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武汉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Schoo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 Wuhan University)是武汉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位于武汉市武昌东湖南路8号。
学院始于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水利组;1952年成立武汉大学水利学院;1954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武汉水利学院;1958年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93年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0年四校合并成立新的武汉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水利工程系、水力发电工程系、水资源与河流工程系及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整合成立水利水电学院。2017年,学院“水利与土木矿业”学科群入选首轮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22年,学院水利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院拥有水力发电工程系、水文水资源系、河流工程系、水利工程系和智慧水利系5个系,共设置5个本科专业,共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工学博士点、9个工学硕士点,土木水利专业学位博士点,土木水利和工程管理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院有教职工222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挪威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有本科生932人、研究生1015人。
历史沿革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可追溯至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水利组,于1951年变更为武汉大学工学院水利系。1952年成立武汉大学水利学院,下分水利改良系、河港工程系及水工建筑系。195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武汉水利学院。1958年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有农田水利系、治河工程系、水工建筑系和水利施工系四个系。1993年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0年四校合并成立新的武汉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水利工程系、水力发电工程系、水资源与河流工程系及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整合成立水利水电学院。
学院于2003年在中国率先实行本科生“水利类”大类招生,之后于2008年建成水利水电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年,学院开办水利水电工程国际班。次年,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开设了国际水利工程管理试验班和水利水电卓越工程师班。
2017年,学院水利与土木矿业工程学科群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2022年4月8日,学院新院徽正式发布,新院徽意在展现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深厚的办学底蕴、“团结协作、锲而不舍”的院训精神以及“生生不息、拼搏进取”的昂扬发展势头。同年,学院水利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2023年6月10日,学院成立智慧水利系,获批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智慧水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学院智慧水利专业的最大特色,该专业就业前景广阔。
办学条件
院系情况
截至2024年4月,学院拥有水力发电工程系、水文水资源系、河流工程系、水利工程系和智慧水利系5个系。开办有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智慧水利5个本科专业。
师资规模
截至2023年7月,学院有教职工222人,其中教授72人,副教授53人,博士后31人。其中周创兵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夏军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挪威科学院外籍院士。
实验条件
截至2023年7月,学院各类实验室总面积1.8万平方米,仪器设备1.27万余台套,设备资产总值2.4亿余元。还拥有10个本科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和19个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
参考资料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7月,学院拥有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
参考资料
学科建设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拥有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共有7个工学博士点、9个工学硕士点,土木水利专业学位博士点,土木水利和工程管理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2017年,学院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在中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三。2022年,学院水资源工程学科在上海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居全球第4位。
参考资料
教学成果
学院自2000年以来共获国家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4项、第二完成单位1项;国家级教材建设奖1项。编撰教材100余部,其中有3本国家级规划教材,3本英文学术著作有世界著名出版公司德国Springer(斯普林格)出版。2021年7月,学院学子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中荣获3个特等奖,位列参赛高校总成绩第一 。
合作交流
学院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帝国理工学院、挪威奥斯陆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科技交流与学生培养的长期合作关系。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学院建有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4个,校级平台6个。
参考资料
学术成果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近十年来主持的国家级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973”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973”课题、“863”课题、支撑计划和重大专项课题等50余项。近十年来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7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4项。2000年以来,共获国家科技奖励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0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部级及行业协会科技奖励一等奖37项,获国际奖励14项,出版专著近160部。。
学院还参与了三峡大坝、南水北调、长江黄金航道建设、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等众多重要工程的研究和技术咨询工作,取得了大批科技成果。主要在下列研究领域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与特色:
一、水循环理论与水资源管理方面,率先提出了水文非线性系统识别理论与方法,发展了时变增益非线性模型,广泛应用于水资源管理。2014年夏军院士因此获得国际水文科学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联合颁发的国际水文科学领域最高奖“国际水文科学奖-Volker奖章”,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
二、河流泥沙与航道治理方面,探明了冲积河道崩岸与切滩机理,突破了传统河床变形理论,提出了航槽塑造技术,破解了长江黄金水道整治的难题。
三、节水减污灌排理论与技术方面,在水稻节水灌溉优势领域的基础上,结合控制排水与人工湿地技术,提出了三道防线减污理论,在南方各省得到广泛应用。
四、水电站安全运行与控制方面,融合水力、机械、电气、控制等学科领域,创建了水机电过渡过程整体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技术,研发了压力管道和蜗壳埋设技术、地下洞室群稳定性评价等关键技术,成果应用于国内绝大多数大型水电站及抽水蓄能电站
五、水工结构与高坝安全控制方面,水利水电工程渗流多层次控制理论与技术、高混凝土坝渗流-温度-应力耦合数值方法、高堆石坝的变形机制与控制和高坝枢纽快速施工综合技术等具有优势和特色,成果应用于锦屏一级等多座特大型水电工程。
文化传统
院训
学院院训为“团结协作、锲而不舍”。
院徽
学院院徽上半部分为武汉大学代表性建筑—老图书馆,下半部分为水波纹、水电站和耒元素的结合纹样,同时标注建院年份“1952”。院徽意在展现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深厚的办学底蕴、“团结协作、锲而不舍”的院训精神以及“生生不息、拼搏进取”的昂扬发展势头。
70周年院庆LOGO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70周年院庆标识以数字“70”为主导元素,整体基调为蓝色。“70”元素中由形态不一的水流绘成,体现了学院缘水而生、依水而兴的发展历程。底部辅以“1952—2022”和中英文院名,寓意学院发展走过的波澜壮阔的70年,正以昂扬的姿态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4月1日)
历任领导
参考资料
校友情况
参考资料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简介.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24-04-03
首页.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24-04-03
院系设置-武汉大学.武汉大学.2024-04-03
研究生教育.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24-04-09
水力发电工程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24-04-03
校友风采.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24-04-03
周创兵.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24-04-09
夏军.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24-04-09
历史沿革.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24-04-03
学科发展.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24-04-03
实验条件.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24-04-09
本科生教育.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24-04-09
研究平台.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24-04-03
科学研究.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24-04-09
现任领导.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24-04-03
薪火相传.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24-04-03
王光谦校友.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24-04-03
肖云刚校友.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24-04-03
78级校友康绍忠.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24-04-03
78级校友张金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24-04-0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办学条件
院系情况
师资规模
实验条件
教学建设
学科建设
教学成果
合作交流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学术成果
文化传统
院训
院徽
70周年院庆LOGO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友情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