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越,1992年留学美国,获生物学硕士学位;1994年至2004年在美国从事
生物技术研究;2005年初回到国内,担任华纳
唱片公司欧西部经理。同年进入《
三联生活周刊》,担任特约撰稿人至今。
人物经历
袁越,男,网名土摩托,1968年生于
上海市,五岁随家人去北京生活。
教育经历
1986年进入
复旦大学生物工程系学习,1990年毕业后被分配至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从事分子免疫学研究。
1992年去美国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动物学系留学,2年后获得生物学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4年至1998年在美国俄亥俄大学生物工程中心担任研究助理。
1998年至2004年在
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的一间
生物技术公司从事生物制药研究。
2005年初回到国内,担任华纳
唱片公司欧西部经理。同年进入《
三联生活周刊》,担任特约撰稿人至今。负责报道生物科技、生态环保以及旅游与地理栏目;去过多个国家和地区旅游,尤其喜欢非洲和南美;2005年开始写博客,用“土摩托”这个名字行走于网络江湖。
个人作品
出版图书
主要成就
乐评文字见于《
音像世界》、《
我爱摇滚乐》和《轻音乐》等多家刊物,专著有《来自民间的叛逆》(2003)、《20世纪最后的草根艺术》、《生命八卦》、《
土摩托看世界》。
2014年,出版《人造恐慌:转基因全球实地考察》一书。
2020年3月14日,撰写《“群体免疫”之前世今生》一文。
人物评价
作为一个流行音乐爱好者,他从一个撰稿人2005年到周刊,因体质突出,成为周刊最能吃苦者。分配他最主要的工作,是到那些不易去的地方,体验不易体验到的风景。他脸上总留着风霜吹过的痕迹,无论多苦,回来从来都省略了自己的辛劳。遗憾的是他的照相术,否则,除文字,他还会提供出很多有诱惑力的照片。
他喜欢系着花头巾来参加选题会,但绝不像
安德烈·阿加西那种范儿。有时跟他对话,他会有短暂反应不过来的茫然,其实灵敏不一定是一种长处。他我行我素,但憨厚地很注意倾听他人于是编辑部人觉得他的交流界面特别友好。他让大家感动的是,脚做了手术,有一两次拄着拐就来参加选题会,而且是将拐架到车上,骑车而来。由此让我觉得,一个人的体质,其实不仅决定了他的体力能量。
他是个生物学硕士,从生物学到体育到流行音乐,是个杂交过的人才。我发觉,杂交越繁复,往往就越具潜力。就周刊人才而言,比如老邢,地理专业,现在研究宏观经济;比如鸿谷,体育专业,现在孜孜于新闻理念;比如鲁伊,法律专业,现在变成科学主笔。
周刊其实很早就想寻找能用新观念,传播营养学、
伦理学、心理学知识的人才。但杂交之才不好找,学理工的人难有好文字,学文科的人易知识老化。与他探讨写“生命八卦”,就想让他把几个学科杂交成自己趣味。现在看,这个专栏是越来越显价值了。
人物事件
人物言论
2012年11月7日,袁越表示:“记者要基于证据进行转基因科学报道,比如说食品添加剂、食物激素等选题,同时要克服道德审判的冲动,多听一些靠谱科学家和权威科学机构的意见,审慎进行有机农业食品、各种养生方式的报道。”
袁越认为,记者要尊重科学、尊重主流观点,多去向科学家求证,获得确凿的科学事实。对于有科研背景的记者,袁越则建议他们“做出深度,用自己的文章去引导同行,引导大众正视转基因工程”。
2013年7月17日,袁越表示:“育种主要有三个技术,第一是杂交,常规育种都是杂交过来的;第二,分子技术被掌握之后,产生了一种分子标记的育种;第三就是转基因。转基因只是育种这个大产业下面的一个技术而已。技术是不能用好坏来形容的,而是要看这个转基因技术带来的产品是什么。虽然转基因只是三个育种门类中的一个,但它却不可替代。因为转基因利用优质基因提取,可以创造新的优质体系,这是其他育种方法做不到的。”袁越还表示:“转基因在中国推广遇到阻力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新品种审定的问题。中国新品种审定规定,新产品要比旧产品提高5%的产量,才允许进入品种审定环节,这就相当于把产量当成了唯一指标。而转基因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保产稳产,减少杀虫剂使用量。”
袁越表示,从事转基因报道多年,我发现如果与反对转基因的人讨论是否支持转基因,结果往往是反对者胜利。因为争论要不要发展转基因本身,就是反对转基因的行为之一。
袁越指出:想当年外国种子公司进中国,没有引进本国最好的种子,只是引进了一点新优势,却足以把中国落后30年的种业冲击得支离破碎。所以我们现在早就不该讨论转基因是不是有害,因为中国种业已经落后国外多年,我们现在使用的种子是国外20~30年前的产品,这才是中国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中国在传统育种领域的技术落后得太远,很难追赶。但是转基因技术商业化才20年,追赶起来相对容易。中国要发展种业,必然要走转型之路。
2014年11月,袁越在新书发布会上说,“评价一种技术的好坏,第一要看它服务于谁,第二要看它是否划算。”针对社会上质疑转基因的声音,袁越认为,“技术是中立的,任何一项技术,都不存在什么好不好的问题,只要有需求就会流传开来”。他说:“作为一项新的育种技术,转基因之所以被发明出来,也是因为有价值。另外,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必然伴随着旧技术的失宠,甚至被淘汰。”
在《人造恐慌:转基因全球实地考察》一书的发布会上,袁越表示,《人造恐慌:转基因全球实地考察》是他用七年的时间走访
美国、巴西、
阿根廷、
英国、
法国、
西班牙、
菲律宾、
印度、中国等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大国,通过征询全球生物领域科学家,访谈各国转基因政策制定者,现场采访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民等之后的所见所思。
袁越称,转基因虽然只有30多年的历史,却已经历了太多的磨难,被各种谣言和诽谤扭曲得面目全非。而自己是从2007年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写过十几篇专题报道和分析文章,本书就是在这些文章的基础上写成的。
参考资料
袁越眼中转基因.news.sciencenet.cn.202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