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小麂(学名: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是山羌的
亚种之一,台湾的特有物种。外表有如中大型的纯褐色犬。研究物种演化的历史,台湾山羌是在约一万年前的冰河期结束之后,因为陆连的消失而与其分布于大陆南方的黄祖先隔离,并独立演化的。它们与400万年前的化石差异不大,并常被用来推测
鹿科动物的祖先,或许是一种以上犬齿为武器的动物,而山羌则是鹿演化成以双角为攻击性武器的中间型物种。
台湾山羌为台湾鹿科动物中最小的一种,头躯干长约40~70公分,尾长4.7~10公分,体重约为8~12公斤。雄羌上犬齿相当发达有如食肉动物;体背呈暗黄褐色,吻及额则为暗褐色,额内缘至角基内侧各有一黑色条纹;上胸及体侧为灰褐色。
雄羌额头为黄色,具不分叉短角,每年会脱落重长,角基部隆起;雌羌额头呈盾牌状黑斑,无角,仅具骨质隆起。上门齿退化消失,惟雄羌上犬齿发达如食肉动物般,齿式:门齿0/3,犬齿1/1,前
臼齿3/3,臼齿3/3;全齿数=34。
台湾山羌为草食性动物,生活于阔叶林、灌丛等地,以细叶幼芽及嫩草为主食。常于清晨、傍晚,以及夜晚时出来活动、觅食,行动十分灵活、敏捷。多数独居,全日活动,但日间活动较晚间活动多,晨时为活动高峰。早晨与黄昏常至水边饮水,以眼前腺分泌物抹在树上,建立领域。雄性生活领域几乎不重叠,雌性领域不重叠,在一只雄性的领域中可能会有三四只高度共用生活空间的雌性。生性胆怯,遇敌害会先静止,躲藏后再迅速逃窜。
从行为的观察中,也不难发现雄山羌打架时,多相互咬扯,甚至追咬对方,而不像
梅花鹿或其他鹿般会以鹿角相互挤撞,甚至冲撞、挑刺对方。
小麂喜欢在连续、大面积的阔叶森林中生活,如果在浓密的树冠遮蔽中,能有一些“缝隙”让阳光照射下来,则更理想。这多半是因为在这样的地点,地面的植物生长较茂密,无论是食物量或隐密度都比较好。
台湾省特有
亚种。在台湾,山羌的分布遍及全岛,包括
绿岛,垂直范围则可由海平面到海拔3,000米左右,但以海拔500到2,000米较多。常爬大山的人就算没见过,也都应该听过,它那突如其来、单声、嘹如犬吠的叫声,往往令初闻者或没有心理准备的人吓一大跳,尤其是距离很近的时候。
台湾山羌的寿命约10岁左右。雌羌约5个月大或更早就开始排卵,排卵的间隔约14天,但最初一、两次的排卵可能无法受孕。每胎产一仔,但胚胎的著床却不明原因地都集中在右子宫角内。怀孕期长达7~8个月,以如此小的动物而言,怀孕期算是长的了。
母猪在生产後三、四天内就可再度受孕,不受哺乳期影响,全年可连续繁殖。
雄性则约在9个月大时达到性成熟,开始终生制造精子。和其他
鹿科动物很像,每年的四、五月是雄羌的鹿角脱落季节,开始生长茸角,并在八、九月蜕变成骨质的角。但不同的是,
小麂睾丸内全年都可发现成熟的精子,但其他鹿种在茸角生长期间是不制造精子且无生殖能力的。
正因为雌雄的生殖能力都没有季节性的变化,台湾山羌也没有如一般野生动物,具有明显的生殖季节与非生殖季节的分别。不过,虽然每个月都会有幼兽出生,同一族群每七、八个月仍然会周期性地出现明显的生殖高峰,这个间隔正好与怀孕所需时间相吻合,因此很可能是族群中多数的雌性都在同一时期受孕所致。虽然目前对这种族群内“多数同步怀孕”现象的产生原因和适应价值并不清楚,但有意思的是,台湾山羌族群重复着一个非12个月的生殖高峰周期,却是自然界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