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统计分析
能源统计分析
能源统计分析是在占有大量能源统计数据和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能源系统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能源供需平衡状态、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流动、能源加工深度、能源存储、能源经济效益、能源综合利用以及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依赖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判断和推断的过程。这一过程旨在发现新的情况和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特点
从量的角度入手,对能源的技术经济现象进行定量研究。能源统计分析是以统计资料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的定量分析。
具有综合性、总体性和系统性。能源统计分析着眼于能源系统流程的整体特性和各环节间的相关性,对能源综合平衡状况、能源系统结构及其运行合理性进行分析研究。
具有广泛性和相关性。能源的独特特性是其广泛的使用范围,与社会各领域的紧密联系,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制约关系。因此,在能源统计分析中,应采用大量相关的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其内在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以及对各经济领域的影响程度。
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能源统计分析既可以分析宏观经济问题,也可以分析微观经济问题;既可以针对某个特定问题进行专题分析,也可以将多个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既可以分析过去,也可以预测未来。
原则
做好能源统计分析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能源统计分析应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原理观察问题,正确理解社会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应进行全面、发展和对立统一的观点,研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区分主流和支流,透过现象反映本质。在反映情况和问题时,应进行仔细核实,有根有据,既要反映成就,也要揭露问题;既报喜,也报忧。
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进行分析。能源统计分析应以中央确定的能源方针“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能工作放在优先地位”为重点,以能源经济效益为中心,调查研究能源流程过程中的经济效益状况,发掘节能潜力,揭露能源系统流程过程中的损失浪费现象,提出合理有效利用能源的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应对所掌握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研究,增强分析的鲜明性和科学性,实现数字与情况、材料与观点的有机结合,使分析的结论贴合实际。
主题鲜明、论点明确、判断准确、推理符合逻辑。分析的主题应紧扣时代脉搏,具有鲜明性、时效性,避免陈词滥调;论点应明确,避免模糊不清、模棱两可;判断应准确,有充分依据,避免主观、片面,随意定性;推理应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避免不合逻辑的推理。
分类
能源统计分析可分为四种类型:
定期分析。如月度、季度、年度等常规性分析,主要反映能源的生产和供给、销售状况,能源库存变化情况,能源经济效益的高低,节能计划完成情况等。此类分析内容简洁明了,注重实效性。
专题分析。专题分析是对特定问题的分析,如某种能源短缺、供不应求,某种能源库存持续上升或下降,储存不足或超储积压;或者某一地区、某一行业、某些企业在节能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或能源使用浪费严重等情况进行专项调查和分析;企业还可对其能源消耗情况进行分析。这类分析不定期进行,可根据时间和地点、事件进行选题,要求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抓住主要矛盾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与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
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是对能源经济运行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或对综合性问题进行的分析。如对能源综合平衡状况的分析,能源系统流程全过程的分析,能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分析。此类分析反映了能源经济运行的全局和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以及能源与社会经济各领域相互制约的关系。
工作步骤
能源统计分析是能源统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对能源统计资料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涉及的工作量大,步骤多,主要包括:
确定分析研究的题目,明确目的。根据分析研究的题目和目的,有针对性地选题。题目应醒目、新颖、突出、适时,围绕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当前的中心工作,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选题。
周密构思,拟定分析大纲。分析工作大纲一般包括分析的目的和要求,主题和纲目,内容和重点,论点和论据,资料的补缺和扩充,分析的方法和过程等。分析大纲应随分析工作的进展和认识的深化,不断进行修正和补充。
收集、鉴别、加工整理资料。既掌握可靠的数据,也要掌握鲜活的情况,拥有丰富、准确、适用的资料是统计分析的基础。资料的来源可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如定期统计报表、历史资料和专业统计资料;组织专题调查、召开经济情况分析会议,从中获取情况;也可从统计信息网和统计分析网中选择部分地区、部门或企业作为联系点,定期沟通情况、提供信息、分析能源与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的准确性、代表性、可比性进行审查核对,确认符合统计分析的要求后使用。认真鉴别资料的可信程度非常重要,只有真实、可靠的统计资料才能得出正确的论点。虚假的资料可能导致错误的论点,进而导致决策失误。
根据分析的要求,对收集、鉴定的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法,进行系统地加工整理,使统计资料条理化、系统化,更深层次地反映客观现实。
应用各种分析方法,对计算出的平均数、相对数、动态数列等多种分析资料进行辩证分析,由点到面、由部分到全体,逐步分析归纳,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程度、关联和特点,做到既有定性的分析,也有定量的分析,阐明现象的发展规律,找出处于萌芽阶段的新事物、新情况和新问题,观察其发生变化的各种因素,并分析影响变动的主要原因。
归纳概括分析结果,形成观点,撰写内容丰富、有数据、有情况、有建议的分析报告。
方法
能源统计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
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将相互关联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揭示矛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运用比较分析法时,应注意指标的可比性,即用于比较的现象属于同一类别,指标内容、口径、计算方法、计算单位等必须相同,即具备可比性。同时,不仅要看相对数,还要看绝对数,因为仅看相对数可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比较分析法包括与计划相比、与基期或前期相比、与历史最好水平相比、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等。
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是将事物的总体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其内部构成,可以分清影响事物发展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从而找出主要原因和事物的本质特征。
动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是将所要分析的事物的指标数值,按时间顺序排列,形成动态数列,从数量方面探究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速度,研究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从现象的客观联系出发,分解因素,分析因素变化对现象的影响关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因此,因素分析法在能源统计分析中应用广泛。
平衡分析法。平衡分析法是从事物运动中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或资源与需求两方面来说明事物总体的内部各方面联系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运用平衡分析方法必须首先编制所要研究事物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的平衡表。能源统计分析主要是编制单项或综合能源平衡表。
意义及措施
对国家层面的意义
中国的《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施统计监督。”能源、原材料、半成品的积压库存,设备厂房等超出实际需要的部分,供能与用能环节的不协调以及低效和超负荷生产都会造成社会能源资源的浪费。能源统计分析是实现企业能源科学管理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对企业自身的意义
企业的能源统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能源管理水平。通过对各部门能源使用情况的及时统计分析,可以找出能源过度消耗的原因,提出管理上和技术上的改进建议,不断提高节约能源的水平。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制定出先进的、合理的能源使用计划,确保能源消费考核的科学严谨性,促进高效节能的集约型企业的发展。
措施
建立指标体系
建立完善且实用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应基于能量、物料平衡和产销平衡的原则,涵盖企业的能源使用情况,如企业发展水平、主要系统和设备的运行状况、数据采集与审核汇总、能源与物料的盘点核算等内容。此外,企业能源统计分析指标还包括综合产值能耗率、主要用能系统和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或消耗指标、单位产值能源消耗率等。
综合评估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
对企业生产布局与能源供应系统的匹配、主要耗能设备的能源转换系统和负荷调整、用能设备及工艺系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及环境效益的合理评估,以及能源利用经济效益的对比分析,按照能源流程进行合理用热、用电、用水的评价等,都是对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的评价。
加强企业能源审计
对企业进行能源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企业的各种能源消耗指标,找出节能的空间,采取可行的措施,提高企业的节能环保技能。
强化生产环节的节能管理
鼓励员工从小处着手,树立良好的节能意识,号召全员厉行节约,减少成本消耗。制定明确的能源消耗数量标准,加强生产环节的监督,从根本上杜绝浪费现象的发生。在部门之间合理分配能源,将不同类型能源用至最合适的场所。减少间接能耗,节省各种物资,实现规模经济。合理组织生产,节约资金占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原料的入库检查,合理扣除水分杂质。
加强技术管理
通过技术管理实现节能目标,淘汰或改造高耗能的设备,如锅炉、变压器等。改进落后的工艺。提高设备操作水平,强化内部员工的业务培训。加强对余热余能的回收利用、能量的分级使用、设备的保温冷却等。
优化产业结构
有序进行区域内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取消高耗能产品的生产线,强化高端产品的生产,加强企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优化。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特点
原则
分类
工作步骤
方法
意义及措施
对国家层面的意义
对企业自身的意义
措施
建立指标体系
综合评估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
加强企业能源审计
强化生产环节的节能管理
加强技术管理
优化产业结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