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治辰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当代文学批评等。2013年起丛治辰执教于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2015年至2016年赴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访学。2017年5月17日,丛治辰的论文《从人物志到乡土志——关于王聪威的\u003c滨线女儿\u003e》发表,此后在2019年8月23日,他发表了论文《对一个文艺工作者微信朋友圈的文本分析》。2020年7月,丛治辰在
中国作家网发表了文章《将“我”放进时代的深处——评沈念《空山》》。2023年11月26日,丛治辰出席了杜阳林长篇新作《立秋》分享会。2024年6月9日,中国大部分地区结束2024年高考,在丛治辰看来,高考并非改变人生的唯一选择,只是人生的一个站点。一个人能否成才,在于他的实际本领。学生们一路的付出,收获的是面对未来的能力和勇气。
丛治辰于2012年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013年获得第十届《上海文学》理论奖,2014年获得第二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评论佳作奖,2024年1月8日,丛治辰获得第五届茅盾新人奖获奖。
2002年9月,丛治辰进入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学习。大学期间曾任北京大学“我们”文学社社长,主持编辑多种民刊,并在出版社、电视台等单位参与多种社会实践。2006年9月,他被保送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攻读当代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2013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2013年起丛治辰执教于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城市研究、当代文学批评。2014年丛治辰获得第二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评论佳作奖。2015年至2016年赴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访学。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当代文学批评等。在国内外期刊报纸发表研究论文及文学评论百余篇。2017年5月17日,丛治辰的论文《从人物志到乡土志——关于王聪威的\u003c滨线女儿\u003e》在《
文艺报》发表,此后在2019年8月23日,他的论文《对一个文艺工作者微信朋友圈的文本分析》在《文艺报》发表。
2020年7月,丛治辰在
中国作家网发表了文章《将“我”放进时代的深处——评沈念《空山》》。2021年4月18日,“2021世界读书日·文学脱口秀大赛”在上海作家书店举办决赛,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进入前三名。2023年11月26日,杜阳林长篇新作《立秋》分享会在成都阿来书房举办,丛治辰出席了该活动,并对作品《立秋》发表了个人观点。
2024年1月8日,
中华文学基金会第五届茅盾新人奖及茅盾新人奖·网络文学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丛治辰获得第五届茅盾新人奖获奖。同年6月9日,中国大部分地区结束2024年高考,在丛治辰看来,高考并非改变人生的唯一选择,只是人生的一个站点。一个人能否成才,在于他的实际本领。学生们一路的付出,收获的是面对未来的能力和勇气。
丛治辰的科研项目包括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北京想象与社会主义城市文化研究”。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城市想象研究”。
2023年2月,丛治辰在
bilibili开通了个人账号,并且对外发布了第一条视频,标题是“一个北大中文系老师的自救”。起源是他在
北京大学教授的公开课——本硕博毕业留校工作后,丛治辰一直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当代文学批评等,在北大开设有“中国当代文学”“新世纪文学研究”等课程。但是从实际的授课反馈来看,他却发现,自己最火的一门课程是听上去不那么专业的“文学中的爱情”,一堂他将目标受众定位为“中文系以外同学”的课程,“无论是从校内评价,还是从学生听课的状态来看,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丛治辰表示,想借用这门课来传达一种想法:“通过‘爱情’也不完全是为了讲文学,或者说,文学从来都不仅仅和文学自身有关。”
2024年4月20日上午,
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员丛治辰应邀在
郑州大学文学院开展了题为“文本激活历史:以建国初期小说及相关事件为例”的学术讲座。丛治辰从“文学”及“文学史”的概念出发,谈及十七年文学作为一个文学史事实的存在价值及其作为历史主体发挥过的作用。十七年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相比,其情节、人物、主旨更加具有透明性,因为时代背景下其目标读者是工农兵群体。他指出:首先要去看文本真正呈现的形态,重新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回到文本的内部与细处,用自身的学者个性和学界观点产生交流,以实现创新。
2023年2月22日,丛治辰在专访中回答“那么如今文学对于我们不可代替的作用是什么?”表示,或许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代替的,从来也没有哪个时代,文学重要到没它不行。读文学和不读文学,那还是相当不一样。我们今天的时间往往被影音产品所占据。观看影音产品的特点是:你被它牵着鼻子走,尽管我们今天可以在电脑或者平板、手机上拖拉进度条,观看时,仍然很少能够停下来思考。那些画面和声音,是被塞进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进而塞到我们的大脑里的。阅读文字,我们的思考可以由自己控制,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和系统地认识我们读到的东西,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自由地想象,订制属于自己的故事、人物,而不是只能接受别人为你选好的情节和演员。在忙碌的现代社会和乏善可陈的日常生活中,文学给我们精神的底色,给我们的精神以安慰和补充,这当然是它特别重要的价值。
2024年6月9日,中国大部分地区结束2024年高考,2024年的高考有什么不一样,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题专家表示,2024年扎实推进考试内容改革,注重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引导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另外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题专家还表示,要继续充分发挥考试的育人导向。在丛治辰看来,高考并非改变人生的唯一选择,只是人生的一个站点。一个人能否成才,在于他的实际本领。学生们一路的付出,收获的是面对未来的能力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