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
绥中县人,著名社会学专家,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82年至2000年,在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2000年1月至今,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社会现代化、社会结构变迁、口述社会史、转型社会学等。
科研项目
其主持的大型研究计划“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口述资料收集与研究”,关注的是作为一种文明的
共产主义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运行逻辑。此外主持的“当代中国农村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和“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社区建设研究”则关注于“总体性社会”向“后总体性社会”的转型过程。
个人作品
发表论文
在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生涯中,孙立平教授出版了专著(含合著)10余部,论文数十篇。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社会现代化》、《走向现代之路》、《发展的反省与探索》、《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等。
孙立平发表论文多篇,提出现代化的时序模式、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等理论。
进入90年代之后,孙立平研究的兴趣逐步转向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相继发表《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合作)、《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和民众互动关系的演变》等论文,并提出了“总体性社会”、“总体性资本”、“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等重要概念和理论。
发表在《
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五期上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和隐患》(合作)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1999年,孙立平在
北京大学“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提出“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
2000年,孙立平与其同事和学生一起在《清华社会学评论》上发表“当代中国农村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一组文章;
2001年,孙立平在“过程—事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践
社会学”,倡导对中国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研究。《迈向实践社会学》发表在《
学海》2002年第三期,《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发表在《
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五期;
2002年,孙立平在有关研讨会上宣读了《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长篇研究报告。是为研究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第三个系列报告,对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2003年,孙立平出版《断裂----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一书,其中“断裂社会”的理论观点被海内外报刊广泛转载。同年提出“新失业群体”的概念;
2004年,孙立平出版《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和《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提出社会断裂的基础是社会权利的失衡。
2005年,孙立平在《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中提出发展社会学中
现代化理论、发展理论、转型理论的构想;出版《博弈:断裂社会中的利益冲突与和谐》,提出利益博弈开始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主题和形塑利益格局的重要机制。
2006年,孙立平出版《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提出守卫社会生活的底线和重建社会基础秩序,并以此对“制度是如何失败的”问题提出新的解释;提出以延长
社会学核心概念解释链条的方式,强化社会学学科的解释力度,以适应社会转型对社会学的新挑战。
书籍作品
获得荣誉
2006年,被《
南风窗》评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奖”。
参考资料
孙立平.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2021-12-31
孙立平.清华EMBA总裁班项目.202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