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乡位于中国台湾
彰化县中部偏东南,地势平坦,无山岳、湖泽。北缘
员林镇、
埔心乡,东邻社头乡,西滨
溪湖镇,南接
田尾乡。永靖乡人口约3.5万人,密度每平方公里多达1,718人,是台湾本岛人口密度第二高的乡,也是全国人口密度第三高的乡。乡内地势平坦,无山岳、湖泽。永靖乡的面积为20.6382平方千米,根据2009年的数据,人口为39,595人。
一、广东省潮州府的垦民于1813年在地建立街市,当时的垦民命名为‘永靖’,意在期勉本地区与附近居民能和平共处,永久安靖。永靖二字本为永靖街市的名称,大约是今日的永东、永西村,后来以街市名为乡镇名。
三、本地区以前火灾频繁,旧屋常被烧毁而盖新屋。当地居民苦于火灾之患,故改地名为“永靖”,其意为“永久安靖”,并于永靖街与中山路的交叉口种
榕树,以及在永靖街两端建立“永奠宫”及“永福宫”,火灾才逐渐减少。
四、本地区地势低洼易积水,一遇到台风或暴风雨,即酿成水灾,导致农作物收成不佳,故命名为“
永靖县”,期望“止息水患,永保安宁”。
以
民族学角度来看,世居于永靖者约有七成来自广东
潮州市府
饶平县的潮州闽南人及客家人,比例上大多为潮州闽籍及部分客家籍,但因居于闽南泉漳人数居多的
彰化平原,大多数居民已被闽南泉漳人同化。永靖潮州闽人分布永靖西半部,客家人则分布于永靖东半部。虽然居民已经同化于漳泉福佬人,客籍及潮州福佬籍族群也从潮州闽语(潮汕话)、饶平
客家语语言转移到台湾
闽南语,潮汕话现已灭绝,但仍遗留若干老漳腔口音,形成特殊的“永靖腔”。常以下列句子来表现出永靖人台湾闽南语发音的不同,即永、靖、冰、冷、𠕇(推荐用字,意及俗写硬)等ing(国际音标:/iŋ/)韵脚皆转如eng (/eŋ/)。如以下句子:“永靖枝仔冰,冷冷𠕇𠕇(硬硬)”(永靖腔台罗:Éng-tsēng ki-á-peng, léng-léng tēng-tēng)。事实上持此口音的人还包括埔心乡、员林市、田尾乡、大村乡部分村及社头乡部分村,是粤东
潮州话或西部漳州话的残留区。
彰化县北边为
彰化平原,南边为浊水溪冲积平原,南边为坡度5%至55%的八卦山脉,永靖乡居于这三者之中的彰化平原。地势与八堡圳溪流流向相同,由东南向西北缓降。永靖乡
平均海拔约在二十米上下。土壤以粘
板岩老冲积土为主,少部份为粘板岩新冲积土。土质呈中性反应。
因
浊水溪冲积平原地下水丰富,饱和层离地面甚近,地面与地下水位的深度只二至四米,致使乡内较低洼的地区有涌泉现象,往往土质过于松软,农民双足陷入泥中,深及至膝盖或大腿,耕作不便。
永靖乡主要灌溉的水源是十五庄圳,于1721年(
康熙六十年)由
武西堡大埔心庄(今埔心乡)黄仕卿倡筑。源头在二水鼻子头附近(八堡圳口左侧),引浊水溪入圳,使水顺势西流,灌溉圳岸两侧的村庄。流经永靖乡的村落有湳港西庄、关帝庙(厅)庄、独鳌庄、同安宅庄、仑子尾庄、福兴庄及竹仔脚庄等。
1862年(
同治初年),民众出资抢修十五庄圳,并推举代表人吴郡山、魏尚莹(日据时期曾任永靖庄长)、魏精仁(魏尚莹之子)轮流管理。
1907年(明治四十年)十五庄圳并于八堡圳,原八堡圳改称为八堡圳第一圳,十五庄圳改称为八堡圳第二圳。现今永靖乡内主要的水道,如:湳港旧圳、浮圳、陈厝厝排水路、湳港西排水路、仑子尾排水支圳、四块厝支圳等均属于第二圳。
城脚妈宫:是一座祭拜当年漂流到这边女尸,香火鼎盛。所以有前街王爷宫(
永和宫)、后街城脚妈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