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失蜡铸造法。也称为脱蜡铸造,其原理非常简单:用蜡制成蜡像,然后用围模法浇上一层耐热的模型材料,将围模加热至蜡开始熔化,最后烧干,留下跟蜡像一个模样的空心,再将金属溶液倒入这个空心。一旦金属溶液冷却,围模就会脱落,一个形状相同的蜡像复制品就这样做成了。失蜡铸造法也是冶铸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其铸造形状的精密程度和复杂程度是其他铸造方法无法比拟的。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使用失蜡铸法。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及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分别有精细繁特色的失蜡铸造青铜器出土。失蜡法铸造的特点在于蜡做的模型可以熔烧,根据其特点可得到造型很繁杂的铸造品。我国
东汉时期在甘肃
雷台汉墓中出土的“
马踏飞燕”是失蜡铸造之后套装在一起的,也为失蜡技术的精品。
注:使用实心围模的失蜡浇铸过程。上边从左到右:原泥塑像;带外壳的橡皮模;将蜡液倒入模型;空心蜡模;装上浇口系统。下边从左到右:带围模的蜡像;浇入金属溶液;打开铸型。
2.陶壳铸造法。它是一种非常新的技术,这项技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工业铸造中引进的,现在至少有95%的商业美术铸造厂用于铸造中。把陶壳固定在胶体硅上,将蜡像浸入胶浆,取出后再抹一层粉状的耐熔物质(
石膏)。可以让
混合物自然风干,也可以借助于风扇。重复前面的步骤7次左右,这样在蜡像及浇口系统周围就会形成一层厚度为3-8英寸的外壳。通过蒸气或者快速加热,蜡像将熔尽,而外壳则被加热到远远高于实心围模的温度,也可以除去残余的蜡,更重要的是可以对空壳中的陶瓷成分进行燃烧,使其更加坚固,能够承受住熔化金属所产生的压力。
铝是雕塑中常用的一种金属材料。铝的优点是:重量轻,比铜便宜,而且
熔点较低。它不像
青铜那样容易操作,而且焊接起来也有点棘手,但是只要掌握技术,就一点也不难了。铝的不足之处就是它的外观没有青铜的外观丰富,也不能借助外力的作用形成丰富多彩的光泽。如果长期暴露在户外,还会被氧化。
不锈钢是雕塑常用的另一种金属材料,目前使用最为广泛。不锈钢的优点就是绝对经久耐用(含度比较高),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下,它也不会发生任何的腐蚀和变化。同时,不锈钢也非常的坚固,所以制作起来有些难度,但它很好焊接,而且它的光泽度很好。
不锈钢有两大缺点:首先,其
熔点高,因此需感应电炉,而这并不是每家铸造厂都具备的;其次,它看上去总是一种效果,与
青铜的温和相比,不锈钢从客观来说较为冷漠,给人以“工业时代”的感觉。
还有一种被日益广泛使用的彩板公共装饰雕塑材料就是金属铁。这些板材工艺是通过采用焊接工艺及铆接工艺的造型加工后,再做烤漆或防腐处理来形成不同的装饰形象。
法国非具象雕塑艺术家阿尔贝·费罗的著名作品《无题》塑造的就是一个抽象的钢铁世界。
当然,任何可用于浇注的金属都可被铸成雕像。目前所使用的金属主要有银、金、
黄铜、软钢、铅以及许多别的金属。
金属雕塑制作的另一重要手法是锻造工艺,也是指机械冲压成型的工艺。如:
不锈钢球的制作就是采用机械加工成型的工艺,将两块不锈钢板用机械冲压成型(两个半球形焊接成球体),再经过多次打磨和抛光工艺可以形成镜面不锈钢球。而我们这里讲的仅仅是在手工艺直接操作下,敲打成型的锻打工艺。这种机能最早是从金银材料的加工工艺中发展而来的。手工锤打、刻技术充分用在金银材料的加工上,使金银等材料在锻制过程中因受力或材料制作工艺的不同出现各种造型和变化多端的装饰效果。
锻制的工艺过程比较简单,成型方法亦比较容易,它的圆雕和
浮雕的锻造工艺制作方法是:首先做好泥塑,在泥塑的完成品上面翻阴模,阴模要求模具制作工艺材料要有一定的厚度,然后在外围用木枋形成统一的接触面,把阴模内的泥坯去掉,再用填充料进行模具修整,最后用铜质材料或
不锈钢材料切割成各种不同形状的面,在阴模模具上直接敲打成型。铜板材和不锈钢板材里面要有钢筋支撑。板材的选择厚度为0.4mm-2mm,铜板经过加热后具有很好的延展性,而不锈钢板是直接用来冷锻。由于锻制以纯粹的手工制作为主,制作者在锻打敲锤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金属材料自身的延展性能,灵活发挥艺术创作的能力(不锈钢经过锻制后抛光会出现哑光和亮光两种性能,根据作品置身的环境进行调整),使其板材出现特有的肌理效果,从而增添手工锤制的淳朴,产生厚重的美感。锻制工艺的技法代表了现代工业化社会人们手工劳动的艺术成果和以前工业时代机械化的美感所形成的一种互补性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