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边塞诗人
新边塞诗人
边塞诗派诗歌起源于1980年代,是由一批继承古代边塞诗传统的诗人所组成的群体。他们的作品主要反映西北边塞的生活,同时具备边塞风格和精神。
形成与发展
新边塞诗派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西北地区的评论家辛漠夫首次提出“新边塞诗”的概念。他指出,一个在诗歌观念、风度和气质上有共性的“新边塞诗派”正在逐渐形成。这一观点引起了西北地区诗人、评论家以及更广泛诗歌界的关注。1982年,新疆大学中文系举办了有关“新边塞诗”的大型学术研讨会,并随后出版了《边塞新诗选》,由谢冕撰写序言。同年,《阳关》杂志呼吁建立“敦煌艺术流派”,并在专栏中发表了多首新边塞诗。谢冕也在《阳关》的最后一期刊物中撰文表示支持。1983年,《当代文艺思潮》杂志发表了余开伟和高戈的文章,探讨了新边塞诗派的形成及其特点,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此后,《飞天》、《绿风》和《中国西部文学》等刊物均积极参与和支持新边塞诗的发展。《绿风》诗刊在1986年开设了“西部坐标系”栏目,集中展示了多位诗人的作品及评论文章,使得新边塞诗的影响扩展到了其他省份。
代表作品
新边塞诗派的代表性作品包括章德益的《绿色的塔里木》(1980)、《大漠和我》(1983)、《西部太阳》(1986),周涛的《牧人集》(1983)、《神山》(1984)、《野马群》(1985),杨牧的《复活的海》(1983)、《夕阳和我》(1983)、《野玫瑰》(1983)。此外,还有青海省诗人昌耀的《昌耀抒情诗选》(1986)以及马丽华的《我的太阳》(1988)等。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成与发展
代表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