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特征是描述种群内部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的一系列属性,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空间特征等。
种群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量化特征之一。种群密度不仅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还受到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制约。种群的大小有一定的上下限,其中上限主要取决于其所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而下限则不易确定,通常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来维持种群密度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样方法常用于调查植物及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如跳蝻、
蜗牛等。具体操作步骤包括在被调查区域内随机选择多个
相等的样方,记录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量,然后计算平均值作为
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常用的方法包括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和Z字形取样法等。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研究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如
耗子、鸟类、鱼类等。这种方法的基本流程是先捕捉一部分个体并做标记,随后释放它们回到原生境中,过一段时间后再在同一区域重新捕捉,根据标记个体的比例推算种群密度。然而,由于标记过的个体可能会更难再次被捕获,因此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往往会略微偏高。在标记过程中,应使用小型轻便的标记物,避免对生物的行为造成干扰,并且不应使用过于显眼的颜色,以免增加被天敌
捕食的风险。
出生率指的是在特定时间段内新生个体占现有总个体数的比例,而死亡率则是同一时间段内死亡个体数占现有总个体数的比例。这些比率直接影响着
种群密度的变化。当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会上升,反之则会下降。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量比。这一比例对种群数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通过使用性引诱剂杀死大量的
雄性害虫,会导致
雌性害虫无法成功交配,从而降低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一般分为三类:雌雄相当、雌多于雄和雄多于雌。
种群的年龄结构反映了种群中不同年龄段个体的数量分布。通过对年龄结构的分析,可以预测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年龄结构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增长型种群呈现金字塔形状,预示着种群密度的增长;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段个体数量均衡,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而衰退型种群则显示了种群密度的下降趋势。
种群空间格局是指种群中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模式。这种格局大致可分为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三类。均匀分布常见于人工干预下的
种群,如农田中的作物;随机分布则较少见,通常出现在资源分布均匀且种群内个体之间不存在相互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集群分布是最普遍的一种分布形式,它可能是由于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植物种子传播方式或动物的社会行为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