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艳,女,1986年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工作系,199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少年儿童问题。
孙宏艳于1993年出版了图书《当代维特之烦恼》。1998年9月,孙宏艳出版了图书《名人屋》。2005年1月,孙宏艳出版了图书《小学生的21个好习惯》。2010年7月,孙宏艳出版了图书《改变孩子一生的8种教育智慧》。孙宏艳于2013年3月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2016年1月,孙宏艳出版了图书《数字时代的儿童成长》。孙宏艳于2018年10月30日参加了在苏州举办的2018家庭教育学术年会。2021年4月,孙宏艳受邀接受光明日报采访,孙宏艳表示,少年儿童更要尽早阅读,越早开始的阅读对孩子的影响越大。次年12月26日,孙宏艳参加了暨南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举办的《当代青年的就业与创业——共议如何激发企业家精神》研讨会。2023年2月,孙宏艳受邀接受中青报采访,孙宏艳表示“饭圈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少年儿童的成长不利,需要加以引导。
2024年8月,孙宏艳针对未成年人上网问题表示,现在的“青少年模式”就相当于一个“白名单”制度,只会把好的东西放进来,应该建立的是‘黑名单’制度,把绝对不可以的内容挡在外面,同时加大网络环境管理和治理。
人物经历
1986年,孙宏艳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工作系。199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研究所,同年,孙宏艳出版了图书《当代维特之烦恼》。孙宏艳于1998年9月,出版了图书《名人屋》。2005年1月,孙宏艳出版了图书《小学生的21个好习惯》。孙宏艳于2007年11月,出版了图书《孩子有了新朋友》。2010年7月,孙宏艳出版了图书《改变孩子一生的8种教育智慧》。次年4月,孙宏艳出版了图书《小学生的15个好习惯》。2013年3月,孙宏艳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表示,各地也应该整合本地区的教育力量,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并对现有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进行定期再教育和再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
孙宏艳于2016年1月,出版了图书《数字时代的儿童成长》。2018年10月30日,孙宏艳在苏州举办的2018家庭教育学术年会,孙宏艳在会上表示,父母不要总在孩子朋友圈发表意见。次年11月,孙宏艳在接受专访是表示,培养孩子时间观念,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学习计划表、时间表,写作业计时制等。2021年4月,孙宏艳受邀接受光明日报采访,孙宏艳表示,少年儿童更要尽早阅读,越早开始的阅读对孩子的影响越大。
孙宏艳于2022年12月26日,参加了暨南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举办的《当代青年的就业与创业——共议如何激发企业家精神》研讨会,孙宏艳在会上发表了演讲。次年2月,孙宏艳受邀接受中青报采访,孙宏艳表示“饭圈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少年儿童的成长非常不利,很有必要加以引导。2023年5月26日,孙宏艳受邀参加中国青年报社举办的“探索短视频助力青少年发展研讨会”,孙宏艳在会上表示,对于青少年刷短视频,保护和发展应该并重。
2024年5月28日,孙宏艳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的《互联网平台青少年模式测评报告》发布会,会上孙宏艳就互联网青少年模式表示,主张用发展的视角去建构和研究青少年模式,并强调了家长在保护青少年健康用网中的重要性。同年8月,孙宏艳针对未成年人上网问题表示,现在的“青少年模式”就相当于一个“白名单”制度,只会把好的东西放进来,给孩子一个干净的世界让其不受伤害,但孩子不可能在无菌的环境里成长,应该建立的是‘黑名单’制度,把绝对不可以的内容挡在外面,同时加大网络环境管理和治理。
人物观点
不良行为容易被模仿扭曲未成年人价值观
中小学阶段,是未成年人自我认知形成的重要阶段,一些动画片宣扬扭曲的审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比如白幼瘦、节食减肥等,使孩子在接触过程中不自觉地与自己的情况作比较,产生一种“我不够好”“我不配”的心理,影响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判断。青少年时期,未成年人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会不由自主、经常性地模仿动画片里的语言、动作等,长时间接触不良改编内容,可能会逐渐形成焦虑抑郁、仇视社会的心理,进而影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过度接触屏幕影响孩子大脑发育
很多类似学习机的电子产品有拓展学习的功能,比如说可以下载比教材更丰富的内容,可以让孩子看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更深入更广泛的信息等,有些内容还配上了图文,看起来更生动,但是这些并不能取代学生的课堂学习。家长可以借助多媒体学习机,用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课题研究
参考资料:
研究方向
孙宏艳的研究方向为少年儿童问题。
社会任职
参考资料:
相关作品
论文作品
(仅展示部分作品)
书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