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原旨》是元代
保巴所著,约成书于1276年前后,共8卷。前6卷对《
周易风水》及《
易传》、象、文言进行注释,后2卷注释《易传》的系辞、说卦、序卦和杂卦。该书与《易源奥义》1卷、《系辞》2卷统名《易体用》,是元代注释《易经》《易传》、发挥易学、理学思想的重要著作。
中国元代注释《易经》、《易传》,发挥易学、理学思想的著作。该书原与《易源奥义》 1卷、《系辞》2 卷统名《易体用》。
蒙古族(一说色目人)哲学家保巴撰。约成书于至元十三年(1276)或稍前。全书原 6卷,《
四库全书》将《系辞》2卷并入,遂成8卷。有内府藏本,《四库全书》本和
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周易原旨》一书对魏代王弼,宋代
周敦颐、
程颢、
程颐、
张载和
朱熹等诸家思想都有所吸收,经过加工改造,自成一家之言,融于《
周易风水》、《
易传》的注释之中。
书中吸取宋代理学成果,改造发挥,形成作者自己的
宇宙本体论思想。作者运用周敦颐《
太极图说》的太极动静观点,说明太极与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因;借鉴朱熹的“理一分殊”观点,表达太极与万物的关系。但对理一分殊的解释却与朱熹不同。作者不取一本而万殊、万殊而一本的说法,不用“月印万川”的比喻,而以“物而不物,于物易之”的思想说明太极与万物的转化关系。认为太极既是物又不是物,它与宇宙万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于太极转化万物的逻辑过程,书中认为,太极动静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经过“气变质成”的过程转化为器物,同时阴阳二气也就寓于器物之中。但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最终还要回复到太极。这样
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就呈现出“循环无穷,自强不息”的状态。
《周易原旨》提出了“言不尽意,以心会心”的观点,认为“言”既然不能表达“意”,就只有通过主观的心去领悟客观的“心”──太极之理。这一思想,是对王弼“言不尽意”说的发挥。为解释实现“以心会心"的认识过程,作者又提出了“寂则能感,定则能应”的感应“心法”。认为“心以主静为本”,绝去一切私欲,“心诚、贞正”,一切事理就能被感知、被认识。所谓感应“心法”,实际上是佛教禅宗“空寂之知”的翻版。作者企图借助感应“心法”调和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在认识论方面的矛盾,但却给自己的认识论观点涂上了更多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周易原旨》对易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也有较重要的发挥。书中指出,“物极必返,道穷必变”是“阴阳之义”,是阴阳变化的实质,在一切事物中普遍存在,是自然的规律。事物发展变化所表现的过程和阶段性,也是受“物极必返”的规律“裁节”的。作者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表述事物发展过程,指出“一生二,二生万物”是“奇生耦”,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二者可以相有而不可以相无,要其归则一而二,二而一”。书中还把“质”和“量”作为对立的哲学概念提了出来。所有这些,表明作者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但由于作者受唯心主义认识论体系的束缚,书中的辩证法的法则并不是作为具体事物本质的抽象,而是作为太极之理所固有的演化规律提出来的。
《周易原旨》中还反映出忠君济民的
社会主义。认为臣忠君应“致身”、“竭力”。君当施“仁”,有“信”,行“正”,“上以风化下”,“君正莫不正”。主张治理百姓要教化与刑法并用,以教化为主;教化以治心为本。还提出治政要有节,“法不可甚,用不可侈,赋不可苛”。强调“事天之道,济民为先”。这反映了作者的重民思想,其目的还是为了巩固旧的统治,在哲学上没有脱出唯心史观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