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尔主教座堂
特里尔主教座堂
圣伯多禄主教座堂,又称特里尔主教座堂,是德国特里尔的一座罗马天主教主教座堂,也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教堂。它融合了多个时代的建筑设计,见证了十多个世纪的发展。1986年,作为特里尔其他古罗马遗址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据兰斯僧侣Altman of Hautvillers所述,皇后海伦娜将她的住宅部分留给建造一座主教教堂,并将其命名为圣彼得。考古研究表明,主教座堂下方有一个遗址,其中包含一幅面积达70平方米的屋顶壁画。这些壁画可以在主教教堂博物馆中看到,它们是晚期罗马壁画的典型代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基督教起源于此,约在公元270年代出现。最早的主教包括Eucharius、Valerius和Maternus。他们的聚会场所可能是城墙内的住宅教堂。311年的宽容法令和君士坦丁一世米兰的李西尼乌斯在313年达成的协议确保了基督教信仰的延续。在主教Agritius时期(最早记录于公元314年),一座大型巴西利卡在一个房屋基础上建成。在主教Maximinus(329年至346年)期间,最初的巴西利卡向北和向东扩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堂综合体,包括四个巴西利卡、一个洗礼池和许多附属建筑。特里尔的教堂综合体成为四世纪最大的教堂综合体之一。在公元340年后,正方广场作为一个新建筑在主教座堂区域内建成。其外墙仍然是主教座堂的核心部分。中世纪时,古老的教堂综合体在5世纪前半叶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中遭到破坏。主教Nicetius(卒于561年)使用“意大利泥瓦匠”重建了正方广场和教堂北部的部分。维京人于882年的入侵导致又一次破坏。在大主教Egbert(卒于993年)任职后,只有大主教Poppo von Babenberg(卒于1047年)及其继任者完成了教堂的翻新,包括地窖和新的西部地区:一个萨利安-法兰克王国建筑的杰作。1196年,在原来的罗马方形广场建筑的东侧墙上建起了新的罗马风格的唱诗班及其地下室。随后,在主教座堂内建造了一个穹顶。13世纪,一个新的圣母院在原南教堂的位置上建成。教堂的回廊也在那时建立起来。在大主教Balduin(卒于1354年)时期,建造了两座细长的东塔楼。然而,西南塔楼直到1515年才建成。教堂内部的重要中世纪装饰元素得以保留:唱诗班的墙壁、墓碑和建筑雕塑。这些墓碑表明,在中世纪,这座主教座堂是中世纪特里尔主教的墓地。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大主教Carl Casper von der Leyen(卒于1676年)开始了主教座堂的翻新工作。他的继任者,大主教Johann Hugo von Orsbeck(卒于1711年)在东侧罗马式唱诗班上建立了祭坛结构,并在东唱诗班的中部后面建造了遗迹小礼拜堂(大约1700年),里面供奉着圣袍——据说曾属于耶稣基督的衣服。1717年教堂遭遇火灾后,大规模的改造变得必要。18世纪,主教座堂的改建包括新建祭坛、巴洛克式墓碑、熟铁制唱诗班屏风和“燕巢”管风琴。早在19世纪,旨在恢复主教座堂中世纪风貌的大规模修复就已经开始。最后一次对主教座堂的重大修复发生在1960年至1974年间。不仅建筑得到了广泛翻新,主教座堂的内部也进行了重新规划。根据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的礼仪章程,祭坛区域被重新设计。1974年5月1日,新的祭坛被宣布为圣地,主教座堂对信徒开放。
文化遗产
特里尔主教座堂收藏有多件重要文物,其中包括圣袍——被认为是耶稣基督的外衣。根据基督教传统,海伦娜皇后将这件未缝合的基督外衣带到特里尔。圣袍首次被提到是在11世纪,而对其历史的确切记载始于12世纪。1196年5月1日,圣袍从西唱诗班转移到东唱诗班的新祭坛。圣袍的朝拜活动曾在多个年份举行,最近一次是在2012年。自1974年主教座堂翻新以来,圣袍已从木制圣物盒(自1891年起)移至带有空调设备的玻璃圣物盒。圣袍的真实性无法得到确切回答,但对于信徒而言,其象征意义至关重要:这件遗物象征着耶稣基督本人,以及他化身为人并经历的生命事件,直至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死亡。完好无损的圣袍象征着基督教的完整性,正如特里尔朝圣者的祷告所言:“耶稣基督,救世主,赦免我们和这个世界,留意你的教会,使分裂的人们再次团聚。”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