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佛教
在家信众等影响或体现的佛教
居士佛教,又称“白衣佛教”,是指佛教的在家信徒群体及其活动。在中国,通常将在家信徒称为居士,意为居家修道之士。
历史沿革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成道后,开始招收僧俗男女弟子,并针对僧伽和居士的不同角色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僧伽作为三宝之一,负责维护佛教,教导和引导居士;而居士则承担着尊敬、供养三宝,保护和支持佛教的责任。这种分工模式既符合佛教的实际需求,也遵循了宗教发展的普遍规律。在早期的佛教教团中,包含了出家的僧尼和在家的男女居士,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分。
影响与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居士在佛教中的作用和影响逐渐增大。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变迁,佛教本身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特别是在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乘佛教三个阶段。在部派佛教时期,《阿含经》和其他相关经典记载了许多居士的善举和修行成就,反映了佛教入世度生的趋势。在大乘佛教中,居士的角色得到了更多的强调,如《维摩诘经》中的维摩居士等,他们被视为超越僧伽代表的典范,激励了广大居士积极参与佛法的修习和传播。密乘佛教则在实践中融合了世间和出世间的方法,突破了僧俗之间的界限,对传统的僧伽与居士的定位带来了挑战。
社会影响
随着佛教在全球各地的传播,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僧人在遵守戒律、追求学问、修行方法、管理寺院甚至日常生活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在中世纪以后,许多僧人难以维持完美的戒律生活,学术权威性受到质疑,导致自信下降,或者屈服于世俗权力,或者隐居避世。同时,僧人与社会和普通民众的距离拉大,对社会问题和人民苦难的关注减少,很难为信众提供榜样和有效的指导。相比之下,随着知识普及和自我意识的提高,信众对僧人的期望值上升,要求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居士界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自我教育和协助改善寺院状况来弘扬佛法。
观念与现象
居士佛教的概念随着居士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而产生。尽管具体的起源时间未被考证,但在近代中国的文献中已经出现了“居士佛教”的说法。历史上,每当僧人素质下降或过度世俗化时,佛教往往会陷入困境。这时,一些热心的居士会联合高僧采取行动,推动佛教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例如,晚清时期,尽管寺院数量众多,僧侣队伍庞大,但素质普遍低下,面临严峻考验。在此背景下,以杨仁山为代表的一些居士精英通过印刷流通佛经、创办新型佛教教育机构等方式,推动佛教复兴,形成了独立于传统僧团之外的居士弘法力量。
参考资料
居士是佛家还是道家.居士是佛家还是道家.2024-10-25
居士佛教 .居士佛教 .2024-10-25
居士佛教 .居士佛教 .2024-10-2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影响与演变
社会影响
观念与现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