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病
白垩病
白垩病是一种由蜜蜂球囊菌引起的蜜蜂幼虫传染病,主要分布于欧洲、北美及中国的养蜂区域。在中国,自1991年起有记录,目前已广泛存在于全国范围内的西方蜜蜂种群中,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病原与病因
白垩病的病原为蜜蜂球囊菌,这是一种专门侵害蜜蜂幼虫的真菌。该真菌生命力顽强,能在自然环境中存活超过15年并保持活性。疾病的发作受到气温和湿度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特征,通常在春季和初夏期间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潮湿多雨、气温波动较大的环境下。此时,蜂群正处于繁殖阶段,巢脾上的幼虫数量较多,而巢脾边缘暴露在低温下的机会也相应增加,从而导致较高的发病率。蜂群内部,患病幼虫的遗骸以及被污染的食物和巢脾是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孢子囊在约30℃的温度下能够迅速增殖形成,当蜂巢温度从35℃降至30℃时,幼虫最容易感染。因此,在蜂群大规模繁殖时期,如果保温不当或哺育蜂不足,会导致巢内幼虫受寒,进而引发白垩病。该病通常在每年4月至10月之间发生,其中4月至6月为高峰期。此外,潮湿环境、过度分蜂、使用过期发霉的花粉、滥用抗生素破坏蜜蜂肠道微生物平衡、蜂群健康状况不佳等因素都会促进白垩病的发生。研究发现,雄蜂幼虫相对于工蜂幼虫更容易感染白垩病。
症状判断
白垩病的症状表现为死亡幼虫最初呈灰白色且肿胀,随后脱水收缩成为松散的白色石灰状物。轻微病例中,健康的蜜蜂会将死虫清理出巢门;而在严重情况下,蜜蜂无法及时处理,巢房内可见多个白色虫尸。这些迹象通常是诊断蜜蜂白垩病的重要依据。
预防与控制
白垩病的发生与蜜蜂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密切相关,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关键在于改善蜂群的饲养管理和生活环境。首先,应及时清除病群中的所有病虫脾和粉蜜脾,更换洁净的巢脾供蜂王产卵,同时对移除的巢脾进行彻底消毒。其次,要加强蜂群的保温工作,将其转移到温暖干燥的地方,确保蜂箱内外的干燥状态。对于已发病的蜂群,除了采取上述措施外,还应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将甲苯咪唑粉末混入花粉中饲喂蜂群,持续7天。此外,应将蜂群安置在地势较高、干燥的位置,保持巢内清洁和干燥,避免提供发霉变质的饲料,杜绝使用陈旧发霉的巢脾。在白垩病爆发后,应立即取出病群中的所有患病幼虫脾和发霉的粉蜜脾,并替换为无病的新巢脾。移除的巢脾需要用二氧化硫熏蒸消毒至少4小时,硫磺用量按照每10框巢3-5克的标准计算。经过换脾、换箱的蜂群,应定期饲喂含有麝香草酚的糖浆,每次间隔3天,连续饲喂3-4次。麝香草酚应先溶于适量的95%酒精后再添加到糖浆中。
目录
概述
病原与病因
症状判断
预防与控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