钱款。1949年3月,后勤部经理部会计处朱文福、杨景新奉命率押运班战士乘火车入关,为南下作战的第四野战军运送200万枚银圆。他们在沈阳市市银行总库提取银圆后装上卡车,运到皇姑屯站送入一节闷罐车,这节车皮被编组挂在一列货车中间,车门上贴有“危险品”字样。列车经天津市抵达郑州市后,他们把这批银圆交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驻郑州办事处,供部队就地购置了粮食等生活物资。
1949年2月,经理部进驻沈阳,到4月底基本停止了对第四野战军的经费、油料、盐、粮食的供应,而汽油7月底才停止供应,个别四野部队由东北地区供给到11月底。据《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供给部财政工作总结》记载:“今年上半年的首要任务,是对入关作战的四野部队实施经费保障。采取了部队直接领取、转账划拨和派人前送的方式,共支出9600亿元(旧币,与新币折合率为10000:1)。派干部入关送经费四次,其中送纸币5000亿元,银圆400万元。另外,四野入关带走白金45两,黄金294两;另从东北局财政部领取黄金5000两。”这一组数字说明:东北作为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大战略区,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
供应志愿军经费
1949年7月,东北军区后勤部取消,经理部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供给部”,直属军区建制。东北由战争环境转入和平建设,供给部的任务是保障部队生产、练兵的各项经费供应。同年秋季成立了营房管理处;原燃料处大部调拨政府建制,仅剩下几个干部,又继续组成燃料处,执行油料供应任务。张济民任部长,耿万福任副部长,下设办公处、政治处、财政处、被服处、粮秣处、营房管理处、燃料处及两个警卫连。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志愿军部队出关入朝作战,为即时保证各项供应,恢复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后勤部。1950年8月23日,以原东北军区供给部为基础,和中南军区后勤财务苏焕清部长等117人及中央派来抗美援朝战争干部57人合编为东北军区后勤财务部,苏焕清任部长,张济民任政委,单志辉、张世昌任副部长,下设秘书处、政治处、会计处、预算处、被服处、粮秣处、实物处。另燃料处调归运输部建制;以营管处为基础扩组营管部,直接归后勤部建制。
朝鲜战争中,财务部承担的经费保障任务十分艰巨,除保障东北军区经费供应,还负责志愿军和部分朝鲜苏联军队的供应,供应实力最多时达186万人。财务部提出,要发扬我军英勇善战的传统作风,不怕牺牲、不怕疲劳,为保障前线经费供应,实行特事急办。探索建立了作战费限额控制、首长责任支付的办法。还多次派人到朝鲜运送朝鲜元供部队使用,期间财务部牺牲1人,重伤多人。截止1952年10月志愿军财务部成立,东北军区供应志愿军经费17.7亿元。
1951年5月1日,为适应军委统一编制及供应情况,做到后勤各业务部门分工更加细密,以原财务部机构分组财务部、军需部。张济民任财务部长,张世昌任副部长,下设秘书室、政委办公室、预算处、经费处及1个供训队,9月增设检查室。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军队建设跨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军区财务战线的先驱者们洗净转战白山黑水的征尘,豪情满怀地走进了新时代。按照中央军委统一部署,军区部队财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统一财务机构、统一供应渠道、统一流通货币、统一管理制度”,书写了军区财务历史的崭新篇章。
军队编制
1949年3月1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决定,东北地区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
第一纵队:1946年8月以原山东省解放区1、2师和滨海支队等部编成,司令员万毅、副政委周赤萍。1947年2月李天佑调任一纵司令员,万毅任政委,梁必业为副政委。万毅调五纵后,由梁必业接任政委。一纵部队从参加秀水河子歼灭战起,在东北解放战争重大战役中都担任主力。是东北各纵中人数最多、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下辖l、2、3师。
1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一方面军三军团4师的老基础,抗战时编入八路军八路军第115师,参加平型关大捷之战。后转战山东,发展为八路军山东军区解放1师。进入东北地区时全师为7000人,长枪4000支,直属总部指挥。后发展为12000余人,两次四平市作战,l师均为主力。师长原为梁兴初、政委梁必业。他们调任后师长为江拥辉、政委吴岱。l师"历史长,战斗锻炼多,有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作风与传统,英勇顽强,执行命令坚决,战斗经验丰富,猛打猛冲的精神很好,不怕牺牲,经得起伤亡,有连续战斗反复冲锋的精神,有顽强性,战斗士气旺盛,防御、进攻、野战、攻坚均备,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2师:抗战后期山东军区2师的基础。1945年11月进入东北时全师7500人,长枪4000支。师长罗华生,政委刘兴元。当时山海关区形势紧张,2师末经休整即投入锦州市北镇市战斗,部队很疲劳,生活甚苦。1946年改称东北地区民主联军2师,归总部直接指挥,陆续得到补充,发展到12000人。罗华生调松江军区后,由贺东生任师长。2师"富有朗气,执行命令坚决,战斗性顽强,但次于1师。有突击力,对于攻坚突破较有经验,善于野战进攻,为东北之头等主力师。"
3师:1942年原东北军新编lll师的两个团,在中共地下党员、师长万毅带领下于山东起义,被编为八路军滨海支队。l 945年9月最先进入东北,全支队3500人,长枪干余支,后扩建为东北地区民主联军七纵19旅。四平保卫战中伤亡很大,经过补充后,l 946年与20旅一起划归一纵,编为3师。师长彭景文,政委刘贤权。该师作战基础好,能担任防御战斗任务。
第二纵队:是原华中地区新四军3师的8、10旅及独立旅等部队为基础编成。1945年9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副师长刘震、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率全师四个旅、三个直属特务团共32000人从苏北进军东北。后黄克诚带领师直属部队开辟西满工作,其所辖4个旅归总部直接指挥。l 946年初以8、10和独立旅组成西满纵队,1946年8月改编为第二纵队。司令员刘震,政委吴法宪。下辖4、5、6三个师。二纵历史较老,战斗力有基础,攻击力强,各部队均善于野战。是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军。
4师:中国工农红军时期鄂豫皖苏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部队的老基础,抗战时编为344旅,属八路军第115师建制。皖南事变后南下华中,扩编为新四军3师8旅,进入东北地区时全旅7200人,装备比山东部队稍好些。二纵成立后改编为4师,师长陈金玉,政委李雪三。该师历史基础较老,战斗积极性好,执行任务坚决,战斗作风还勇猛。
5师:红军时期陕北地区红二十六军的老基础,抗战后编入344旅。南下后扩建为新四军3师10旅。进入东北时全旅8900人,二纵成立后改编为5师。师长钟伟,政委王凤梧。二人后均调出,由吴国章任师长,贺大增任政委。5师"系东北部队中最有朝气的一个师,突击力最强,进步快,战斗经验丰富。攻、防兼备,能猛打、猛冲、猛迫,三猛著称。善于运动野战,攻击力亦很顽强,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6师:原为新四军3师独立旅,进入东北时全旅6278人,后改编为二纵6师。扩展到12000多人,与4、5师相等。原师长兼政委吴信泉。吴调出后由张天云任师长,石瑛任政委。该师历史较短,老骨干少,战斗作风很稳,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好,善于防守。
第三纵队:1945年底,原山东军区八路军鲁中军区地方部队编为山东军区3师和警备3旅,在鲁中军区政委罗舜初率领下进入辽东半岛,1946年初在本溪与冀东十六分区曾克林部队会合,编为东北地区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受辽东军区指挥。本溪保卫战后,奉命增援四平市。四平撤退后退守通化,与辽宁军区合并,坚持南满斗争。三纵组建之初,司令员程世才,政委罗舜初。后以曾克林为司令员。l 948年初曾克林调出,由四纵副司令员韩先楚接任司令员。三纵部队历史不算老,但战斗力却很顽强,在南满困难艰苦环境下坚持斗争,进步甚快。作风勇猛,能攻能守。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军。下辖7、8、9三个师。
7师:原为山东军区3师,进入东北地区后与曾克林部两个团合编,改为东北民主联军7旅。当时全旅6000人,长枪2000支。旅长曾国华。曾调出后,1946年8月改编为7师,归三纵建制。师长邓岳,政委李伯秋。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作战中部队伤亡甚大,先后补入新兵9286人。东北夏季攻势中北满部队南下收复广大地区,才与北满主力会合。"该师战斗力顽强,作风勇猛,战斗积极性高,有朝气;善于夜战及爆破,兼备野战运动与城市攻坚,为东北部队中头等主力师。"
8师:原八路军山东军区3师9团的基础,进入东北地区时不到2000人,后与曾克林部两个团及新编地方部队一个团组建为东北民主联军8师,师长左叶,政委刘光涛。后与三纵其他两个师一样,扩展到12000多人。关内老战士仅占11%,东北参军者占57%,俘虏占32%。干部多数是抗战时被日本人从关内抓来的劳工,抗战后参军者。8师"战斗作风稳,工作中贯彻性强,老基础少,但战斗力进步很快。攻防兼备,最善于阻击战斗。战斗的顽强性稍次于7师,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师。"
9师:原山东省军区八路军鲁中军区由地方部队编成的独立旅,进入东北时共3000人,编制装备均不健全。后与曾克林部合编为东北地区民主联军9师,归三纵建制。师长徐国夫,政委谭开云。部队中山东参军老成分占10%,东北参军及俘虏成分各占45%。"该部队原系山东地方武装的基础,作战力较弱;来东北后在长期战斗中锻炼进步甚快,战斗力有很大提高,顽强性较强,有攻坚之经验。"
第四纵队:1945年lo月,原山东军区胶东军区副司令吴克华、政治部主任彭嘉庆率领胶东军区直属机关及五分区地方部队六个独立团组成山东6师,进入东北。当时共有8942人,长枪2250支。该部队在南满一带扩大发展,l 946年初编为东北地区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政委彭嘉庆。下辖10、11、l 2师。四纵与三纵一起坚持南满斗争,战斗作风勇敢,"过 去战役中参加进攻及攻坚战斗较少,担任阻击、打援、防御之艰苦的战斗任务较多。参战次数最多,干部战士伤亡很大;部队作战决心很顽强,不怕伤亡不叫苦,执 行命令坚决,善于打阵地战,也能打运动战,在防御战斗中有顽强的战斗力。特别是塔山阻击战斗,很有成果,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军。"
10师:原山东6师中两个团的基础,进入东北地区时共3829人,在营口地区扩军后,编为东北民主联军10师。原师长杜光华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中牺牲,由蔡正国任师长。政委葛燕璋。该部队"质量成分好,战斗作风猛,动作快,能打运动战,有突击精神。防御战斗中有顽强的战斗力,曾参加解放锦州市担任锦州以南塔山地区之有名的阻击战斗,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11师:原山东胶东军区两个独立团的基础,进入东北时约2000人,在辽南专区发展。1946年初编为独立第二支队,受吴克华指挥。四纵成立后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11师,师长周光,政委李丙令。该师在南满坚持敌后斗争,伤亡过大,长时期员额不充实。部队质量成分好,战斗作风稳,过去打攻坚战斗少,有防御战斗经验,参加过塔山阻击战
12师:原山东6师一个团的基础,进入东北地区时共l900人,以后在辽南地区发展,扩编为独立第三支队,受吴克华指挥。四纵成立时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12师,师长江元,政委潘寿才。后潘寿才调出,由张秀川任政委。12师战斗作风有朝气,战斗力之顽强性次于10师,有防御战斗经验,在塔山阻击战中表现稳而又猛。
第五纵队:1948年2月以南满的三个独立师改编组建。司令员万毅,政委刘兴元。下辖13、14、15师。
13师:原南满独立l师的基础。1945年11月八路军山东军区胶东部队进入东北,在安东地区扩军,编成安东保安总队。后与辽南军分区合编为辽南独立师,1947年8月改为南满独立1师,五纵成立后改编为13师。师长徐国夫,政委丁国任。全师老骨干很少,70%为东北参军成分,25%为解放战士,共1万人。该师作战有突击性,有朝气,作战动作猛,有游击战经验。
14师:原南满独立2师的基础。1945年底冀东部队一批干部到通化发展,建起一个独立团。尔后胶东军区一个团进驻通化,与独立团合并成立通化支队,坚持敌后斗争。后改名为杨靖字支队,发展到1万人,1946年7月改称独立2师,归辽宁军区指挥。五纵成立后改为14师,师长彭龙飞,政委谭文邦。游击战经验多,有朝气,有猛冲精神。
15师:原南满独立3师的基础。原安东军区的保安部队,1947年lo月编为辽东独立3师,归安东军区建制。五纵成立后编为15师,共9000多人。师长胡继成,政委何善远。该部队原系地方武装,战斗历史不长,善于行军和游击战。
第六纵队:抗战结束后,山东军区将原渤海军区部队三个团编成山东7师,由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任师长;另外三个团的地方部队编为山东8师,刘其人任师长兼政委;1945年9月从陆路开往东北地区。两个师共l 2000人,长枪5000支。7师参加山海关区保卫战,8师参加热河战斗。1946年2月,两个师先后到达北满,由冀东来的19旅也随7师到达北满。4月三支部队合并编为东北民主联军7师,下辖三个旅。10月7师又与新四军3师7旅合并,编为第六纵队。最初以陈光为司令员,杨国夫为副司令,刘其人为副政委。l947年3月陈光调任松江军区司令,由洪学智任司令员。1948年3月洪学智、刘其人调出,黄永胜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委。六纵是个比较老的部队,战斗基础巩固,战斗经验较多,为东北地区部队中之野战主力军。下辖l6、17、18师。
16师:是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老部队,中国工农红军时期一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2师的基础。抗战时改编为八路军八路军第115师的685团。皖南事变后南下华中地区,改编为新四军3师7旅。进入东北时共9000人,长枪2000支。旅长彭明治,政委郭成柱。1946年10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16师,梁兴初任师长,张池明任政委。后梁兴初调十纵,王东保任师长。部队干部历史很老,文化较低。该部队在我军历史上参加战斗最多,经验丰富,战斗作风勇猛,能 攻能守,不怕牺牲。装备好,行军能力强,能打硬拼仗。有朝气,雷厉风行,但也存在简单化、对新战术研究与掌握不够。是东北地区野战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17师:原为山东渤海军区地方部队,由军区直属因、鲁北民兵和收编的土匪武装编成三个团,组建山东7师。到东北参加山海关战斗损失很大,退到北满休整扩大到5199人,编为20旅。旅长刘子奇。六纵成立时改编为17师,师长龙书金,政委徐斌洲。全师7237人。"该部队历史不算很老,战斗作风顽强,进步快。善于夜战及村落战斗,战士很勇猛,长于使用爆破,攻坚力最顽强。1947年东北夏季攻势四平攻坚战斗中,参加主攻,纵深战斗13昼夜,在战术上颇有成果。为东北地区各野战部队中攻坚力最顽强之部队,为头等主力师。"
18师:原山东8师的老基础。一部分为渤海军区警卫部队,一部分为冀鲁豫边区回民支队。回民支队是1940年冀鲁边津南支队抽出18个回民战士出去扩军,及收编一部分回民武装约400人,编成回民大队;1942年发展为四个大队,编成回民支队;抗战胜利后回民支队1540人编入8师,到达热河,参加保卫热河战斗。1946年1月进入东北,与7师合并,9月改编为18师。全师入东北地区时共12302人,长枪4331支。师长王兆相,政委陈德。后由阎捷三任师长,袁克服任政委。18师战斗作风有突击性,善于村落战斗及爆破技术,具有攻坚战斗经验。
第七纵队:1947年8月夏季攻势结束后,以西满辽吉军区保安1、2旅及西满独立师组建的新纵队。司令员邓华,政委由辽吉省委书记陶铸兼任,后由吴富善任政委。下辖19、20、2l师。七纵是由地方部队编成,游击习气较多。编成纵队后经过各次战斗锻炼,战斗力和顽强性大大提高。在四平攻坚战中部队元气受到损失,不久即恢复。该部队善于攻坚,不善于野战。
19师:原为晋绥军区教导团一个营和冀东军区五个连的基础。两支部队到达沈阳市后扩建成东北地区保安l旅。主要兵源来自东北翻身农民,先后三批补充部队。特别是四平攻坚战后伤亡很大,一次即补入2000人。原旅长马仁兴,在四平攻坚战中牺牲。1947年8月保安1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19师,徐绍华任师长,邓东哲为政委。19师战斗积极性高,攻坚力顽强,最善于爆破。执行命令坚决,不怕伤亡,进步甚快,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师。
20师:我军进入东北后,新四军3师侦察队、陕甘宁边区教导旅2团、延安市来的一批干部带领冀东部队一个连分头扩充部队,经过合编调整,1947年1月成立保安2旅,归辽吉军区建制。8月编入七纵,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20师。师长刘述刚,政委刘永源。全师关内老骨干仅占10%,其余均为关外新参军的农民及俘虏成分。20师参加攻坚战较多,善于攻坚不善于野战。战斗作风积极,执行命令坚决。
21师:1947年3月以新四军3师两个特务团为基础,加上嫩江军区警卫团组建西满军区独立师,直属西满军区建制。8月编入七纵,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21师。师长李化民,政委朱民亲。21师攻击精神旺盛,能猛冲猛打。
第八纵队:1947年4月冀察热辽军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指挥,8月以军区直属队干部为基础,抽调军区所属各部队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司令员黄永胜,政委刘道生。1948年1月后二人调出,由段苏权任司令员,邱会作任政委。下辖22、23、24三个师。八纵除23师有原红九军团一个团和八路军总部警卫营的老基础外,都是新部队。过去处于独立分散的游击作战环境,斗争艰苦,部队装备很差。参加大规模战斗少,但很能吃苦,行军能力强,保持了中国工农红军时代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成立纵队后经过几次较大的作战锻炼,战斗力提高了一步。
22师:原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13旅,是由冀东、冀中和晋察冀军区调到热河的部队合编组建的。1947年8月编入八纵,改为东北地区民主联军22师。12月补充新兵2676人,解放战士3719人。部队中党员占35%。师长吴烈,政委陈仁麒。
23师:是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原红九军团老部队)为基础,加上热河军区警卫团等部队组建成冀察热辽军区独立l 6旅,编入八纵后改为23师。师长张德发,政委谢家祥。
24师:原冀察热辽军区27旅的基础,是由晋察冀和冀中军区到热河的部队组建的。一部分被日本人抓到东北作苦工的华北抗日战士,被解放后在沈阳市扩军,组成一个团带到锦州市,被编入27旅。八纵成立后改编为23师,师长丁盛,政委韦祖珍。24师过去参加游击战多,部队能吃苦,有朝气,进步很快,夜战动作快,能担任攻坚。
第九纵队:1947年东北夏季攻势结束后,冀东军区主力与地方部队分开。8月以冀东三个独立旅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队,司令员詹才芳,政委李中权。下辖25、26、27三个师。
25师:由冀东独立10旅改编组成。是冀东四个军分区的基于部队在抗战结束后合编组建的。九纵成立后改编为25师,师长曾雍雅,政委徐光华。该师战士77%是抗战后参军的,党员占24%。该师战斗力有突击性,行军力强,能吃苦,出关参战后进步很快。
26师:由冀东独立ll旅改编组成。抗战后期冀东县区游击队的基础,后进行合编,组建为独立11旅。九纵成立后改编为26师,师长萧全夫,政委李振声。该师没有老骨干部队,干部绝大多数是青年。部队富有朝气,战斗情绪高,作风勇猛,执行命令坚决。
27师:由冀东军区独立9旅改编组成。抗战结束后,冀东军区将县区游击队扩编为所属三个分区的誓卫团,组建独立9旅,配合主力部队参加保卫热河战斗。九纵成立后改编为27师,师长任昌辉,政委王文。
第十纵队:1947年9月在敦化市组建。以北满、东满军区部队为主,从一、六纵队抽调部分人员充实编成。司令员梁兴初,政委周赤萍。下辖28、29、30师。
28师:中国工农红军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六军团的老基础,抗战时改编为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在延安市保卫党中央。1944年夏王震旅长带三个团南下华中地区,1945年6月刘转连、县福生带领留延安的359旅余部南下途中奉命开往东北地区。在鞍山市辽阳市扩建两个团后,1946年初到达北满合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1师,担任剿匪任务。后参加三下江南作战,十纵成立后改编为28师,师长贺庆积,政委曼福生。该师为东北各部队中历史基础最老的部队之一,其中有不少为土地革命及抗日战争之骨干成分,连以上干部绝大多数为关内参军之老干部",但部队作风甚疲塌,缺乏朝气,保守性大,进步慢,战斗作风被动,战斗力未能充分发挥,其部队历史应列入东北各部队中之主力师,但战斗力还不如一般老部队及赶不上进步较快之新部队。
29师:原东满独立3师改编。1947年2月以吉北军分区的三个县保安团加上长春县公安大队为基础,扩编成三个团,组建独立3师。师长曹里槐,政委伍晋南。经过配合主力作战和剿匪战斗,十纵成立后改编为29师。师长刘转连,政委卓雄。该师大部分为东北地区参军战士,朝鲜人占15%,俘虏占30%。该师有朝气,战斗力进步快,能打运动战。
30师:原东满军区独立师改编。东满独立师是1946年初由延边朝鲜群众和吉林东边几个县武装扩建而成的,师长由东满军区副司令赖传珠兼任,政委由东满军区政治部主任唐天际兼任。十纵成立后改编为30师,师长方强,政委孔石泉。该师朝鲜族、翻身农民、解放战士各占1/3。部队年轻有朝气,吃苦精神很好,接受新事物快,战斗情绪高。
第十一纵队:1948年3月以冀察热辽军区三个独立师改编组建。司令员贺晋年,政委陈仁麒。下辖3l、32、33师。
31师:原冀察热辽独立1师的基础。抗战胜利后晋察冀分区一个团、冀东一个团进入东北,在锦州市北票市地区发展一批工人参军,回到热河后组建独立17旅,1947年8月改编为独立1师,十一纵成立后改为31师。师长欧致富,政委谢镗忠。该师战士大部分为热河人,作战顽强,有朝气。
32师:原冀察热辽独立2师的基础。原属晋察冀部队,经过调整和补充新兵后归入冀察热辽军区建制,l 947年10月组建为独立2师。十一纵成立后改为32师。师长李光辉,政委刘禄长。32师长期在当地坚持斗争,游击战、山地作战均富有经验。
33师:原冀察热辽独立3师的基础。1947年10月以军区下属分区地方兵团组成独立3师,十一纵成立后改编为33师。师长周仁杰,政委钟文法。该师连以下干部战士绝大多数为抗战后入伍,在热河地区坚持斗争。部队战斗情绪高,能吃苦。
第十二纵队:1948年3月以北满三个独立师及松江军区机关抽调一部分人员组成。司令员钟伟,政委袁升平。下辖34、35、36师。
34师:原东北地区民主联军独立2师的基础。1945年底,温玉成率华中两个团(班以上)的干部来东北,编入松江军区,扩编为三个团,1946年底组成独立2师,配合主力参加三下江南战斗。成立十二纵后,改编为34师。师长温玉成,政委谭友林。该师有朝气,战斗力进步很快,战斗作风顽强。
35师:原东北民主联军独立4师的基础。1945年底山东北海军分区的一个团来东北,在丹东市组建辽东军区第二支队。后转入北满归松江军区建制。1946年10月编为独立4师,参加三下江南战斗。成立十二纵后,改编为35师。师长王奎先,政委粟在山。该师战斗顽强,进步快。
36师:原东北民主联军独立5师的基础。l 945年底,进驻哈尔滨市的部队撤到西满,扩编为嫩江军区武装。1947年9月军区以两个警卫团、一个保安团加上1700名龙江新兵,组建独立5师。十二纵成立后改为36师。师长沈启贤,政委王建中
目录
概述
发展组成
斗争历史
时任领导
军区设置
10个军区
直辖师旅
后勤机构
基本经历
借苏军4200万
创办供给学校
机构人员调整
为四野南下送钱款
供应志愿军经费
军队编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